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通話中再次聲稱,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及盟友將讓其付出沉重代價。對此,普京強調,俄方不明白為何美方要故意向媒體透露所謂俄羅斯計劃“入侵”烏克蘭的假信息。一位俄高官犀利指出,美國這種歇斯底里式論調已經達到頂峰。而就在同一天,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回應稱,就目前來說,“烏克蘭境內沒有全面爆發戰爭”。
近期,美方和俄羅斯圍繞烏克蘭問題的角力不斷升級。蹊蹺的是,盡管作為當事方的俄烏一再表示不愿打仗,但作為域外國家的美國,卻不斷渲染“戰事一觸即發”的氣氛。從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聲稱所獲情報顯示,俄羅斯可能在2月20日之前“入侵”烏克蘭,再到美媒炒作美國國務院已經指示駐烏克蘭大使館工作人員撤離,并要求美國公民撤離,美方官員與媒體一唱一和,一副“生怕俄烏打不起來”的架勢。
盡管美方不斷營造戰爭恐慌,但很多國際輿論分析認為,俄烏危機引發戰爭的風險并不大,因為當事各方都清楚戰爭將引發不可控風險。
既然如此,美國為何仍不斷渲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威脅呢?首先,華盛頓試圖通過強化俄羅斯“威脅”,在歐洲制造一定程度的戰略緊張,讓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國家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更緊密地聽命于己。這樣一來,美國便可主導歐洲地緣政治安全局勢走向,牽制歐洲尋求戰略安全自主的努力。法國總統候選人、左翼政黨領導人梅朗雄就指出,美國已失去世界舞臺的領導人地位并且現在正試圖為自己的利益利用烏克蘭局勢。
其次,通過煽動戰爭危機、挑撥對抗沖突“賺一筆”是美國慣用的伎倆。據報道,烏克蘭危機升級后,美國除向烏克蘭運送大批武器外,還批準波羅的海三國向烏克蘭轉讓美制導彈和其他武器。這背后自然有美國軍工集團的利益。還有分析指出,白宮最近威脅終止“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是借此要挾歐洲國家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為美國擴大對歐洲能源出口創造條件。
由此可見,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煽風點火、針對的是俄羅斯,板子實際要打到歐洲盟友身上。這也是德法領導人為何近期頻頻開展穿梭外交,試圖為當前緊張局勢降溫的原因。
(據央視新聞 2.1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