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耳

我們國人文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種善良往往來自天性,不講高低,無論貧賤。
我在上初中時,班上有個平時學習不好的同學跟人打架,還損害了公物,之后我被老師叫去核實情況。我堅持說“沒看見”,不肯說出那個同學的名字,在老師勸導加威脅后還是拒絕告發他。其間我也不是沒有動搖過,畢竟天天要面對教育自己的人,但是話已出口,改口就有點丟臉,所以最后我還是沒松口。老師應該很失望,此后在她眼里,我這個好學生的形象大打折扣,她對我的態度也不同了。后來那個同學在我轉校后專門到新學校來看我,我已經想不起這個好打架同學的名字了,只是他倚在樓梯上冷笑著耐心等候的架勢至今還留在我的腦海里。如果那時有人欺負我,他好像當場就可以擺平。
我姥姥是另一個例子。她祖上應該是滿族大戶,家道中落,改嫁給姥爺后生了我母親和舅舅姐弟倆。父母結婚后只過了幾年好日子就趕上反右派斗爭,父親被打成右派,之后將近20年都生活在壓抑中?!拔母铩睍r期盛行相互揭發,妻子揭發丈夫,子女揭發父母,都以“革命”的名義。面對已經被打倒在地、關禁閉的女婿以及一次次威逼利誘,姥姥以自己不識字為由,堅決不肯告發女婿,還勸說很有前途的女兒不要在高壓之下放棄。在那種艱難環境中父母能夠保住婚姻,姥姥功不可沒。她不識字卻識大體,總能捫心自問,從不虧待別人,實際上她的是非觀念非常強。
當然,她寧肯委屈自己也不贊同我父母離婚的做法,同樣來自其樸素的稟性和良知。如果親人之間不揭發、朋友之間不告密,社會就可能和諧很多。其實,無論在哪個朝代,我們這個民族從一而終、寧死不離婚、不改嫁的婦女大有人在,即便沒有夫妻生活,甚至連夫君都難得一見,也要在娘家待到生命盡頭,因為被休掉對家族來說是奇恥大辱。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舊觀念,而對西方人來說就不能不提宗教因素,它和稟性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比如天主教徒出生后就要洗禮,之后一生都會受到宗教的影響。天主教教義從開始就是反對離婚的,所以,歷史上的天主教國家對離婚都有嚴格規定。
歐洲天主教國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等,都曾規定離婚違法,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才解除了這種不合理的規定,離婚在這些國家開始合法化。但是,仍有國家沒有同步,比如地中海上的小島國馬耳他,直到2011年才變得開放。在此之前,這個95%人口是天主教徒的國家曾是歐盟唯一禁止離婚的國家,如果離婚,需要夫妻倆向法院申請合法證明,或者尋求宗教法庭廢除婚約,整個過程可能長達9年。
南美國家在離婚這個問題上也比較保守,比如,智利雖然在2005年前已使離婚合法化,但是執行起來過程冗長困難,當事人必須證明對方對其不忠、虐待或遺棄,方可離婚。這背后的原因仍然是宗教因素。
