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滉,字太沖,唐長安人,官至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張國家統一,主張量才錄用,也是著名的書畫家。他的書法,得張旭筆法,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寫牛、羊、驢子等尤佳。
韓滉認為,或書或畫,需要法天則地,重在察景思理,把握運筆之道。他強調:“不定筆,何以論書畫。”定筆,即熟練的書畫技藝,含義有二:對字之形、結構、筆畫等或景物觀察得清清楚楚,枝節末梢均嫻熟于心;熟諳運筆技巧,運用自如,天南地北任意驅動。
韓滉所畫《五牛圖》,畫中牛或邊吃草,邊在荊棘下蹭癢;或前行中突然回頭,伸出半舌向伙伴打招呼;或瞪大眼睛,張開嘴哞哞地叫;或翹首甩尾,可謂各具其態、栩栩如生。這全賴于他對黃牛的仔細觀察以及心靈筆神,從而生動展現五頭健壯黃牛的神氣。
社會生活中,有些事往往具有觸類旁通之功效,或引發創新,或產生解決問題、提高功效之法。比如,張旭龍飛鳳舞之狂草,啟迪于公孫大娘之變化無窮的劍術;王羲之借助萬千變化的鵝姿,演繹出“之”字神形各異的寫法。
韓滉曾任鎮海軍節度使,所任官員安排恰當,無不稱職,更無廢棄之才。這與他的定筆之功融會貫通于用人,不能說不無關系。
史書記載,一名老朋友的兒子前來投奔,但此人身無長處。韓滉既不拒之,也不亂點鴛鴦譜,而是擇機觀察。有一回,韓滉宴請客人,也叫此人入席。宴會始終,此人正襟危坐,不挪動身體,也不與左右鄰座交談。韓滉發現坐勁是此人之長處,便安排他負責監守庫門。
果然,此人一早上崗,坐守到晚間,不離不棄。由于他終日監視,閑雜人等不敢隨便出入。對此,馮夢龍給予高度評價:“用人如韓滉,天下無棄才,無廢事矣!”
(摘自《解放日報》 朱林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