李毅超,邵旭東,白祿軍,張子媛,孫毅,劉青
(1.大連海洋大學遼寧省水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 116023;2.內蒙古赤峰市水產技術工作站,內蒙古 赤峰 024000)
內蒙古自治區內水庫眾多,此次調查的三座水庫均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屬于中型水庫。達林臺水庫位于赤峰市北160 km,屬于西遼河上游的西拉沐淪河流域,水面面積約533 hm2,庫容約1.02×107m3,平均水深1.91 m,是以漁業生產為主的平原型水庫[1];白音花水庫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北部,歐沐淪河上游,水面面積約267 hm2,庫容約6.88×106m3,平均水深2.57 m,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養魚的綜合型水庫[2];山灣子水庫位于敖漢旗牛古吐鎮喇嘛板村境內,屬西遼河右側支流教來河的中上游,水面面積約為333 hm2,庫容約3.45×106m3,平均水深1.03 m,是敖漢旗最大的防洪、灌溉與養殖等綜合利用水庫[3]。
探究浮游生物群落結構對研究水體狀況及其生產性能具有重要意義。此次調查的三個水庫主要用于防洪、灌溉與養殖。近年來,水庫的富營養化引起廣泛關注[4],水體中的浮游生物群落結構則反映生態系統的演化,具有一定的穩定性[5],可作為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的測量指標。魚產力的估算可以合理利用水庫的天然餌料,對生態保護也具有重要意義[6]。內蒙古響水水庫[7]、孟家段水庫[8]、狼山水庫[9]等已進行了浮游生物群落結構以及魚產力的調查,但此次調查的三個水庫尚未曾進行系統調查,因此本文研究了這三水庫的浮游生物,以探究其群落結構特征和魚產力,為水庫治理及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2018 年5 月和9 月分別對內蒙古自治區內達林臺水庫、白音花水庫及山灣子水庫進行采樣。根據這三水庫地形、面積及形態特點設置采樣點:達林臺水庫設置2 個采樣點(北:43°22'22.0''N,119°34'51.6''E;南:43°21'37.8''N,119°34'57.8''E);白音花水庫(上游:44°11'27.7''N,119°53'00.8''E;下游:44°11'04.6''N,119°52'40.4''E)和山灣子水庫(上游:42°13'18.9''N,120°17'48.0''E;下游:42°13'44.1''N,120°17'51.7''E)分別設置2 個采樣點(上游和下游)(圖1)。采樣方法參照《內陸水域漁業自然資源調查手冊》[10]。

圖1 三水庫的衛星圖及采樣點Fig.1 Satellite maps and sampling sites in the three reservoirs
定性處理:使用25#浮游生物網(網目直徑64 μm)將收集到的樣本置于采樣瓶中,帶回實驗室進行觀察鑒定。
定量處理:浮游植物采集水樣1 L,浮游動物用25#浮游生物網采集后,現場固定。帶回實驗室后,濃縮處理。
物種鑒定:吸取處理后樣品置于計數板上,于顯微鏡下鑒定、計數,樣品盡量鑒定到種。物種鑒定參照相關文獻[11-16]。
統計各水庫浮游生物密度及生物量,計算浮游生物可提供魚產力[17]。本文采用Margalef 豐富度指數[18]、Shannon-Wiener 指數[19]、Pielou 均勻度指數[20]以及優勢度[21]來分析群落結構特征,水質評價標準見表1。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表1 生物多樣性指數水質評價標準Tab.1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based on biodiversity index
(1)浮游植物密度:

式中:Cs為計數框面積(mm2),Fs為視野面積(mm2),Fn為視野數,V 為1 L 水樣濃縮后體積(mL),v 為計數框容積(mL),Pn為在Fn個視野下的浮游植物個體數(平均值)。
(2)浮游動物密度:

式中:Vs為沉淀濃縮體積(mL),n 為全片計數所得個體數(平均值),V 為采樣體積(L),Va為計數體積(mL)。
(3)生物量:浮游植物一般按照體積換算;小個體浮游動物按照體積換算,體積大的稱重。
(4)Shannon-Wiener 指數:

式中:Pi代表群落中第i 種植物或動物個體數與該群落植物或動物總個體數的比值;S 代表該群落植物或動物的種類數。
(5)Pielou 均勻度指數:

式中:H 為多樣性指數,S 同(4)。
(6)Margalef 豐富度指數:

式中:S 為物種數,N 為所有物種個數。
(7)優勢度:

式中:Fi為第i 種個體在各采樣點出現的頻率,Pi同(4),規定優勢度Y≥0.02 即為優勢種。
(8)魚產力估算:

式中:B 為浮游生物現存量(mg/L),P/B 為浮游生物系數,u 為餌料利用率,K 為浮游生物餌料系數。
2.1.1 種類組成
在達林臺水庫、白音花水庫和山灣子水庫中分別鑒定出52、68 和57 個種、屬浮游植物。達林臺水庫中,綠藻門32 種、硅藻門和藍藻門各8 種、甲藻門1 種、裸藻門6 種、隱藻門3 種;白音花水庫綠藻門34 種、硅藻門18 種、藍藻門和裸藻門各4 種、甲藻門2 種、隱藻門3 種、金藻門1 種;山灣子水庫綠藻門25 種、裸藻門12 種、硅藻門9 種、藍藻門7種、甲藻門和隱藻門均是2 種。各水庫浮游植物門類所占比例見圖2。三個水庫均為綠藻門種類最多,達林臺水庫種類組成為綠藻>藍藻=硅藻;白音花水庫為綠藻>硅藻>藍藻;山灣子水庫則是綠藻>裸藻>硅藻。

圖2 各水庫浮游植物門類占比Fig.2 Proportion of various phyla of phyt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2.1.2 密度和生物量
達林臺水庫浮游植物密度為3 445.37×104ind./L,生物量為13.62 mg/L;白音花水庫1552.40×104ind./L,生物量為5.82 mg/L;山灣子水庫1 126.60×104ind./L,生物量為11.97 mg/L。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達林臺水庫,5 月與9 月均最高,而白音花水庫5 月密度最低(圖3)。三水庫9 月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有增加,達林臺水庫與白音花水庫裸藻生物量在9 月有所下降,山灣子水庫裸藻生物量9 月較5 月要高(圖4)。此外,山灣子水庫綠藻生物量在9 月大幅上升。

圖3 各水庫浮游植物密度/104 ind.·L-1Fig.3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圖4 各水庫浮游植物生物量/mg·L-1Fig.4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2.1.3 優勢種組成
由表2 可知,達林臺水庫中,5 月狹形纖維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 和小椿藻Characium sp.優勢度達0.161 和0.162,9 月細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 優勢度最高,為0.437;5 月白音花水庫囊裸藻Trachelomonas sp.優勢度最高,為0.15,9 月優勢度最高是細小平裂藻,達0.63;5 月山灣子水庫優勢種最高優勢度0.23,為隱藻Cryptomonas sp.,9月優勢度較高的是小環藻Cyclotella sp.,優勢度為0.146。

表2 各水庫浮游植物優勢種Tab.2 Dominant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2.1.4 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
達林臺水庫的Margalef 指數(d)平均為2.68±0.30,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3.36±0.05,Pielou 指數(J)平均為0.76±0.06;白音花水庫的Margalef 指數(d)平均為3.76±0.21,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3.08±0.90,Pielou 指數(J)平均為0.68±0.19;山灣子水庫的Margalef 指數(d)平均為3.72±0.40,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3.65±0.02,Pielou 指數(J)平均為0.81±0.02(表3)。

表3 各水庫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Tab.3 Phytoplankton diversity index in each reservoir
2.2.1 種類組成
在達林臺水庫、白音花水庫、山灣子水庫分別鑒定出了四大類浮游動物21、22、25 個種屬,其中達林臺水庫輪蟲13 種、枝角類4 種、原生動物和橈足類各2 種;白音花水庫輪蟲14 種,枝角類4 種、原生動物和橈足類各2 種;山灣子水庫輪蟲17 種、枝角類1 種、橈足類2 種、原生動物5 種。各水庫浮游動物類別所占比例見圖5。三個水庫種類組成均是輪蟲最多,均超過總種類數的60%。

圖5 各水庫不同類別浮游動物的占比Fig.5 The proportion of various groups of zo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2.2.2 密度與生物量
此次調查中,達林臺水庫浮游動物平均密度為3 090.10 ind./L,生物量為4.10 mg/L;白音花水庫密度為4 522.93 ind./L,生物量為7.67 mg/L;山灣子水庫密度為4 760.25 ind./L,生物量為1.87 mg/L。白音花和山灣子水庫兩次采樣均是輪蟲密度較高,而達林臺水庫5 月原生動物密度最高,9 月則是輪蟲和枝角類占主導,原生動物密度大幅下降。三個水庫9月浮游動物生物量均遠高于5 月份,尤其是白音花水庫,主要體現在輪蟲和橈足類(圖6、圖7)。

圖6 各水庫浮游動物密度/ind.·L-1Fig.6 Density of zo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ind.·L-1