至于美國這個多種族國家,我看到的一項調查結果很有意思——在美國,不容易離婚的原因依次是:大學本科學歷以上、父母和諧幸福、宗教色彩濃厚、民主黨占多數的州。仔細想想,大概是這么幾點原因:學歷越高考慮的問題就越多,潔身自好觀念就越強,對榮譽感就越看重;從小生活在一個快樂和諧的家庭中,自己也會養成包容和更容易與人相處的習性;雖然不同宗教信奉的神有所不同,但無論哪種宗教,即便時代在進步,它們仍以傳統甚至保守為基本原則;至于民主黨占多數的州離婚率低的原因,很可能是所謂的“政治正確”。
價值觀更能決定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在婚姻這個問題上進行中西方比較,應該注意的至少有三點:家庭觀、距離感、寬容性。
忙于工作而忽視家庭,這是我們文化中的一個偏見,在夫妻之間可以說是感情誤區。你如果把“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講給美國人聽,他一定不以為然,甚至會覺得大禹冷酷無情。就像有人將愚公移山的故事講給美國人聽一樣,講述者自己被感動得不行,而美國人聽后卻大惑不解地問:愚公為什么不搬家?
當家庭和事業發生沖突,我們常常偏重于后者,妻子甚至其父母都支持先干事業再顧家庭,畢竟“今后日子還長著呢”。美國人不這樣想,無論面對的是升遷還是求學,如果長期兩地分居,多數男性會毫不猶豫地拒絕。他們作出這種決定也不會讓父母參與,因為這是自己的問題。相反,他們倒是會向老板申訴,而很多企業的制度規定也會為保障家庭讓路。例如,為了讓員工能兼顧家庭,上班可以早到早退,這樣員工就可以既上班又能去幼兒園接送孩子。對他們說來因果關系是這樣的:家庭好了工作才能好,而工作好了家庭卻未必好。
和朋友談起這個問題時,我發現在國內的中外聯姻家庭不少已經解體,而在國外的多數都能維持。同樣的感情基礎和家庭生活,結果為什么不同?想來想去,還是因為環境和傳統。事實上,我們工作中的很多“加班”,不是應付領導就是陪客戶吃飯,不是什么非做不可的事。如果每天感興趣的都是男明星“劈腿”、女主人發微信圈披露細節,或者這個開好車、那個住豪宅,那么,自然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而覺得“老婆孩子熱炕頭”是沒出息的表現。似乎人在法國可以平庸,人在中國就不能平庸。其實,我們在歌頌英雄主義的同時也應該接受平庸,贊美平凡。
在我們的文化中,小夫妻關系好的時候可以不分你我,互看手機。多年前還流行銀行聯名賬戶——在銀行開立一個賬戶,寫兩個人名字,其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存錢取錢,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密碼。然而一旦反目,這種聯名賬戶就成了折騰對方的工具,一方不情愿,另一方就永遠無法銷戶。
美國人則是會保持距離,即便身體和情感融為一體,各自還會保有各自的領地。距離產生美,這不僅指物理上的距離,更指向心理上。“9·11”恐怖襲擊中唯一墜毀的那架航班上的一位女性,在生命最后時刻才對深愛的家人電話留言,說出保險柜密碼。當然,他們也不會等到感情完全破裂才離婚,如果兩人生活中失去了新鮮感、相互感到厭煩,或者認為婚姻已經帶不來快樂,就會果斷地和對方分開。這是因為,美國人覺得這樣的婚姻是一種折磨,他們會像投資股票一樣,在股價不停下跌后拋售。當然,各自聘用律師會起到溝通的潤滑劑作用,事實上,美國人離婚后多數都能相互尊重、共同面對孩子,重新成為朋友。再婚期間保持距離、離婚后維護友誼,這是他們在行為上與我們的不同之處。

