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勇
(1)斷筆
斷筆是《書譜》中比較典型的筆畫,是草書中筆畫與筆畫之間一種特殊的連筆方式,即“筆斷意連”。雖然筆跡沒有連在一起,但筆意上比較流貫,上一筆的收筆與下一筆的起筆遙相呼應。我們在臨寫時要把重點放在點畫轉換的細微痕跡上,同時還要明白這些痕跡是無意中產生的,所以要經過刻意的訓練上升到自然生成。在書寫時,很多人對這些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系交代得不是很清楚,甚至一帶而過,筆法上顯得比較粗糙。而衡量一幅作品的質量如何,這些細節部分往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不”“小”“作”“善”“閑”“仙”“取”“會”等字,筆斷而意連。
《書譜》中內外結構的字,基本沿用王羲之的書寫方法,一般不完全封閉,而是采用“斷”的方式。如“圖”“圓”“四”等字,外框都以兩筆寫成,互不連接,且外框的線條不方不圓,活潑自然。
(2)連帶
牽絲連帶是把點畫間的聯系直接表達出來,讓人一目了然。牽絲連帶是草書中較難的技法,它的難點不在筆法,而在于牽絲與點畫的區分。牽絲畢竟不能算是點畫,它只是兩個點畫之間的連接部分。所以,筆畫之間的連帶,特別是字與字之間的連帶要考慮到輕重含蓄,不能喧賓奪主。如“聞”“事”“能”“還”“知”等字筆畫之間的連帶。


字與字之間的連帶,如“非專精也”四字一氣呵成。“吾乃”“歷代”第一字的末筆順勢而出,引出下一筆,字勢完足。而“樂志”“真大”的連帶比較特殊,連中有斷,“樂”的末筆連帶出“志”字的橫畫,連接緊湊,但“志”字本身的上下兩個部分則采用“斷”的方式。“真大”兩字的連帶與此類似,只不過“真”字是上下兩個部分采用“斷”的方式,而“真”字末筆與“大”字橫畫連帶而書。這類連帶方式在《書譜》中比較常見,反而是“非專精也”這樣的“一筆書”比較少見。
孫過庭說:“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勁速與遲留都是針對行筆速度而言。草書固然講求流便,但也不都是一揮而就,而是有快慢變化。“勁速”是表現爽利和飛動之勢的方法;“遲留”是表現從容優游意味的方法,特別是在轉折及收筆時,行筆速度會稍微放慢。如“遏”“遁”“誕”“回”等字中的“辶”,在圓弧形筆勢的結尾處稍作停留后向上收挑,寫得比較沉著。
《書譜》屬于小草范疇,既然是草書,筆著紙便不可停滯,以保證筆動墨活,但行筆也不會像懷素《自敘帖》及張旭《古詩四帖》那樣快速。行筆速度的快慢并沒有嚴格的規定,而是要根據個人的書寫習慣。總之,《書譜》的行筆速度應以從容不迫為好,即“心閑手敏”方能表現出豐富的筆法。
筆法是書法創作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每個人由于其書寫的形式及內容不同,所表現出的筆法形式也各有特點。孫過庭的《書譜》是一種稿本形式,所以他在書寫時比較注重腕的作用,形成“振迅天真”的特點。如“人”“可”“札” 等字第一筆的寫法及“身”字最后一筆的寫法,下筆干凈利落,手腕一抖,書寫過程就結束了。
筆法多變是《書譜》具有無限魅力的原因所在,掌握好這些表現方式對深入了解《書譜》的藝術特色至關重要。除上述五組用筆方法外,還要注意筆畫入鋒及出鋒的方向。《書譜》多露鋒取勢,主要取決于入鋒的角度,而入鋒的角度又決定了之后用筆的起伏。點畫之間的用筆換鋒亦是如此。“草貴流而暢”的前提是運筆有力度。虞世南《筆髓論》中說:“覆腕轉蹙,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右為內,起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覆腕轉蹙”“柔毫外拓”,指運腕的翻轉及運筆的向外拓張,這樣的連續運動即草書使轉的精髓。《書譜》筆法精熟、靈動多變,使轉中線條俊爽勁健,字勢欹側多變、跌宕有致。學習《書譜》,把握住這些筆法至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