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1月17日,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出爐。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億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亮點頗多,實現良好開局”。
2021年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起步之年,面對國際上復雜嚴峻的環境和國內疫情多發散發等多重考驗,我國立足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暢通經濟內外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
從GDP總量來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從中國經濟總量增長歷史來看,2000年邁上10萬億元的臺階,2012年突破50萬億元,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大關,2021年突破110萬億元大關,再創新高。
從人均GDP來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976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2551美元,突破了1.2萬美元。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GDP水平,初步測算,2021年世界人均GDP是1.21萬美元左右。 雖然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下限,但逐年接近。
從GDP增速來看,2021年經濟增速為8.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2021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6%。因此,8.1%的增速高于全年目標,超出預期。
2021年,以美元計價,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貨物進出口總額39.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1.4%,兩年平均增長11.3%。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達61.6%,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服務貿易繼續恢復。2021年1—11月份,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7%,其中服務出口增長31.5%。引資規模再創新高。2021年實際使用外資11494億元,增長14.9%。
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奠定了就業基礎。此外,中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援企穩崗幫扶政策,對于高校畢業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都產生了積極作用。2021年新增就業目標超額完成:2021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比上年增加83萬人。全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上年平均值下降0.5個百分點。全年農民工總量29251萬人,比上年增加691萬人,增長2.4%。

2021年6月9日,顧客在江蘇南京一家超市選購蔬菜。
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與經濟增長“齊頭并進”。從物價來看,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0.9%,成功完成全年3%左右的調控目標。
中國繼續堅守住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再創新高,中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增長2.0%,達到1.3萬億斤以上的預期目標,繼續發揮經濟“壓艙石”作用。
“總的來看,2021年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同時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國新辦舉行的2021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如是說。
美國當地時間1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將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下調0.5個百分點至4.4%,并全面調降各主要經濟體今年的增速預期,也將中國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5.6%下調至4.8%。
“當前全球疫情尚未結束,對全球經濟復蘇步伐還將帶來持續的影響。”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國際機構預計今年全球經濟整體增長將低于去年,這意味著全球對中國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最近這幾個月外貿增速已開始逐漸下降。此外,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國際海運費的高企,再疊加2021年外貿基數較高的因素,也讓2022年外貿運行面臨不小壓力。
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個別房企流動性風險影響,中國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被打破,市場在快速升溫之后,出現快速降溫。“房地產市場存量風險確實是存在的,值得警惕。”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但近年來,尤其是2018年以來一系列措施影響下,房價收入比下降、房企負債率下降、金融機構房地產信貸占比下降,總體風險是降低的。2021年局部風險有所暴露,主要是個別頭部民企風險加大。但必須要強調,這是一個局部風險,央企、國企以及多數中型民營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情況是良好的。
倪鵬飛表示,房地產風險要辯證地看待。風險釋放在一定層面上是好事,如果可以有控制地、主動地釋放局部風險,這是降低整體風險的重要途徑,也有助于讓房地產實現“軟著陸”。
2021年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保持快速上漲。在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頂看來,這或將加劇我國輸入型通脹風險。近年來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節節攀升,尤其近兩年糧食進口量不斷增長。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對中國未來糧食進口及糧食安全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戰和風險。預計2022年上半年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進而影響未來中國國內物價指數。
“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口糧絕對安全,但目前大豆、豆油等飼料糧對外依賴程度比較高,要未雨綢繆,加以防范,根據國際糧食形勢和國內糧食需求結構調整糧食生產,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推進種業振興,構建扶持政策體系,保證農民種糧積極性,擴大糧食產量。”李春頂說。
針對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發布的月度數據分析報告(2022年1月)建議,把握好短期經濟平穩運行與中長期結構調整、防風險與穩增長“雙平衡”;加強雙碳長期目標與短期經濟增長目標的協調與結合;適當提高疫情防控政策靈敏度和靈活度,保證經濟運行與保證人民生活和社會基本有序運行;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協調;處置風險仍需循序漸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配套措施齊頭并進、協同發力。
盡管存在種種風險挑戰,總的來看,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態勢沒有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因素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也沒有變,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不斷涌現。從全年看,經濟有望實現穩中求進。

2021年10月26日,紡織工人在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數字化紡紗車間內工作。
寧吉喆指出,下一步,我國經濟增長的動能不僅來自需求“三駕馬車”的拉動,而且來自供給的推動;不僅來自內需的擴大,而且來自外需的拓展;不僅來自消費的增長,而且來自投資的發展;不僅來自改革的推進,而且來自創新的帶動。
“我國疫情常態化防控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生產生活秩序總體穩定,促進了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寧吉喆說。
我國產業供給體系全。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體系完備,配套也較為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較強,能夠很快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促進供給增加。
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空間廣。“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這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構建國內強大市場的立足之本。”寧吉喆表示,我國具有改革開放紅利,經濟治理能力強。近年來,不斷創新宏觀調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相機調控,積累了豐富的調控經驗,促進了經濟平穩發展。
全球化智庫(CCG)此前發布的《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國際經貿合作與前瞻》報告認為,在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具有三個顯著的驅動力——經濟一體化進程、數字經濟和持續的人才紅利,將推動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并吸引投資和貿易,促進中國經濟的對外合作。
“中國有采取更具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的余地,可以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速。由于中央已經提出‘穩增長’的大政方針,對于2022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有理由感到樂觀。”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