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治強
(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館,淮南 232001)
壽州窯歷史悠久,它創始于長期對峙的南北朝,興盛于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唐朝,衰落于分裂割據的五代至積貧積弱的北宋,停燒于兵連禍結的南宋。在長達四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壽州窯“篳路藍縷,以處草莽”,“勇于探索,別樹一幟,名震寰宇”。從借鑒、模仿到自主創新、自成一家、標新競異;從偏居一隅的青瓷窯爐,到“一個中心,多點開花”的黃釉瓷造基地,壽州窯匠人攻苦茹酸、披星戴月,歷經成敗利鈍、蓼蟲忘辛。“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壽州窯在隋唐時期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日中天,遠近聞名,市場的認可和百姓的喜愛就是對壽州窯價值最好的肯定和褒獎。如果說越窯是長江中下游瓷器文明的開創者,邢窯是黃河中下游白瓷文化的發明家和創始者,那么壽州窯便是淮河流域瓷器文明的創建者和引路人,是黃釉瓷文化的始創先鋒。壽州瓷黃,名冠天下,并影響和帶動唐代許多窯口開始燒制黃釉瓷產品,雖然比不上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的名頭,但在全國范圍內也已形成一個黃釉瓷文化體系并勢頭猛進,與南青北白分割天下陶瓷市場,形成鼎立之勢。壽州窯的黑釉瓷烏黑發亮、瑩潤無瑕,猶如后代的“烏金釉”;壽州窯絳紅釉先還原焰、后氧化焰焙燒,工藝難度大,釉色稀少而雅美,可與宋代定窯“紫定”相媲美。
壽州窯燒制的瓷器器型豐富、造形多樣,注重坯體、化妝土、釉色裝飾。南北朝晚期至隋朝燒造的器型有青釉六橫置系盤口壺和青釉八系貼塑罐,隋代燒制的器型有青釉高足盤、水盂、龍柄壺、高足杯、龍柄雞首壺、雙龍柄壺、碗、盞、四系盤口壺、青釉四系罐、酒杯和青黃釉四系盤口壺等。唐代燒制的器類十分豐富,可分為飲食器、盛儲器、酒具、文具、寢具、玩具、建筑用瓷等,具體器類有執壺、平底碗、玉璧底碗、高足盞、瓷枕、甕、罐、小喇叭口壺、四系盤口壺、穿帶壺、背壺、盂口瓶、圓形硯、辟雍硯、水盂、筷籠、塤、動物俑、盤、紡輪、葫蘆瓶、瓷豆、碾輪、模印龍紋磚、獸面紋瓦當、筒瓦、小執壺形水滴、省油燈、琉璃瓦、筆插、缸等。五代燒制的有帶蓋水盂,宋代燒制的有蓮花瓣瓷枕、窯變釉元寶形枕頭、模印“大中祥符”和“龍紋”枕頭。
壽州窯的窯爐結構為北方常見的饅頭窯,饅頭窯采用倒焰式窯爐結構,在泉山也清理出一座龍窯殘跡,龍窯火焰走向是橫焰式。壽州窯瓷器的燒成溫度在1 200 ℃左右,坯體普遍使用化妝土裝飾,入窯素燒,出窯后再施釉,二次烘烤。隋代壽州窯以青釉、青灰釉、青黃釉為主,唐代的壽州窯釉色豐富,由青黃釉、鱔黃、蠟黃、醬紅釉、茶葉末釉、黑釉等,以黃為貴,宋代仍以黃釉為主。壽州窯坯體裝飾常采用刻劃、模印、貼塑和剪紙貼花、剪紙漏花、釉下褐彩新工藝,紋飾有葉脈紋、幾何紋、凹凸弦紋、绹索紋、雙圈紋、聯珠紋、蓮瓣紋、忍冬紋、菊花紋、篦劃紋、草葉、點狀紋、波浪紋、龍紋、魚紋、席紋、云紋、蝴蝶紋、團花紋、葡萄紋、柏葉紋、鹿紋、乳丁紋等。
壽州窯瓷器銷路十分廣闊,不僅在淮南本地大量使用,許多產品遠銷到今天的廣州、揚州、河南、山東廣饒縣和東平縣、淮安等地。安徽是壽州窯產品的消費大戶,合肥、亳州、蕪湖、安慶、淮北、宿州、六安、蚌埠、阜陽,鳳臺縣、壽縣、長豐縣、巢湖、蒙城縣、阜南縣、渦陽縣、臨泉縣、界首市、太和縣、鳳陽縣、樅陽縣等九市十二縣均出土有壽州窯瓷器,這些地方是壽州窯生產經營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壽州窯瓷器的消費中心,直接影響著壽州窯的生產運營和建康發展。
壽州窯工藝精湛,黃釉瓷名揚天下,陶瓷界以“南青北白中間黃”稱頌壽州窯。歷時400余年的壽州窯,以高超的技藝、獨辟蹊徑的市場路徑、精美絕倫的各式瓷器穩穩立足于競爭激烈的陶瓷世界,成為江淮大地一枝獨秀的名門閨秀。
(1)簡約性。簡約大方是壽州窯瓷器的一個顯著特性,甕的肥碩無華、碗的簡潔明亮、四系壺的質樸簡練,壽州窯燒制的瓷器大多數都樸實無華、造型簡潔,它呈現的是“實用為先、大簡為美、素雅至上”的審美思想和藝術追求。
