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要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國際化程度的快速發展與深入,一些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和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已經消亡,或瀕臨滅絕。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與生活習慣的集中展示。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傳統文化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迄今為止,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并且在傳統文化資源的采集、整理、傳播、服務等各環節領域已取得眾多成果。
基于以上背景,本期青年論壇以“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為專題,邀請幾位長期從事文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研究的青年學者,圍繞本專題從不同視角開展研究。組稿的四篇文章既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保護、傳播和傳承,也有從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方面著手,探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些文章研究主題明確,研究方法多樣,對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具有獨特的見解。
《科技創新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路徑研究》一文主要針對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所面臨的困境,結合新興技術的發展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需求,從線上線下體驗,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IP打造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基于互動過程模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力提升研究》一文以傳播學理論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互動過程傳播模式為理論基礎,從傳播渠道、傳播內容等環節提出如何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國際傳播視域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創新路徑》一文針對如何將我國富集的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提煉升華,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為出發點,從解決跨文化差異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實踐路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網絡游戲融合發展評述》主要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網絡游戲融合發展的特征和路徑,并從文化身份、技術驅動、產業融合角度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就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評述和提出對策,并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本期文章內容具有歷史、當下、未來三重價值。一方面,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需要遵從文化的歷史演變和文化發展規律;另一方面,文化的保護和傳播不能脫離當下的現狀和問題;再一方面就是要對未來的文化保護和傳播研究提供參考。因此,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語義網等技術的發展,元宇宙、數字孿生等新興概念也不斷在文化領域進行發展與實踐,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感官化、體驗化和智能化展示與傳播,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播模式帶來了根本性的變革。后期也需要重點關注元宇宙等概念的發展對新興文化業態的影響,并綜合運用傳播學、文化遺產學、信息科學等跨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增強多學科的交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