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長眠之處,墓地莊嚴肅穆,松柏常青。在袁先生遺像背后的巨石上,鐫刻著他生前最喜歡的一句話:“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自己就是一粒好種子,造福全球億萬民眾。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在我國種植面達到90億畝,累計增產稻谷8000多億公斤;在印度、巴西等40多個國家廣泛種植,年種植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他為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為保障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沒有期盼出將入相治國平天下,只愿意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的理想樸實而偉大,值得我們每一個后來者見賢思齊,以他為楷模,也做一粒好種子,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科學家,在茫茫戈壁扎下了根,結出了“兩彈一星”的豐碩果實。“鐵人”王進喜和他的隊友們在冰天雪地的北大荒扎下了根,結出了大慶油田的豐碩果實。研究員陳薇和她的團隊,在抗擊新冠病毒的實驗室里扎下了根,結出了優質新冠疫苗的豐碩果實。他們都是不可多得的好種子,功在當今,福澤后世。
做一粒好種子,就應耐旱耐澇、堅韌不拔,不怕艱難困苦,不懼失敗挫折。全國優秀教師張桂梅,在辦學條件異常艱苦的云南大山深處,想方設法,殫精竭慮,克服種種難以想象旳困難,培養出一個個有志學生,先后將1600多名學生送出大山、送進大學。時代楷模黃大發,扎根于貴州扶貧第一線,帶領父老鄉親,艱苦奮斗了十多年,在懸崖絕壁上開山鑿洞、引水進村,讓村民喝上了甜水、吃上了大米,脫貧致富。他們以生命為種子,植根在無數人的心田,在艱辛中孕育,在勞碌中耕耘,在坎坷中收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一粒種子固然微不足道,但卻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帶來豐收、喜悅和富足。毛澤東同志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我們每個人都要力爭做一粒好種子,當文明的種子、創業的種子、奮斗的種子,開出圣潔之花、芳香之花、絢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成功之果、勝利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