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河
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內心一直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和虔誠的學習心態。雖然這些年斷斷續續堅持創作,但仍然感到有一種瓶頸時刻束縛著自己。對于一個高中輟學開始寫作的人來說,尋找瓶頸和突破瓶頸,是我一直探索和尋找的答案。
為什么有這樣的困惑呢?平時,我所看到的,接觸到的,大多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化如此發達的社會,我們接受的,不再是以往時代逐步發展和變化的方式,而是當下時代前端快速發展和底層轉變脫節的無縫銜接。站在我個人的角度,我覺得處于這種環境下的我是幸運的,也是迷茫的。
幸運的是,在新時代背景下,我能跨過一座座大山,接受新鮮的事物。迷茫的是,作為一個從偏遠地方走出來的年輕人,雖然一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但無論在思想、思維和認識上,其實都是落后的。從小在自卑的環境中成長,導致我們缺乏自信。誠如一個朋友所說,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到比別人好更多,才有機會和實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無疑,這是艱難的。我看到身邊與我同時期寫作的人,已無聲消失在身邊,直到某一天,我甚至都想不起他們是誰了。我的內心一度極為害怕這樣的事情,因為我害怕,我所處的環境及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我也將在潮流裹挾中如此銷聲匿跡。
曾經,我的家鄉是我創作的素材,我也試圖通過自己的文字去挖掘其獨特之處。但是,在他鄉漂泊多年后,現在的家鄉相較于記憶中的家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抒寫的是記憶中的家鄉,而其中很多東西卻是我們無法通過語言表達的。有一段時間,我以為我抒寫的是個人的“烏托邦”,但是回過頭來看,我所記錄的,其實也正是當下的時代。
所以,我個人覺得新時代、新媒體視野下的散文詩精神與走向,是缺乏站在大視野的角度,用小創作的視角,將其轉化為符合這個時代的人文價值觀。這個時代不缺乏素材,缺乏的是用心深入當下散文詩創作的作者。
我個人認為,散文詩在新媒體時代更容易得到廣泛的傳播和認可。在我看來,當下優秀的散文詩作品,無論是文本還是情感,更容易接近讀者,同時也更容易有利于新媒體平臺傳播,比如短視頻,散文詩更有優勢轉化為短視頻作品,將作品與有聲及視覺融合。但是,在這個融合的過程和創新中,是需要深度思考的。比如視頻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從畫面,還是從聲音的轉換中,讓人更容易進入作品,還是側重視頻輸出的效果,讓讀者去接受這樣的意境?如果還是從文本進入作品,我就覺得仍然有所欠缺。是否能提升到通過視覺效果,去詮釋作品的精神,將讀者直接帶入作品的精神世界?這種探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