圖7 各水庫浮游動物生物量/mg·L-1Fig.7 Biomass of zo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mg·L-1
2.2.3 優勢種組成
各水庫浮游動物優勢種及優勢度見表4。5 月達林臺水庫優勢種為擬鈴蟲Tintinnopsis sp.;9 月優勢種是萼花臂尾輪蟲Brachionus calyciflorus、裂足臂尾輪蟲Brachionus diversicornis 和湯匙華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5 月白音花水庫優勢種有螺形龜甲輪蟲Keratella cochlearis、多肢輪蟲Polyarthra sp.,9 月優勢種有螺形龜甲輪蟲、多肢輪蟲Polyarthra sp.和前節晶囊輪蟲Asplachna priodonta 等;5 月山灣子水庫浮游動物優勢種有單趾輪蟲Monostyla sp.、多肢輪蟲和螺形龜甲輪蟲;9 月優勢種有螺形龜甲輪蟲、多肢輪蟲、舞躍無柄輪蟲Ascomorpha saltans 等。三水庫優勢種種類多為輪蟲。

表4 各水庫浮游動物優勢種Tab.4 Dominant species of zo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2.2.4 多樣性指數
由表5 可知:達林臺水庫的Margalef 指數(d)平均為2.52±0.68 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1.58±1.41,Pielou 指數(J)平均為0.41±0.37;白音花水庫的Margalef 指數(d)平均為2.53±0.05,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2.19±0.41,Pielou指數(J)平均為0.51±0.08;山灣子水庫的Margalef指數(d)平均為2.55±0.74,Shannon-Wiener 指數(H)平均為2.36±0.28,Pielou 指數(J)平均為0.57±0.08。

表5 各水庫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Tab.5 Diversity index of zooplankton in each reservoir
根據白祿軍等[7]研究,再結合三水庫實際情況,確定三個水庫的浮游植物的P/B 系數取值60,餌料利用率取20%,餌料系數取40;浮游動物的P/B 系數取值20,餌料利用率取值25%,餌料系數取10。腐殖質所提供的魚產力按照浮游生物的40%計算,來估算魚產力。據此,得出達林臺水庫總魚產力為164.07 kg/hm2,最終可提供魚產力約87.50 t;白音花水庫總魚產力為200.77 kg/hm2,最終可提供魚產力約53.54 t;山灣子水庫總魚產力為80.72 kg/hm2,最終可提供魚產力約26.91 t。
三個水庫浮游植物種類均以綠藻為主導,達林臺水庫與白音花水庫除綠藻外,藍藻或硅藻種類次之,這與其他污染程度較低的水庫種類組成一致。通常群落結構較為穩定的水庫浮游植物種類組成多是綠藻占優勢,硅藻次之,如遼寧省碧流河水庫[22]。山灣子水庫則是裸藻種類排在第二位,3 個水庫中,山灣子水庫最淺,平均水深只有1.03 m,而裸藻多喜歡生活在陽光充足的季節[11],在有機質豐富的靜水水體中常大量繁殖呈優勢種,加上汛期所帶來的營養鹽[23],使得裸藻種類得以繁殖。
達林臺水庫的優勢種主要集中在綠藻門的綠球藻目,如雙列柵藻、二形柵藻、四尾柵藻、尖細柵藻、微小四角藻和四足十字藻等。這是因為綠藻門植物適應能力較強[24],而綠球藻目種類也是水體富營養化的標志[25]。5 月白音花水庫優勢種主要是硅藻門的小環藻、尖針桿藻和脆桿藻。一般硅藻喜歡生活在溫度較低、清潔度較高的水體中[26],5 月溫度較9 月更適合硅藻生長。進入9 月后,白音花水庫的優勢種種類減少,群落結構復雜程度有所降低。藍藻被認為是富營養型水體的優勢種[27],此次調查中,除達林臺水庫9 月的細小平裂藻優勢度較高之外,另兩個水庫的藍藻優勢度均較低。綜上,單從優勢種來看,達林臺水庫的富營養化程度高于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
達林臺水庫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為三水庫中最高,5 月密度總計2.31×107ind./L,9 月經過7月與8 月的洪水季節,降雨量增多,為藻類帶來大量有機物,藻類爆發,浮游植物密度高達4.58×107ind./L。同樣,此次調查中,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浮游植物的密度在5—9 月也均是上升趨勢。9 月達林臺水庫與白音花水庫藍藻密度大幅增加,但生物量卻較低,這是因為增加的藍藻種類主要為個體細胞極小、濕重較低的細小平裂藻,因此生物量較小。水體的營養狀況與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呈正相關[28],根據藻類生物學指標評價水體營養程度[29],達林臺水庫處在中營養與中富營養型之間,白音花水庫和山灣子水庫均在貧中營養到中營養型之間,由密度與生物量柱狀圖,結合上述評價標準,單從密度與生物量上看,白音花是三個水庫中,污染程度最輕的水庫。
本次調查的三個水庫中浮游動物群落結構組成較為相似,主要種類為輪蟲,輪蟲種類均超過總種類的60%。此次浮游動物調查中,三個水庫枝角類種類較少,不構成優勢種;而鰱、鳙主要以浮游植物和大型甲殼動物,尤其是枝角類為食[30],又與輪蟲競爭激烈[31],輪蟲受到的捕食壓力較小,所以輪蟲占主導地位
三水庫優勢種也多集中在輪蟲。達林臺水庫優勢種中的萼花臂尾輪蟲、裂足臂尾輪蟲、擬鈴蟲屬于中污染型指示種類;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的優勢種中的螺形龜甲輪蟲、多肢輪蟲、前節晶囊輪蟲和三肢輪蟲屬中污染型指示種類,舞躍無柄輪蟲屬寡污型指示種類[32-34]。
從密度與生物量上看,5 月達林臺水庫原生動物密度高達5 990 ind./L,占總浮游動物密度的98%。通常,密度與生物量呈正比[35],但從5 月達林臺密度與生物量圖示,原生動物密度最高,橈足類生物量最高,這是由于5 月優勢種僅個體極小的擬鈴蟲一種,5 月達林臺份的橈足類中,多為湯匙華哲水蚤,其密度較低,但濕重較大,因此出現密度與生物量不成正比的現象。白音花水庫則是由于優勢種中的前節晶囊輪蟲密度較高,且濕重較大,造成生物量較高。5—9 月,達林臺水庫浮游動物密度大幅下降,體現在擬鈴蟲密度大幅降低。擬鈴蟲屬纖毛蟲綱,而纖毛蟲對環境變化如溫度、濁度、水的流速等[36],較為敏感,加上捕食壓力,使得其密度大幅減少。9 月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的浮游動物密度均增加,尤其是后者,體現在輪蟲上,這是由于9 月溫度上升,且處于豐水期,浮游植物密度增加,輪蟲食物增加,環境適宜,密度隨之增加[31]。
水質評價過程中,通常采用多樣性指數來評價水體中物種的豐富度或者均勻度。物種的數目越多,其多樣性越豐富,物種數目相同時,如果每個物種的個體數越平均,則多樣性越豐富[37]。通常,水體的物種多樣性指數越高,該群落結構就越穩定,水質狀況也就越好[38]。由于浮游動物群落結構較為單一,群落多樣性也會隨之降低[39],因此本調查以浮游植物群落多樣性為主,浮游動物群落多樣性作參考,綜合判斷三個水庫水質狀況。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水質狀況均為輕污染,而達林臺水庫在輕污染與中污染之間,有向中污染類型發展的趨勢,與文中浮游植物密度與生物量的評價結果基本吻合(表6)。

