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敏 陳文鑫 羅媛媛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對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傳統的養豬業分散,養殖污染物對空氣、水體、土壤造成污染,空氣臭味難聞,井水不能喝,河水富營養化不能洗衣洗菜,治理難度大,對環境污染影響大。生豬養殖業已經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荔浦生豬轉型升級存在許多問題。
1.1 養殖場(戶)思想觀念落后
自認為養豬在自己的地方,不受他人影響,也不考慮別人的利益和感受,他人不得干涉,自己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無法律觀念。
1.2 小規模養殖經營為主
近年來,隨著散養戶不斷減少,小規模養殖成為荔浦養豬業的主要存在方式。年出欄0.5萬頭以上的養殖場1個;出欄0.3萬~0.5萬頭養殖場1個;出欄0.1萬~0.3萬頭養殖場5個;出欄0.05萬~0.1萬頭的養殖場120個;出欄0.005萬~0.0499萬頭的養殖場2000個。小規模養殖場幾乎都是傳統的沖洗欄舍的模式,產生的污水量大,沒有環保設備設施,不經過處理就對外排放,造成環境污染。
1.3 投入環保設施的資金少
小規模養殖場人員少,資金不足,加上前幾年豬價低迷,虧損普遍,能夠維持日常生產經營已屬不易,很難拿出資金來建設環保設施,對環境污染難以避免。
1.4 養殖過度集中
一些養殖場建設在村屯中,甚至多家養殖場集中在一處,造成糞污運輸成本高,無法處理排放,造成環境污染。
1.5 有機肥利用率不高
荔浦是砂糖橘種植大縣,有30多萬畝。但種植砂糖橘很少利用豬糞。其他的農作物種植用豬糞的也不多。一是豬糞含水量高,自然發酵干燥時間長,運輸不方便,農村勞動力不足,施用畜禽等有機肥需要的人力較多,人力成本高,導致不愿用。二是豬糞用于砂糖橘種植技術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1.6 生豬養殖規劃滯后導致養殖場無序亂建
長期以來,國家鼓勵發展生豬養殖,增加人們的肉食品供應量,解決人民的就業和增加收入。人們隨意建設養殖場,也不需規劃?,F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始追求生活品質,對美好環境追求不斷上升,形勢逼迫養殖業要規劃,改變無序亂建設的現象。
1.7 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不夠
大部分養殖場(戶)對法律規定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了解,造成污染后承擔的法律責任不清楚。
1.8 缺乏引導政策和加工龍頭企業
引導資金短缺,沒有足夠的導向吸引力。缺乏生豬產品的加工龍頭企業。
2.1 制定生豬產業發展規范
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準養區。禁養區,飲用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水庫、湖泊、河流兩岸1000米內。準養區內要適度控制生豬養殖規模,使之與生態環境要求相適應。使生豬產業走適度、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性模式。
2.2 加強宣傳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以及國務院辦公廳《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宣傳。利用會議、科學技術培訓班、板報、資料、傳單、電視、廣播、微信等多種渠道,讓廣大養殖戶知曉國家有關養殖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提高法律意識,為自覺加強養殖污染防治打下法律基礎。
2.3 加強政策性導向宣傳
鼓勵農牧結合的養殖模式。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的給予資金、技術、防疫物資支持,樹立環保綠色健康的養殖模式,在全縣范圍內大力推廣。
2.4 以示范創建促規范
通過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等“五化”建設促進生豬養殖場規范發展。標準化示范場在建設布局、治污設施、防疫控制、生產管理、資金投入、市場風險承受能力等方面比散養更強。
2.5 以生態養殖促發展
繼續推行養豬業上山,豬沼草、豬沼果等生態養殖模式,推行雨污分離、干濕分離、高架網床結構、生物有機肥生產技術,加大養殖場污染治理力度,推行養殖場達標排放或零排放,逐步實現“人畜分離,場村分離”,促進人、畜和自然的和諧。
2.6 加強養殖污染物處理技術
及時配合養殖戶做好養殖污染物治理工作。轉變養殖模式,改變傳統的沖洗欄舍的做法,依靠科技手段,利用生物技術處理養殖污染物,做到達標排放或全部農業種植利用。
2.7 配合環保部門做好養殖場養殖污染物處理的監督工作
對造成環境污染的,根據法律給予處罰。利用典型案例,力爭做到殺一儆百的效果,維護法律的尊嚴,提高法律的威力。
作者簡介:詹敏(1975-),女,大專,助理畜牧師。主要從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