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敏 劉鏡堯
一
新四軍老戰士張格海,1927年2月19日出生在江蘇省睢寧縣魏集鄉(現為魏集鎮)一個貧苦農民家里。他參加新四軍受兩方面影響:一是徐州會戰期間,睢寧因處于戰場邊緣,大片民房被日本侵略者炸毀,民眾死傷無數,他心里埋下了對日寇仇恨的種子;二是受哥哥影響,張格海的兄長1941年參加新四軍。一次,他看望哥哥(后杳無音訊)回家,非常向往新四軍的抗日生活,要參加新四軍。1941至1942年,睢寧民眾抗日活動頻繁,日軍報復性“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暴行罄竹難書。張格海堅定了參加新四軍的決心。

他聽聞新四軍26團有個“小鬼班”,就打算報名參加。首長認為張格海年齡小,拒絕了他的參軍要求。
張格海執意留在部隊,在區政府當通信員。當時通信員、司號員和衛生員傷亡也大,亟需補充。區長看他態度堅決、能識字,在1943年把他送到新四軍4師第三軍分區衛生部衛生人員培訓班,學習戰地救護和衛生護理。張格海珍惜機會、刻苦學習,畢業后,先在后方醫院實習幾個月,后正式加入新四軍9旅27團3營7連,成為一名衛生員。
1945年初,新四軍基本控制了蘇皖邊區,他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回憶,當時工人入黨不需要預備期,自己是農民出身,經歷了一個月考察,于1945年2月正式入黨。入黨介紹人領他唱了《你是燈塔》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朗朗上口的歌曲。張格海始終認為:《你是燈塔》這首歌激勵自己一輩子聽黨指揮、堅定跟黨走。現在雖年近百歲,他仍能完整、流利地唱出這首歌。
二
1946年漣水戰役后,張格海負傷,被安排至后方做醫生。新四軍4師主力撤到山東,創辦了一個小型休養所,設有四個門診部。新四軍軍長陳毅提出,休養所需要高水平醫生,保證官兵健康。張格海在休養所里認真學習醫學知識,苦練技能,醫術提升很快。
一次,一個工人手臂被壓傷,張格海利用簡陋設備為他做了手術,非常成功。因藥品不足,傷者被送至總醫院后,總醫院的醫生驚嘆手術做得好。
1949年初,他隨部隊從揚州渡江到鎮江,后轉到丹陽,在渡江戰役中做搶救傷病員工作。他們在丹陽集訓時,認識到進駐上海時不能破壞城市,要做到“瓷器店里打老鼠”;他們還學習接管大城市注意事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不能損害百姓利益。
為了能更好地接管上海,部隊吸收了很多年輕人,上級安排張格海和戰友帶著剛加入革命隊伍的青年坐火車進入上海。因前方剛打完仗,路況不明,火車司機不敢開車,張格海和戰友請示上級領導后,對司機說:“不要有心理負擔,出了事情,我們自己負責!”他那時想,大不了就是犧牲!他加入革命隊伍,早就做好了犧牲的準備,無論如何也要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進入上海后,張格海因工作認真負責,得到上級領導和同事好評,被推選到醫學院深造,但當時上海剛解放,他所在的三野承擔著繁重的接收任務,嚴重缺乏人手。張格海被抽調到金融系統做接收人員工作。這是個新挑戰,他欣然接受,并出色完成了接收造幣廠等單位的工作。
在接收造幣廠過程中,他們還受地方黨組織安排,為工人家屬治病。舊上海的窮人,有不少是從淮河流域逃荒來滬的災民、難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生病也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黨組織得知張格海是醫生,就讓他在接收工作之余,到棚戶區為工人家屬免費治療。他把群眾疾苦放在心上,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三
接收工作完成后,張格海又回到醫院工作。1953年,張格海奉調到光華眼科醫院與眼病防治中心合并組成的上海市眼科醫院,任院長和黨支部書記。不久,他又調回了市衛生局,主要在防空救護辦公室做解放臺灣的備戰工作,培訓抽調的醫生。
上世紀50年代初,張格海調到中華醫學會,兼任秘書。中華醫學會是兼具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的法人社團,是黨和國家聯系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主要任務是團結、組織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遵守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貫徹國家科學技術工作和衛生工作方針,崇尚醫學道德,弘揚社會正氣。
張格海的主要工作是組織各項會議,把每個醫院的專家動員、組織起來,讓醫院醫生參加會議并形成會議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每每遇到重要的或棘手的問題、需要開現場會及時解決時,他都要求專家一定到場,直到問題解決。
有一次,張格海按照工作部署召集會議,但同濟醫院(后來的第一人民醫院)有個曾留學德國的專家借口有事不能參會。他親自到這位專家的辦公室查看,通知該專家會議地點就設在同濟醫院,讓專家無話可說,只好答應參加。此后,再也沒有出現專家無故缺席會議的情況。
“文革”期間,張格海在吳淞中心醫院(即鋼鐵醫院)工作。衛生局安排他辦一個1000個床位的醫院,是冶金部要求辦的,但部里沒錢沒人手,之前參與此項工作的幾任干部都調走了。他接手后,迎難而上,通過調查發現辦1000個床位醫院的要求不切實際,就多次反映情況。后經上級協調,財政部配合冶金部建了個200張床位的醫院。
1978年3月17日,楊浦區醫學衛生學會委員會成立。“文革”剛結束,改革開放尚未全面鋪開,許多人做工作還畏手畏腳。張格海認真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精神,以身作則。他拜訪了楊浦區區委書記、區長、政協委員等,詳細介紹紅十字會的情況,提出募捐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大力支持。他在工人文化宮辦的為非洲捐款的活動影響很大,也讓紅十字會工作慢慢得到了恢復。
1985年12月,張格海離休。他先去了老干部學校,后又一直自學,訂閱《人民日報》和《求是》雜志幾十年。
張格海一路從風雨中走來,擔任過許多不同的職務。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只要是黨和人民的需要,始終盡心盡責去做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百歲老戰士們的回信中提到的:“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常讀常新。你們親歷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進程,更懂得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指導老師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