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未發跡的宰相呂蒙正到山東游覽,當地知縣得知呂蒙正有文采,便設宴款待。知縣的公子胡旦很蔑視呂蒙正,問其有何特長,呂答:善詩書。胡旦讓其誦讀一首,呂蒙正遂口占一絕,最后一句是:“挑盡寒燈夢不成。”胡旦一聽,哈哈大笑,說:“此乃一瞌睡漢。”呂蒙正鼻子都氣歪了,更加發奮苦讀,第二年一舉奪魁。呂蒙正記著被辱之事,寫信給胡旦:“瞌睡漢已高中狀元。”胡旦看過信,冷冷一笑:“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輸你一籌。”第二年胡旦考中了新科狀元,可與呂蒙正就此結下了梁子,本可詩書齊名,儒友相交,可被那張臭嘴給毀了。
人到中年,理應成熟,嘴巴該有把門的了吧,也沒有。大理評事范應辰,不修邊幅,穿戴邋遢,同事說笑的不少,可胡旦刺人刺到位,他給范應辰畫了一幅畫,畫面上一只布袋,里面裝了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上寫四個大字:“袋里貧士”,把畫送給了范應辰。范應辰心底里惱怒不已,記下了眼前這個傷其自尊的人,發誓一定要予以回擊。
暮年胡旦寓居襄陽,上書要求面見新皇帝,宋真宗答應了。可是,昔日吃過胡旦嘴欠之苦的執宰大臣王曾等人,找借口勸皇上不要直接接見。真宗同意后,他們便把胡旦接進中書省,施以門生之禮,列拜于前。胡旦非常生氣,知道這次面圣被他們攪黃了。坐定之后,王曾問道:先生目疾可有好轉?胡旦話里帶刺地說:有所好轉,見相公參政,只能隱約看個兩三分,這可能是德行不好所致吧。王曾心知其意,又問:先生進京有何事?胡旦更撩刺話:跟皇上說的事,怎么能讓你們知道?這時,太監來傳圣諭,要胡旦說明事由。胡旦無奈,怏怏而出。
《鬼谷子》古訓:不說不該說的話,不說傷人自尊、揭人之短的話。說話要與人為善,做不到字字珠璣,也要盡量讓人聽之如飲甘露。 (摘自《新民晚報》 洪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