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本刊主筆 魯瑾
縱觀“飛將軍”李廣的戎馬生涯,他做了幾十年的邊郡太守,善打城防戰,喜歡和匈奴兵對射,經常居高臨下大敗來犯之敵。
然而,當漢武帝調整了對匈奴的戰略,即由被動防御變成主動出擊后,李廣卻還在沿用著舊的作戰方式。
李廣善射只是漢兵中的個例,和匈奴相比,漢兵的劣勢恰恰就在于箭法和騎術上。其優勢在于組織紀律性強,軍隊韌性好。
反觀匈奴,騎射水平普遍超強。其弱點在于,各部落往往為了保存實力,作戰不死磕,“利則進,不利則退”。
所以說,只要將漢兵精銳組織好,統一調動,出其不意,就能直插匈奴心臟,一擊致命,這就是衛青和霍去病屢屢獲勝的法寶。而李廣卻一直沿用舊有的蠻牛打法,作戰結果自然也就差強人意了。
由于作戰結果屢屢不佳,李廣曾被貶為庶民。期間,他常常在藍田南山一帶射獵,打發時間。
一次,李廣帶一名隨從乘夜色外出,喝得醉醺醺后信馬由韁踏上歸程,途中經過霸陵亭。負責該地治安的霸陵尉正好也喝得有幾分醉意,見他醉酒違禁夜行,便大聲呵斥。李廣的侍從上前申明這是“故李將軍”(解甲卸任的李將軍),希望借此免去對李廣違禁夜行的責罰。誰知霸陵尉并不買賬,說:“現任將軍尚且不得夜行,更何況是什么卸任將軍!”于是按規章將李廣扣留在其辦公地點一個晚上。
李廣對霸陵尉懷恨在心。不久,他出任右北平太守,第一件事便是報復霸陵尉,取其項上首級,“即請霸陵尉俱與,至軍而斬之”。
后來,李廣又被重用。漠南戰役中,漢武帝特意讓張騫同李廣搭檔。按照漢武帝的想法,張騫與李廣兩人應該相互配合,一個是熟悉地理的能臣,一個是勇冠三軍的猛將。
結果,當已經成為博望侯的張騫出現在李廣面前時,早已對張騫獲得封侯殊榮不滿的李廣立刻做出了分道的決定。還沒等戰略戰術決定好,李廣帶著自己的四千騎兵率先出發,結果中了匈奴的埋伏。幸虧張騫帶兵及時趕到,才救下李廣。
可惜,李廣并沒有因此汲取教訓,在元狩四年(前119)的漠北之戰中李廣再次脾氣發作,不等衛青派出向導,就莽撞地向北方進發。結果不出衛青所料,大軍再次迷路,羞愧難當之下,李廣最終橫刀自刎。
評論:自王勃在《滕王閣序》寫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后,后人大多為李廣鳴不平,嘆其時運不濟。其實,任何不樂見的果,一定有著必然的因。縱觀李廣一生,雖個人能力出眾,但缺乏戰略上的大智,不能與時俱進,再加上多傲氣、少度量、無團隊,造成在“路人緣”上不斷失分,“難封”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