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本刊主筆 魯瑾
清晰界定省以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理順省以下政府間收入關系,推進省直管縣財政改革等內容,是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重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加強財稅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逐步形成。然而,一些地區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相對滯后,亟需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來推動解決。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范子英表示,這一改革將重塑基層政府的治理模式,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下基礎,并有助于緩解基層財政壓力,對經濟、社會和人民群眾都會產生深遠影響。
通俗來講,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涉及各級政府間“事由誰來干”“錢由誰來出”等問題。
“只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界定清晰了,才能做到權責匹配,形成有力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動各級政府在財力許可范圍內,做好自己的事”,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傅志華說。
《意見》要求,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受益范圍、信息管理復雜程度等事權屬性,清晰界定省以下各級財政事權。
根據《意見》,教育、科技研發、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糧食安全、跨市縣重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等方面的省級財政事權要適度強化;社會治安、市政交通、城鄉建設、農村公路、公共設施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務確定為市縣財政事權。
在界定省以下各級財政支出責任方面,要根據財政事權劃分明確支出責任,并差異化確定共同財政事權支出責任。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上級財政要根據承擔的支出責任足額安排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避免讓下級財政被動承擔“兜底”責任。同時,不得以考核評比、下達任務、要求配套資金等任何形式,變相增加下級支出責任或向下級轉嫁支出責任。
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履職也需要穩定的“真金白銀”來保障。
《意見》明確了如何進一步理順省以下政府間收入關系。其中,參照稅種屬性劃分收入,將稅基流動性強、區域間分布不均、年度間收入波動較大的稅收收入作為省級收入或由省級分享較高比例;將稅基較為穩定、地域屬性明顯的稅收收入作為市縣級收入或由市縣級分享較高比例。
“要在不扭曲市場的前提下,讓各級政府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并利于加強收入管理和促進區域收入均衡”,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說,同時,要對部分行業企業收入作均衡化處理,逐步取消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收入。
當前,各地收入分享方式各異。“規范收入分享,要對主體稅種實行按比例分享,推動同一稅費收入分享比例逐步統一,落實退稅減稅降費政策,促進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這位負責人說。
關于推進省直管縣財政改革方面,《意見》提出,對區位優勢不明顯、經濟發展潛力有限、財政較為困難的縣,可納入省直管范圍或參照直管方式管理,加強省級對縣級的財力支持。對由市級管理更有利于加強區域統籌規劃、增強發展活力的縣,適度強化市級的財政管理職責。
專家表示,此處強調的是因地制宜,可以省直管縣,也可以是市管縣,“怎么做適應地方,就怎么做。”
相關專家介紹,這里所謂的省直管縣,是指財政體制上的省直管縣,并不是行政意義上的省直管縣。后者在全國的數量很少,但財政體制意義上的省直管縣,從2009年之后,已經在全國普遍推行。例如湖北、湖南、河南的全省,都已經實行財政省直管縣。財政省直管縣后,縣級政府直接與省級政府進行財政收支劃分,轉移支付也直接進行,地級市不再參與其中。不過,人事組織關系和其他方面的行政關系,仍然維持省、地級市、縣的三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