(2)科學性。瓷器是封建時代最偉大的科技發明之一,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它的燒制需要窯爐、瓷土、燃料和一套科學規范而又繁雜的工藝流程,原料的采配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刻、劃花、粘貼,釉藥的選配、制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制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各工序按技術要求操作,由匠人嚴格把關。
(3)對稱性。對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數學的內涵,展示了古人造物的一個規律。器物對稱給人自然、優美、莊重、肅穆、宏偉和安定的感受。對稱性問題在壽州窯瓷器中十分常見,有的呈軸對稱、有的呈中心對稱。呈軸對稱的有如長方形龍紋磚、正方形蓮花瓣燭座、蓮花瓣紋紡輪、圓形獸面紋瓦當等;呈中心對稱分布的有雙龍瓶、器物的系。
(4)平衡性。視覺的平衡性是指器物的端莊與穩定性,放在平面上不會傾斜。壽州窯器物具有這一特性,讓你看到每一件壽州瓷時視覺會產生非常和諧、舒適、愉悅、明朗的心理感受。壽州窯瓷器型規整,多是平底器,輪廓線條流暢,承重面大小適合,口、頸、腹、足各部位比例和諧,沒有見到頭大足小、頭重腳輕的器物。
(5)節奏性。壽州窯瓷器形制多樣,高矮胖瘦、大小不一,直線與曲線圍成不同的面,裝飾中曲線與直線交叉融合,以及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正確而又合理的比例關系,造成了千變萬化的形式美和視覺上的節奏美感。
壽州窯瓷器不僅是實用器皿、民生用品,它也是美麗的藝術品,蘊含著匠人的智慧和審美追求,是淮河兩岸百姓亟需的生活物資,在當時物資匱乏的非常年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以物美價廉的大眾形象博取消費者的企盼和喜愛。
壽州窯鼎盛時期,窯爐林立,窯火夙夜不息,窯場燈火通明,瓷器制作夜以繼日,盆、壺、瓦罐滿目琳瑯、流光溢彩。千帆穿梭,萬車如龍,水陸兩利,車進船出,好不熱鬧。氣勢恢宏的壽州窯生產、運輸場景繁忙有序、欣欣向榮,繪就了一幅動靜融合相生的美麗畫卷。
壽州窯瓷器的藝術美是通過陶瓷造型和裝飾來展示風姿神韻的,而這種藝術形象又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高挑清秀的隋瓷,渾圓飽滿的唐瓷,壽州瓷造型形態端莊俊偉、結構有序、線條流暢、彎曲有度、輪廓豐滿、穿插合理、接口嚴密,彰顯“技以載道”、“文質彬彬”的設計思維,遵循變化與統一、準則與造型、外在美與內在美、秀麗與含蓄的相輔相成法則。裝飾紋樣線條勾勒粗獷簡煉,也有溫情細致的“描寫”。瓷枕上“奔跑的小鹿、飛舞的蝴蝶”神態刻畫細膩生動,呼之欲出,生意盎然。壽州窯隋八系罐上,四泥條系與四橋形系對稱交錯分布,罐身以兩組凸弦紋將裝飾圖案分割成上、中、下三部分,最上部堆貼蓮瓣紋、朵花紋;中部堆貼犬、虎等動物,間以蓮蓬紋交替;下部飾覆蓮座、菩提、花草等紋樣,動物與植物一動一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珠輝玉映,洋溢著詩情畫意,讓美不止于型,還有觸及心靈共鳴的藝術情趣,縱然樸實無華,卻有幽光沉靜和滑熟可喜的質感,令人駐足而觀賞心悅目。壽州瓷生活氣息濃厚,藝術感染力強,凸顯出淮河地區的藝術色彩。
壽州窯新穎別致的造型,在讓人賞心悅目的同時予人以滿足實用的功能美感。“中國傳統器物形式一方面要具有美感,讓人們感到一種審美愉悅;另一方面,作為功能的載體,要實現某種功能。”功能之美首先體現在功利之用上,壽州窯的執壺較多見及,唐朝早期的渾圓厚重,至唐晚期的直腹輕巧,都是從實用主義角度進行改良的,為便于拿執,早期執壺的小系僅僅容下1~2個手指,到唐中晚期可以放下一只手拿握,便于用力,造型也精致美觀。在設計產品時,藝人已考慮到使用的方便、合理與節約,暖硯的出現體現出創作者細膩的心理和人文情懷,這種硯中間為筒狀腹,腹上鏤空“上”和“人”字,這是點染油燈或蠟燭時跑煙氣的地方,硯堂一側設置一口,硯池在硯堂下方,冬天如果凍墨,就對硯池點火加熱,以便書寫用墨。
