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給美國人教一門課,你會教什么?”近日,在美國教書的中國姑娘楊賽發布了一條視頻,引發網友討論。她是安徽合肥人,2015年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到紐約曼哈頓下城區一所K-5(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私立學校教書。和美國大多數從事基礎教育的全科老師一樣,楊賽教學的科目包括數學、自然、藝術等,不同的是她還把多姿多彩的中國文化搬上了講臺。
國外對中國文化不夠了解
楊賽在網上介紹了自己在美國紐約教書的經歷,引起不少網友關注。開學季期間,她設計了一堂公開課,讓班級里的美國小朋友模擬到中國旅游買東西,以此來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和在國內習以為常的手機快捷支付。
公開課那天學生家長都會來參觀課堂,所以她準備得非常充分,僅是教學課件就準備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同事們看了課件都說好,孩子們也很期待,“但是這課卻沒上成。”楊賽說,在即將開講的前一周,學校主任私下找了她要求更換課件。
主任把課件擺在楊賽面前,手指點了點說:“你的想法不錯,但你這個課吧,感覺并不太中國。”她錯愕了一下,一臉不解地問:“啊,這課是在模擬中國的日常購物,就是我們的生活,沒問題啊?”對方聽完皺了皺眉頭,用堅決的語氣對她說:“可是我們更想看的是熊貓、春節和功夫。”
那一刻,站在主任面前的楊賽突然明白過來,外國老師對中國的了解并不全面,還停留在比較基礎的階段。她告訴記者:“我終于意識到,他們其實并不期待我傳達我的文化背景和知識,也不想讓孩子們了解一個真實的現代中國,他們只是想告訴家長‘看吧,我們學校有中國來的老師’,了不起吧,文化多樣性!”
最后因為兩人沒能達成共識,這節課就不了了之了。不過楊賽沒有放棄,她把這門準備好的公開課搬到了自己的日常課堂上,“因為我了解我的學生,我知道他們喜歡上什么樣的課。”課后,有家長特意找到她,稱贊她帶孩子認識了中國便利的快捷支付。
“秀出中國文化是我的責任”
在剛開始接觸這些孩子時,楊賽曾因為較大的文化差異而感到頭疼。比如她給孩子們看《葫蘆娃》動畫片,發現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葫蘆。有一位年長的老師還開玩笑解釋說,這是中國古代的天線寶寶。楊賽告訴記者,教學經驗比較缺少時,這些問題確實會比較困擾她,“現在我就比較游刃有余了,回過頭來看,反而覺得是一種文化差異帶來的趣事。”
“而且學生們真的很喜歡學習中國文化,所以每次上課,我也很開心。”在她看來,美國人雖然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有限,但他們其實對此很感興趣,“比如,學校里有些美國女孩喜歡旗袍,是真的被旗袍的美和優雅折服,她們會穿旗袍出席人生重要的場合,例如畢業舞會之類的活動。”
還有很多從沒到過中國的學生家長會在選學校時,特地詢問學校有沒有開中文課,另外一點讓她感到自豪的是,她所在的多語種學校,學生在接觸一段時間后可以選擇中文和其他語言,“這些年我帶過的孩子差不多以9:1的碾壓性優勢選擇了中文。”
但是讓她感到疑惑的是,既然美國人對我們的文化是感興趣的,怎么感興趣了那么久,認識還總停留在那里呢?楊賽說:“在美國教書三年,我看在眼里的是,很多有能力去改變美國人對我們落后認知的教育者,總抱著老三樣不出來——熊貓、春節和功夫,那美國人對我們的認知就僅限于此了,甚至還會加入臆斷和誤解。所以我想展示的是有著多樣性的現代中國,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也是每一個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的人應該做的事情。”
楊賽在文化課上,會趴在地上和孩子們一起描繪圖書,教他們認識來自中國的穿山甲、丹頂鶴和白鱀豚,而不僅僅是大熊貓。她的課程不僅有文房四寶、筆墨紙硯,還有七夕、端午、剪紙和刺繡;不僅有老年人喜歡的傳統戲曲,還有年輕人喜歡的中國說唱歌曲。上課時她會和學生們一起練習書法和刺繡,下課后她會和孩子們分享自己喜歡的中文說唱歌曲。
采訪的最后,楊賽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對我來說,這些孩子是我的學生,也是我們文化交流的未來,我的工作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讓孩子們知道老師的祖國萬物有靈且美,老師來自一個文化多元且充滿活力的國度。”
(摘自《揚子晚報》 孫慶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