密特朗的追悼會上,其妻子(左一)、情人(右二)及私生女(右三)同時出現,這個畫面讓世界錯愕,法國式寬容也感動了無數人。

密特朗和他的情人安妮。
美國人喜歡說“move on”,翻譯過來就是“向前看”。無論是學業上犯了錯誤,還是在工作上受到挫折,抑或是生活上遭遇離婚,一旦決定分開,他們就不后悔、不懷念,不像我們這樣講究“退一步”,他們“進一步”也會海闊天空。
法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黨總統密特朗是在1981年上臺的,后來連選連任,在總統位子上共14年,1995年卸任。在任時就傳出他有情人,甚至有私生女,但是其婚姻一直穩定,直到他生命的盡頭(1996年逝世)。他那位虛懷若谷的妻子始終沒有披露其緋聞,不提離婚,反而允許其情人出席密特朗的葬禮。那張密特朗總統妻子和情人同時出現在其追悼會上的畫面讓世界錯愕,也感動了無數旁觀者,法國式寬容令人動容。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宗教色彩濃厚是夫妻不容易離婚的原因之一。這大抵是因為,無論哪種宗教,即便時代在進步,它們仍以傳統甚至保守為基本原則。
密特朗之后的希拉克總統,也在擁有不止一個情人的情況下維持了婚姻,而薩科齊則在總統任上離婚并再婚。之后的奧朗德總統在競選期間就有“劈腿”記錄,當總統期間更是上演無間道式的愛情故事,晚上偷偷溜出愛麗舍宮,戴著頭盔、騎著電動車去和女友共度良宵。和密特朗相同的是,他也是社會黨人;不同的是,他是法蘭西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以未婚身份入主愛麗舍宮的總統。人們戲稱這位“未婚者”戰勝了“多次婚姻者”薩科齊。
法國男人瀟灑,女人也不甘示弱。薩科齊內閣的女司法部長達蒂在任期間未婚懷孕,當記者追問孩子父親是誰時她說:“我的私生活雖然有些復雜,但對此我不會作任何表態?!?/p>
相對于總統“劈腿”,法國人更關心總統玩情人時是否動用了納稅人的錢。這里面,私生活最清白的就是馬克龍總統了,他娶的是大自己20歲的他的中學老師,不過他的支持率也在下降。之前的4位總統雖然私生活都令人眼花繚亂,但是都沒有影響他們的仕途。法國社會可能會認為,政治人物的多情種子不會影響其執政能力。
其一,離婚主體不同。
在國內,經常是年輕夫妻中的男方動不動就提離婚,美國卻是中老年人成為離婚主力軍,而且女性提出離婚占比越來越大。美國這些年的離婚率都在50%上下,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是年過半百的人群離婚率急劇上升。在這個年紀孩子已經長大,夫妻雙方各自獨立,婚姻中的社會壓力和經濟束縛都少了,更重要的是感情交流和身體需要——夫妻雙方都難以接受無性婚姻。他們為愛情而婚,因不愛而離,和階層、房產、財富都無關。2018年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50%的孩子生活在離婚家庭,66%的離婚由女性提出,第一段婚姻平均持續8年。美國人離婚的原因首先是缺乏溝通,當然也有經濟因素、婚外戀和性生活不協調等。沒有溝通,就不在一起湊合。而在法國,不少人結婚不到10年就會選擇離婚。在這之中,超過70%是由擁有事業的獨立女性首先提出離婚的。這就意味著無論在美國還是法國,超過半數的離婚都是由女性提出來的。當初她們在雙方有關系后不會說“我就是你的人了”,離開時也不會覺得自己吃虧而讓男人超額賠償,這和我們國內的觀念有很大不同。