表6 各水庫浮游生物多樣性指數及水質狀況Tab.6 Diversity index and water quality in each reservoir
本次調查的三個水庫均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對三水庫進行了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研究,但浮游生物的群落結構卻有所不同。達林臺水庫較其他兩個水庫污染程度相對要高一些,這也反映了營養狀況不同的水庫,群落結構存在差異[40]。達林臺水庫浮游植物種類和密度上,藍藻門高于其他兩個水庫,這也證明了藍藻與水體富營養關系密切。
影響魚產力的因子主要有土壤肥力、人口密度、植被覆蓋率、集水區的相對面積等;水庫的形態、水化學特性、氣候、降雨量、浮游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等也可決定水庫魚產力[17]。據此次調查,估算出三水庫魚產力如下:達林臺水庫可提供魚產力為87.50 t,白音花水庫為53.54 t,山灣子水庫為26.91 t。而據赤峰市水產技術工作站統計,近年來達林臺水庫濾食性魚類(主要為鰱鳙)的平均產量為55 t,白音花水庫產量為50 t,山灣子水庫為25 t。比較可以看出,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實際產魚雖然未達到預期值,但相差較小,因此,白音花水庫與山灣子水庫餌料利用程度較高;而達林臺水庫魚產力估算值為87.50 t,實際水庫僅產魚55 t,因此,達林臺水庫的餌料資源還有一定的利用空間。此次研究表明,達林臺水庫藍藻門種類與密度均較高,使得污染類型進一步加劇。相關部門應對達林臺水庫加以管控和治理,相應加大鰱鳙的放養量,調整放養比例,以此限制藍藻的生長,降低水華發生的可能性,避免水庫進一步污染,以充分利用水庫的天然餌料資源,提高水體的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