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了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和人們對綠化的需求,有必要增加幼苗的種植以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長質量。本文將重點探討林業工程中苗木栽培和移植的相關技術和內容,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森林苗圃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臨時苗圃,另一種是固定苗圃。由于使用的性質不同,這兩個植物“托兒所”的應用效果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臨時苗圃的建筑面積相對較小,屬于臨時建筑,降低了建設成本,縮短了運營周期,可用于單一林木樹種的培育,成活率較高,但幼苗需要的栽培技術不嚴格。固定的苗圃需要較大的建筑面積,建造成本相對較高,通常適用于多種類型的大型森林栽培,可滿足幼苗對栽培環境如土壤、溫度、濕度、光線的較高要求。
不同樹種的移栽成活率各有不同,因此需要在進行移栽前做好樹種的選擇。首先,工作人員應該對樹種的生活習性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其次,需要考慮樹種的病蟲害情況和生長情況,若移栽樹木為非本地樹木,還應該對其進行適應性考察。最后,在對樹木移栽的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移植苗,所謂移植苗是指經歷過移栽的樹木,此類樹木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從而易于成活。
選擇春季播種可以為苗木的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降水條件。播種后進行灌溉,此時可用塑料薄膜進行覆蓋,以確保種子發芽溫度并幫助種子生長。如果播種后發生干旱,可適當增加灌溉次數以確保充足的種子水分。
首先要根據幼苗的發芽情況和樹木的類型進行合理施肥,控制施肥的次數和施肥量,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其次在幼苗生長過程中進行合理的施肥。施用基肥時需要對肥料進行發酵或堆肥,以確保合理使用肥料,避免浪費。最后在幼苗生長旺盛的時期,酌情進行追肥,如施用鉀肥和氮肥等,以確保幼苗生長所需的營養。
樹木移栽的時間應以樹木生長要求以及環境特點為依據,通常在每年的3~4月進行。若選擇夏季移栽,應保證移栽時氣候相對穩定,這樣有利于樹木成活。此外還需要注意移栽環境。若土壤疏松,則應該在雨天栽植;若土壤黏度較高,則不應在雨天栽植。在傍晚時間進行移植,由于氣溫比較低,因此樹木不會產生過強的蒸騰作用,此時移栽比較合適。
移植密度一方面與幼苗類型有關,另一方面與自然環境和土壤因素有關。如果要移栽大苗,為了保證幼苗的存活率,實際的移栽間距應控制在120厘米左右。
幼苗在生長期間會出現病蟲害,因此需要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可采用病蟲害預警系統進行監測,對可能會發生的病蟲害進行提前預防,如藥物噴灑和生物制劑的使用等。
林業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促進我國經濟建設和自然生態保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整個林業行業中,苗木育苗和種植技術是促進林業發展的關鍵。本文僅從該技術的應用階段探討這兩個技術內容,希望為有關人員深入分析和探索該技術提出更多的理論依據,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提供建議。
作者簡介:韓淑靜(1976-),女,專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森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