在與結婚26年的丈夫經歷了“痛苦的離婚”后,65歲的Linda MalysYore開始旅行,現在已經成為擁有6萬粉絲的旅游博主。

不少法國女性愿意選擇單身生活,從不會覺得自己的年齡會成為婚姻的阻礙,也不會在意社會對她們有怎樣的看法。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都只能呆在家里無所事事,夫妻倆都沒有了“上班很忙”的借口,開始了全天面對面相處的生活,日常糾紛增多,美國的離婚率就飆升了。
無論法國女性還是美國女性,在人生任何年齡段都相信愛情,她們不會像國內一些女性那樣擔心離婚后沒有出路——盡管婚姻不幸福。她們也不會屈從于父母親戚的壓力,能湊合就湊合。不少法國女性愿意選擇單身生活,從不會覺得自己的年齡會成為婚姻的阻礙,也不會在意社會對她們有怎樣的看法。
離婚固然不是值得夸耀的事,但也并非必定是人生中的敗筆。一旦婚姻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她們比中國女性更容易選擇離婚。有句話說得好:在法國沒有剩女,只有不想出嫁的人。我們每談到這個問題時就容易極端,覺得女性年過30歲就“沒人要了”,憑空給那么多女性制造壓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國內絕大多數男性都喜歡年輕女子。相比之下,法國男人更喜歡成熟的女人。
其二,離婚代價高昂。
我去過紐約市的監獄,是陪人看望其朋友,送點日用品。蹲監的朋友犯了什么法我早已忘了,印象深的是他指著身后的監舍說,這里面很多人都是因為沒及時支付孩子撫養費才被抓到這里。美國法官在審判個案時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每個法官心中都有一桿秤,那就是按時支付孩子撫養費跟納稅一樣重要!美國人常說這個世界有兩樣東西是躲不掉的,一個是死亡,另一個就是納稅。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內這可能屬于民事糾紛,而在美國,逃避撫養費就得刑法伺候。美國人習慣掙到錢就花,所以積蓄不多,容易斷頓,自己斷頓沒人管你,讓孩子斷頓可不行!
法國人不婚比例很高,原因之一也是嚴格的婚姻法和高昂的離婚成本,這兩者使他們產生了對婚姻的畏懼,寧愿長期同居。法國民法典的規定很詳細,不僅對婚后雙方共同財產、婚前財產的增值部分,甚至對養老金都要均分。此外,和美國一樣,法國法官也會同情婦女,傾向于給女性多一些保護。只要母親想要孩子,盡管她們撫養孩子條件不如男方,法官都可能將孩子判給女方。前夫不僅需要按月支付撫養費,還要拿出離婚前工資單中相當大的比例,有時候甚至判決這種撫養費的給付期限是直到前妻再婚。
多年前,法國出現過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前夫想方設法給前妻介紹對象,希望其再婚以便使自己“解套”。當然,也有前妻找到了男朋友但就是不結婚的事件被披露出來。即便是比較自由化的天主教國家,法國嚴格的離婚程序、漫長的訴訟期限,讓這個文牘主義的社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抱怨聲,這就是下面要說的。
其三,離婚手續復雜。
在2016年相關改革前,法國人離婚必須經過法院審理。法國《民法典》中規定了4種離婚方式:協議離婚、雙方同意離婚但是對離婚后果(子女撫養和財產分配等)無法達成一致、婚姻已破裂(已經分居2年多)、過錯離婚。除了第一種協議離婚方式為非訴訟程序之外,后3種均屬于訴訟程序,意味著都要打官司。在法國,打官司可不是一年半載的事,而且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離婚都得經過家事法官審理,以確保夫妻雙方和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
復雜的離婚程序和漫長的等待期使得很多法國人采取了另一種共同生活方式,不僅長期同居,連生孩子都是如此。在這個問題上,法國可以說是個半數國家:離婚家庭占半數、未婚同居占半數、未婚生子占半數。
200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法國女性所生育的頭胎嬰兒中,59%屬于非婚生子,這一數字僅次于瑞典。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在法國的朋友就是如此:對外他們很正常地以夫妻相稱,對內孩子也有好幾個了,爸爸媽媽地叫著,還一起買了大房子,直到有一天我才知道他們并沒有結婚。
因為同居人數太多,占家庭比例太大,1999年法國開始流行公民結合契約(PACS),簡稱同居協議。這個契約設立的初衷是為同性戀者結合提供方便,如今卻廣泛應用在異性同居家庭中,該契約簽訂,90%是在男女之間進行。相比正式婚姻,這種契約同居形式簽約方便,解約容易,財產各自獨立;能充分享有和結婚夫妻一樣的納稅減免、福利待遇和生孩子補助等;更關鍵的是,互相沒有正式婚姻那種忠誠義務,出軌方不會被判定為過錯方。于是,浪漫的法國人可以享有充分地自由,還不受法律制裁和道義上的指責。
法國這種婚姻領域的創新影響甚大,據說西歐國家紛紛效仿。
或許鑒于同居協議占盡了正式婚姻上的優勢,卻沒有正式婚姻的弊端。在社會呼聲越來越大的情況下,2016年法國憲法委員會在《民法典》第229條的開篇增添了以下內容:“夫妻經協定,可以通過由雙方律師聯合署名并由公證人按公證文書原件存檔的私署協議來完成離婚。”


200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法國女性所生育的頭胎嬰兒中,59%屬于非婚生子。

法國公民結合契約(PACS)設立的初衷是為同性戀者結合提供方便,如今卻廣泛應用在異性同居家庭中。
這意味著,協議離婚不再像之前那樣由家事法官處理。據當時的統計,家事案件已經占到了法國法院工作量的80%,讓法官不堪重負。新法律允許協議離婚雙方和各自律師磋商,達成一致后,2名律師把草擬的協議以掛號信方式寄送給各自的當事人。收到協議,過了15天反悔期后,雙方在2位律師的見證下簽署離婚協議,并由律師簽名后在7日內送交公證人存檔備案即可。而公證人出具的存檔證明書等同于離婚證。
法國的公證員原來就有很大的權力,所有房地產過戶都要經過他們,走一道程序,收一筆費用。他們本來就跟準公務員似的,現在又擁有了辦理離婚的權力,兼具法官和律師的角色。只是,他們增加的這個責任不過是存檔。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字經》早已暗示了婚姻問題,那就是:即便人生而善,還是會有風俗的影響,之后有教養的因素,而這一切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約。當然,法律也會隨著時代進步而修改,離婚這件事至少在西方會越來越簡化,限制條件會越來越少。就像2016年法國修憲一樣,這次對離婚的限制甚至刪去了出軌的內容,而之前針對婚內出軌,在離婚判決時是有過失懲罰的。
(責編:常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