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劍

作為一位杰出藝術家、一位傳統知識分子,趙之謙從未放下入仕之志。他屢考不仕,準備花錢捐官。清代捐官有非常嚴格的程序,但捐官補缺時間比較短,這是他能夠走上仕途最行之有效、最快捷的方式。1872年,43歲的趙之謙終于捐官成功,赴任江西一知縣。然而,官場境遇、生活條件未能如其所愿,反受官場的傾軋、生活的困頓、身體的病痛所迫,這或許是其在篆刻藝術如日中天之時封刀的主要原因。同時,由于剛硬的性格,其在官場上一直懷才不遇,始終未得升遷。不能不說,清代官場上只多了一位可有可無的知縣,卻早早失去了一位驚世駭俗的書畫印藝術大師。

《鐃歌冊》(局部)清·趙之謙 32.5cm×36.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之謙篆刻初學浙、皖兩派,后吸收古錢幣、鏡銘和碑版文字等入印,突破了秦漢璽印規范,章法講究,古勁渾厚,閑靜遒麗,別創新路。盡管趙之謙一生所刻印作不足400方,但他已站到清代篆刻的巔峰。其中諸多的經典名作,影響著后來的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趙叔孺、易大廠等,直至現在。
康乾盛世之后百余年間的書法史,有一個鮮明的時代特征:名書家無一不習漢魏石刻碑版,并將其作為創新、變革的基礎,使得篆隸書重放異彩。趙之謙將篆、隸、楷等書體的凝重與飄逸灑脫的行草書融為一體,為后世留下為數眾多的優秀作品,其銳利的筆鋒所表現出的美妙感覺,令人拍案叫絕。
趙之謙篆書錄《史游〈急就篇〉》中堂便是其一,文曰:“進近公卿傅仆勛,前后常侍諸將軍,列(據文意,此字為“列”,但篆書“列”字字形未見此寫法)侯邑有土臣封,積學所致非鬼神。”此作與其《鐃歌冊》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許氏說文敘》,無論是從結構還是用筆上分析,應屬同一階段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全篇融匯漢篆法,又有隸書、楷書筆法糅入其中,起筆處多方雋,復具魏碑書法特色,方中帶圓、寓圓于方、方圓結合。結構嚴謹,結體扁方,外緊內松,寬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傾之勢,奇正相生。篆法精麗,不強求刀石趣味,所以寫得圓通婉轉,能化剛為柔。起訖處大多未作藏鋒,易見筆法之行蹤,不同于一般篆書之圓潤流美而別具特色,由此可見趙之謙書法熔鑄古今、各體雜糅、終為己用的獨特書法面貌。雖然具體書寫時間不詳,但從書法風格觀照,當為趙之謙壯年時期的篆書代表作,其特點如下:
一、結構活潑,嫵媚多姿,搖曳生趣。結體修長,上緊下松,不同于一般篆書的中正對稱,而求正中寓奇、奇正相生。
二、用筆豐富,強調提按,側鋒取妍。橫畫以碑法豎切露鋒而入,然后順勢右行,每筆必為長曲線,收筆橫切而斷,猶如斷岸;豎筆、短豎筆幾乎以圓筆或方筆為之,長豎筆楷化行筆,收筆時略作頓筆后類似懸針,捺筆亦同理;豎筆、捺筆收筆雖為出鋒,但含蓄多于鋒芒畢露,毫無懈怠。

《史游〈急就篇〉》清·趙之謙
三、用墨飽滿,華滋潤澤,猶如春風帶雨,氤氳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