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節、兆字節、吉字節……更大的數據何以描述?毫米、微米、納米……多小的數字能窮盡微觀世界?國際單位制日前引入4個新的用于構成十進倍數和分數單位的詞頭,分別擴展了最大和最小數字的計數單位,以應對科學進步和數據存儲量大增的需求。
新增的4個詞頭分別是:r o n n a、quetta、ronto和quecto。其中,ronna表示數字后有27個零,quetta表示數字后有30個零。ronto和quecto則用于表示極小的數字,分別表示小數點后有27個零和30個零。
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7屆國際計量大會11月18日采納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度量衡學負責人理查德·布朗的建議,向國際單位制引進上述4個詞頭,即時生效。這是1991年以來,國際單位制首次新增內容。
人們已經熟知“毫米”“毫克”等單位中的詞頭“毫”,而新增的4個單位詞頭則能代表目前已測量過的最大和最小數據。此前,國際單位制最大單位詞頭為“堯”(yotta),表示數字之后有24個零。原來,地球質量只可描述為約6000堯克,引入ronna后,則可描述為約6ronna克;太陽質量原來只可描述為約20億堯克,如今可描述為約2000quetta克。
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發布聲明說,數據科學和數字存儲發展至今,已經用到國際單位制現有最大計數單位,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單位詞頭,新引進的單位詞頭將滿足今后出現的計數需求。
11月16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現場,中國角舉辦了一場名為“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新進展”的邊會。會上,《中國耦合CCUS制氫機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對外發布。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氫產量約為3300萬噸,約占全球產量的30%,中國約有三分之二的氫產自煤制氫工廠,制氫業共排放3.6億噸二氧化碳,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規模采用煤炭制取氫氣的國家。

位于陜西榆林清水工業園的全球最大煤制氫裝置
報告指出,要使氫氣為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作出貢獻,將制氫過程轉向低排放至關重要。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在煤炭資源豐富、二氧化碳封存條件較好、可再生能源有限的地區,耦合CCUS的煤制氫技術將是一種低成本制取低排放氫的選擇,同時可帶動二氧化碳運輸和封存基礎設施建設。
報告提到,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30年,中國氫能需求將增至3700萬噸,2060年需求將超過9000萬噸。而且,中國的很多煤制氫工廠將在近期建成,加裝CCUS將對這些工廠的減排具有關鍵作用。
據了解,這一報告由國際能源署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國家能源集團、北京理工大學合作編寫。報告還探討了中國目前氫能和CCUS發展現狀,并分析了到2060年中國經濟產業各部門對于氫氣需求的潛在演變過程。
日前,中國科研團隊的合作研究——復雜沉積物的單顆粒釋光測年研究取得新進展。
鹽湖作為工業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戰略資源的主要沉積載體,其形成原因與演化過程深刻影響著鹽湖礦產資源的儲量和規模。年代學是揭示鹽湖演化過程、理解湖泊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機制、準確揭示鹽湖成鹽成礦規律的重要前提。受困于青藏高原鹽湖沉積的復雜性,鹽湖演化相關的復雜年代學研究存在瓶頸問題。光釋光測年雖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項測年技術,但不完全曬退及信號暗淡等問題卻限制了其在青藏高原復雜沉積物中的應用。
最新發展的單顆粒釋光測年方法及計算模型,有望解決青藏高原鹽湖沉積物等復雜樣品年代學瓶頸問題,改進檢測不完全曬退沉積物的測年技術,并可靠地測定其沉積年代是光釋光年代學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研究依托青藏高原東北部黃河上游沙隆卡考古遺址洪水-古土壤沉積序列,開展詳細的單顆粒鉀長石釋光測年方法學研究,建立可用于復雜沉積歷史樣品的單顆粒鉀長石測年流程及分析方法。通過釋光特性分析,并利用獨立碳屑放射性碳-14測年和單顆粒石英測年進一步驗證了單顆粒鉀長石測年方法及獲得年齡的可靠性。基于洪水-古土壤沉積序列年齡-深度模型及粒度和磁化率等氣候代用指標分析,闡明了東亞夏季風和洪水對人類定居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影響。結果表明,季風降水、洪水、生存策略共同影響人類定居青藏高原東北部。上述研究為未來青藏高原鹽湖沉積物的單顆粒鉀長石測年推廣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近日,中國科研團隊在美國真菌學會會刊《真菌學》上發表了一個以綿陽地名命名的真菌新物種——綿陽炭角菌。
綿陽炭角菌的模式標本是由中國科研團隊于2010年至2021年期間多次在綿陽市游仙區和涪城區林中采集到的。它類似生長在白蟻蟻巢體上有菌核的黑柄炭角菌(黑柄炭角菌是一種藥用菌,具有安神、止血、降血壓的功效,主治失眠、心悸、吐血、衄血、高血壓病、燙傷等)。這一新種生長在柏、松等林地上,與白蟻蟻巢體沒有關系,在土壤中有長長的假根,基部與植物的根相互連接,是植物的內生菌。菌絲體平常分布在根內和表面及其附近,幫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礦物質,有助于植物的生長,當植物長勢減弱時,就會在地面上長出菌的籽實體。
研究人員經過多基因序列分析,發現這一物種與已知所有炭角菌屬物種的基因序列都有明顯差別,故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因原始標本首次采自綿陽,按照國際慣例就以發現地——綿陽進行命名,這是首次以綿陽命名的生物學新物種。據介紹,這一物種的特點在于,它有一個扁平的籽實體、一個圓形的可孕頂端,子囊殼有明顯的孔,比炭角菌屬的大多數物種的子囊孢子都大。
綿陽炭角菌的生長環境比較特殊,與植物共生,假根深埋地下,是炭角菌屬數百個物種中的新生態類型。初步研究表明綿陽炭角菌具有藥用價值,可以人工培養,是一種值得深入探究的藥用菌新資源。
11月10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日內瓦分會場舉辦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頒證儀式。《濕地公約》秘書處為來自13個國家的25個城市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安徽合肥、山東濟寧、重慶梁平、江西南昌、遼寧盤錦、湖北武漢、江蘇鹽城7個城市獲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認證。
國際濕地城市是指按照《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決議規定的程序和要求,由成員國政府提名,經《濕地公約》國際濕地城市認證獨立咨詢委員會批準,頒發“國際濕地城市”認證證書的城市。

武漢東湖
此次獲認證的7個城市中,合肥建有國家濕地公園5處,濕地保護率達75%,位居安徽全省第一;濟寧創建濕地鄉鎮32個、濕地村居56個、小微濕地124個;梁平是西南地區唯一的濕地城市,建成400余個具有典型示范效應的小微濕地;南昌建有2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國家濕地公園,4處省級重要濕地,5處省級濕地公園;盤錦位處遼河入海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重要中轉站和目的地,也是全球黑嘴鷗最大種群的繁殖地;武漢是中國內陸濕地資源豐富的特大城市,也是全球同緯度地區和長江中下游湖泊型濕地的典型代表;鹽城擁有2處國際重要濕地和中國首處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
開展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是加強城市濕地保護的創新舉措,對于提升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濕地保護意識,厚植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