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育永



想一想,你的家鄉有哪些風俗習慣?請你介紹一種風俗,或寫一寫你參加一種風俗活動的經歷。
溫馨提示:本期作文為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量身定制”喲!
俗話說:“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別說不同的民族之間,就是同一個城市里,兩處稍微離得遠一些的地方之間,也都各有各的風俗習慣。如權鵬飛筆下的維吾爾老鄉晾曬衣服的場景,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
有些維吾爾老鄉喜歡把洗過的衣服直接攤鋪在沙漠上晾曬。遠遠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顏六色、形態各異、橫七豎八的衣服像一張巨幅抽象畫,給寂靜而單調的沙漠平添了幾分韻味。
又如汪曾祺寫的家鄉,在端午時有個奇特的風俗——放黃煙子:
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兒。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
既然談到風俗,就和大家聊聊我小時候的過年記憶吧。
我的家鄉在江蘇淮安。大年初一早晨,小孩子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桃枝放到口袋里。我問母親這樣做有什么說法,她只是說能保平安,具體什么緣由也講不清楚,但必須要照著做,因為這是從老一輩人那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規矩。直到讀了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才明白這規矩的出處:古人把桃木板掛在門上辟邪。不過現在各家大門上不掛桃木板,改貼大紅春聯了,因此,往門上掛桃木板的傳統也就慢慢演變為往孩子口袋放桃枝了。你看,一個細小的風俗習慣里竟隱藏著這樣悠久的傳統文化。
因此,我們要做有心人,留心觀察自己家鄉的獨特風俗,也可以探究里面的歷史傳承、文化積淀,這樣也就能把自己家鄉的風俗寫好了。
看看大師陳忠實是怎么寫風俗的吧!
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節選)
文/陳忠實
交上農歷臘月,在冰雪和凜冽的西風中緊縮了一個冬天的心,就開始不安生地蹦跳了。
我的家鄉灞河臘月初五吃“五豆”。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吃用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豌豆和包谷或小米熬燒的稀飯。
臘月初八吃“臘八”。在用大米熬燒的稀飯里煮上手搟的一指寬的面條,名曰“臘八面”,不僅一家大小吃得熱氣騰騰,而且要給果樹吃。我便端著半碗臘八面,先給屋院過道里的柿子樹吃,即用筷子把面條挑起來掛到樹枝上,口里誦唱著“柿樹柿樹吃臘八,明年結得疙瘩瘩”。隨之下了門前的塄坎到果園里,給每一棵沙果樹、桃樹和木瓜樹的樹枝上都掛上面條,反復誦唱那兩句歌謠。
臘月二十三晚上,是祭灶神爺的日子。民間傳說這天晚上灶神爺要回天上匯報人間溫飽,家家都烙制一種五香味的小圓餅子,給灶神爺帶上走漫漫的上天之路作干糧,巴結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
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還有走親戚要送出去的禮包。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
大年三十的后晌是最令人激情歡快的日子。一幫會敲鑼鼓家伙的男人,把村子公有的樂器從樓上搬下來,在村子中間的廣場上擺開陣勢,敲得整個村莊都震顫起來。女人們繼續在鍋灶案板間忙著洗菜剁肉。男人們先用小笤帚掃了屋院,再撈起長把長梢的掃帚打掃街門外面的道路,然后自寫或請人寫對聯貼到大門兩邊的門框上。
最后一項最為莊嚴的儀式,是迎接列祖列宗回家。我父親和兩位叔父帶著各家的男孩站在上房祭桌前,把卷著的本族本門的族譜打開舒展,在祭桌前掛起來,然后點著紅色蠟燭,按著輩分,由我父親先上香磕頭跪拜三匝,兩位叔父跪拜完畢,就輪到我這一輩了。……
我的父親盡管手頭緊巴,炮買得不多,卻是個爭放新年早炮的人。我便坐在熱炕上等著,終于說該放炮了,我便跳下炕來,看父親用火紙點燃雷子炮,一掄胳膊把冒著火星的炮甩到空中,發出一聲爆響,接連著這種動作和大同小異的響聲,我有一種陶醉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