壽州窯是興盛于隋唐的古代窯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988年科學發掘、出土了比較豐富的瓷器標本。經過近幾十年的廣泛征集,壽州窯專題陳列展廳常年對外開放,這是壽州窯瓷器學習研究的有益場所,不僅如此,在全國許多博物館內也展陳有壽州窯的瓷器。壽州窯瓷器種類繁多、形式多樣,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自然文化、茶文化等優秀文化,它在中國古代陶瓷文化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自科學發掘以來,眾多學者加入研究行列,做出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眼下,壽州窯的宣傳和研究僅限于文博單位和科研人員,壽州窯品牌還沒有建立起來,淮南人民群眾對其認知度有限,廣大學生也不知道壽州窯在什么地方,年代也不清楚。因此,在當下弘揚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下,建設壽州窯文化品牌,發展區域經濟,責任倍感緊迫。要爭取政府支持,通過網絡上的街區和商廈電子屏幕、微信、QQ、專題網站、自媒體、電視廣播、教育部門等多途徑宣傳。此外,還要充分挖掘壽州窯“古為今用”的社會價值,具體做法如下:
(1)充分借力“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研究新視角下壽州窯陶瓷燒制技藝保護與傳承的新維度、新機遇、新價值。政府要給予從事文創開發的企業有力支持,鼓勵企業科學發掘壽州窯文化資源。淮南市出現了像崔懷倫、朱兆龍、許懷喜、鮑峰等一批致力于壽州窯文化研究和傳承的藝人,在他們的努力下先后成立了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朱兆龍陶瓷藝術工作室、兆龍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淮南師范學院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漢風陶瓷藝術研究所,創造的一批批優秀成果屢獲大獎,如許懷喜的“融合”、“壽州窯跳刀紋大盤系列”等陶瓷作品先后在國家級展覽中獲得金獎、銀獎。崔懷倫創制的黃釉瓷,杯、盤、碗、盞廣受歡迎,他研發的汽車裝飾瓷打進了國際市場,批量出口到國外。基于壽州窯大師的研發和創新,壽州窯的文化品牌才越來越有影響力,才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隨著壽州窯研發的傳承人隊伍壯大,研發企業規模化成長,壽州窯的名氣會廣為天下知。
(2)淮南各級政府部門要安排宣傳部門、企事業單位、文化休閑場所定制壽州窯陳列展品,擺放在顯眼位置,“壽州窯”名稱或模印于器上,或制作說明牌以告之。在城市的公園、廣場、主要街道的顯要位置樹立壽州窯雕塑,讓“壽州窯”的產品慢慢為大家所熟知,既能賞心悅目,又能了解歷史。
(3)打造壽州窯文化旅游路線,上窯鎮壽州窯陶瓷研究所提出了“盛世中國黃”的品牌概念,致力打造上窯鎮陶瓷藝術一條街,建設中國黃瓷生產基地和文化旅游中心。如果把淮南市博物館、淮南師范學院壽州窯陶瓷研究所、兆龍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漢風陶瓷藝術研究所、上窯陶瓷一條街、上窯鎮壽州窯中心遺址連接起來,就會成為一個特色的壽州窯文化旅游專線,這樣人們對壽州窯的過去和現在就會有很好的通曉。在獲取經濟價值的同時,壽州窯和淮南這座城市融合得更緊密,二者知名度會更高。
(4)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牽手,鼓勵和動員各級各類學生走進淮南市博物館,觀看壽州窯展品,并寫出觀后感。淮南市博物館里的小小講解員與旅游專業講解員都是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他們在這里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
(5)文博專業學習鑒賞的研習場,“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習隋唐瓷器鑒定,熟悉時代特點,不見到標本實物肯定不行。淮南市博物館壽州窯展廳里集中展示上百件作品,是學習壽州窯瓷器鑒定和古瓷器鑒定的上好標本。
(6)宣傳動員繪畫設計專業的老師、學生和從事繪畫專業的人士來觀摩寫生,提高速寫能力。
壽州窯是淮河岸邊一處古老的陶瓷燒造場所,產品種類多樣,多系民間實用品,關切百姓生活冷暖,具有地道的民窯性質。壽州窯生產的意匠美器,力求實用性與外觀美的統一,傳遞了陶瓷手工藝的器道精神,承襲了民俗文化的審美范式和重意飾簡的韻律。壽州窯陶瓷產品造型、裝飾體現了物盡其用的設計功用美學和審美意境,雖歷年千年風雨洗禮,其承載的精湛核心技藝和設計智慧能夠喚醒傳統文化的符號意識,引領人們走向詩意的藝術審美之路,不斷地發揮著古為今用的設計價值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