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吉
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一條極其普通的弄堂,一間狹小的住房,一位慈祥的老人,回憶起歲月侃侃而談:“戰爭很殘酷呀,老百姓對我們是真的好呀,我們一定要照顧群眾的。”這是楊老一直重復的一句話,是已然融進他生命的信念。
楊增喜于1932年5月出生于江蘇。1946年7月,年僅13歲的他瞞著家中父母,趕上了陳毅、粟裕所帶領的新四軍部隊,從此成為了23軍69師衛生部的一員,在托親戚給家里帶回一句“我參加新四軍了”后,便正式開啟了自己長達30年的軍旅人生,也與國家的衛生系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回憶起自己的軍旅生涯,除了義無反顧地冒著炮火前進和心痛卻無奈地看著戰友們倒下,在楊增喜心中還有一件事顯得分外重要,那便是當時的人民群眾對部隊、對戰士們、對自己的幫助。
1946年10月,楊增喜參軍后不久,所在部隊為了避開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主動向北撤到了山東。3年間,為了保護有限的兵力,部隊白天休整,晚上則行軍近百里機動迂回,“比方說我們向東北走,國民黨部隊在后面追我們,我們就在找到一個掩體之后,兵分兩路,繞到敵軍的后面,這一繞就能拖3天。”楊老說,因為兵力過于懸殊,不到時機成熟,部隊的主要任務還是集中在保存兵力上,即使只有3天,對于戰士們來說也是一大喘息的機會。而山東的人民群眾,在這3年間亦是盡己所能地配合保護著部隊戰士們。
楊增喜回憶,有一次,他和戰友們因為來不及繞開國民黨軍的包圍圈,被迫和對方正面沖突,激增傷員百余人,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楊增喜和戰友們帶著傷員們跑向了最近的村子。當地的群眾看到后,緊急將他們安置在了自家的高粱地里,自己則返回家中吸引國民黨軍的注意力。待搜查的國民黨軍走遠后,群眾又趕緊抬著自制擔架來到高粱地,一起將傷員們接回家中,一邊協助當時擔任衛生員的楊增喜為傷員包扎傷口,一邊挖出為了防止被國民黨軍搶走而埋在屋后、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裝白面的瓦罐,搟成面條,給戰士們補充體力。
楊增喜說,如果沒有這些山東的群眾,自己和戰友們早就犧牲了。歸隊后,楊增喜和戰友們參加了載入史冊的“孟良崮戰役”。這是一場威武雄壯的大勝仗,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險仗、惡仗。面對國民黨王牌軍隊——受過美國軍事顧問團特種訓練、全副美式武裝的整編74師,戰士們無視裝備上的懸殊差距殊死搏斗3天,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敵軍陣地,將生死置之度外,最終創造了奇跡。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基本上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我軍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1948年,楊增喜隨部隊參加淮海戰役,成為了65萬解放軍中的一員;淮海戰役結束后,他又隨部隊從山東南行至泰州,1949年4月下旬開始橫渡長江。
長江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塹”,浪大流急,下游江面寬幾公里到十幾公里不等,百萬雄師要想渡過長江,勢必需要足夠的水上運載工具,以及技術熟練的船工。但是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掠走、破壞了江北的大量船只,直接導致我軍到達集結地時,江面空空蕩蕩,不見片帆只影。在知曉了解放軍的這一困難后,江邊的船民帶著極大的政治熱情,不顧自身安危,冒著敵人的炮火槍彈,,紛紛劃著自家的船只來支援大軍渡江作戰。楊增喜說:“渡江全靠‘船老大’劃,長江的浪很高,一個浪頭起來就把這個船送得老高老高,一個浪頭下來就四面都是水,船好像就在水里面了。百萬雄師能夠橫渡長江,全靠‘船老大’們!”為了防止敵機的轟炸破壞,船只白天分散隱蔽,夜晚駛入港河、湖泊及我軍控制的江面,配合部隊演練戰術技術,進行實船模擬突擊登陸演習。在此次作戰中,船工們涌現了不少英雄,也有不少為革命事業獻身了。沒有他們的義無反顧,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便無法實現,全中國的解放也許需要另一個時機了。
1950年10月,楊增喜又隨部隊從蘇州北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部隊作戰任務之艱巨、行動之迅速,完全沒有休整的時間,只能身著南方的單衣,直接迎上朝鮮半島刺骨的寒風。6年后,英雄的百萬志愿軍終于凱旋。楊增喜說:“犧牲的志愿軍戰士一部分人都是凍死的,零下40多度,穿的都是單衣,有的戰士走著走著就不動了,一推就倒了,才發現已經凍死了。”無法想象如此壯烈的場景,也無法直視楊老已被淚水模糊的雙眼,只有真正經歷過那個戰爭年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新中國建立前后的幾場重要戰役,楊老幾乎都奮戰在前線。這刻骨銘心的年月,在他的記憶中深深扎下了根。“戰爭是很殘酷的,犧牲的戰友太多了,心里真的很難過呀!沒有老百姓,我們也早就撐不住了。”楊增喜說,遇到山東的老百姓、江蘇的老百姓、朝鮮的老百姓,是這崢嶸歲月的幸運;這份善意,這份支持,要用一輩子來報答。
1958年,志愿軍返回國內,楊增喜回到了哈爾濱,并作為軍醫駐守在當地20年,直到1978年轉業回到上海。他始終無法忘卻山東高粱地邊上的白面面條,橫渡長江時與風浪殊死搏斗的“船老大”,以及默默裝滿志愿軍飯盒的朝鮮阿媽妮。因此,盡己所能為群眾做點實事,回報老百姓的恩情,成為了他的人生目標。
二
1978年,轉業回滬的楊增喜,在組織的安排下,來到盧灣區中心醫院擔任院長,“當時的中心醫院條件很差。中午吃飯,在大堂里面,桌子都沒有,大家只能端著飯菜站著吃。”看到此情此景,他知道自己的擔子有多重,沒有絲毫的退縮和遲疑,迅速著手開始規劃中心醫院的未來。
4年的院長歲月,楊增喜從食堂伙食、門診病房,到醫院規章制度,樁樁件件親力親為。有一天,一位醫院職工神情低落地來到院長辦公室,在楊增喜震驚的目光中,徑直跪了下去。“我當時就想立刻了解他遇到了什么事情?”幾番引導下,這位職工吐露了心聲,原來是他實在沒有地方住,想找院長幫忙卻一直無法開口,今天也是鼓足了勇氣才來到了這里,做出了如此舉動。

知道了來龍去脈,楊增喜陷入了沉思,意識到對于職工來說,有一個安居之所是多么重要。于是,他開始著手調查中心醫院1000余名職工的居住情況,在了解到大部分職工都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后,便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讓中心醫院每個職工都有一間安居的“小窩”,于是開始了漫漫集資路,“一個單位出200,我就是這樣一個單位一個單位去集資的。有了錢,就自己建房子,木工什么都自己做”。4年后,楊老用40多套自建房,實實在在地保障了中心醫院部分困難職工的生活,卻沒有考慮過為自己留一套房子。早已過杖朝之年的他,至今仍和妻子住在從岳父處繼承下來的、不足20平米的小房中,“她(指妻子)老對我有意見,但這是我應該做的。”楊老微微一笑,似是對妻子埋怨的無奈,更是因為這份理解而釋懷。
1982年,楊增喜調任盧灣區衛生局長,面臨的是如同4年前一樣艱苦的條件。沒有絲毫的猶豫,時年50歲的他毅然接下這第二份組織交給的任務,“大不了就重頭再來。我干成過一次,就能干成第二次。”他仍像當年那樣意氣奮發。“預防科”、“管理科”、“人事科”等現在耳熟能詳的部門名稱,在當年的盧灣區衛生局,卻都是沒人聽過的新名詞,更不用說有足夠的合格人手,來充實這些必要的職能部門了。于是在擬定好衛生局各部門的基本職能后,楊增喜便開始尋覓合格職工。上級組織、下級組織、本區單位、外區單位,只要有合適的目標對象,他便親自前去做思想工作。就這樣,盧灣區衛生局在楊增喜的不懈努力下逐漸形成規模,發揮出了社會效能。1992年,楊增喜正式離休。從盧灣區中心醫院到盧灣區衛生局,盧灣區的衛生系統見證了他的奉獻。
30年的軍旅生涯,“軍民魚水情”對于楊增喜而言,早就不只是字面的含義,那是用小車推出來的深厚情誼,是用小船渡出來的同生共死,是真真切切用歲月甚至生命積淀出來的情感。
在談到對黨員這一身分的理解時,楊增喜說:“黨員就應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戰爭年代,最苦的事情都是黨員去干,打仗都是黨員跑在前頭。”這是老一輩黨員的共識,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認同與堅守。對和平年代的黨員,楊增喜亦有著格外的期待:“希望他們一定要關心群眾,幫助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指導教師張揚)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