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慶玲
近年來,依照中央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政策和指示精神,榆樹林子鎮在建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積極探索符合榆樹林子鎮實際的脫貧致富之路,持續鞏固脫貧成果,重點抓好產業扶貧,與全國、全省、全市、全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榆樹林子鎮下窯溝村成了遼西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致富奔小康的新榜樣。
建平縣榆樹林子鎮下窯溝村,十年前是全市典型的貧困村,一度被周邊村鎮笑稱“空殼村”“光棍村”。如今,不僅全村貧困戶脫了貧,還實現了小康夢,走出了一條完善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小康路。
榆樹林子鎮下窯溝村位于建平縣西北部,耕地面積6800畝,11個村民組,456戶1560口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99人。該村從2010年開始,發展設施農業,建立了扶貧產業園,全村建立了設施農業小區5處,建設暖棚1300標準棟,6.5萬延長米,占地5500畝。目前已有560戶在下窯溝村經營暖棚,其中260戶來自本鎮其他村及周邊鄉鎮,年產蔬菜8000余噸,年銷售額9600萬元,戶均年純收入12萬元。
為實現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產業基地目標,2016年,鎮黨委按照“黨總支+經濟實體+村集體和貧困戶”,在下窯戶村成立了惠澤種植專業合作社,累計投資近1100萬元,流轉土地5000余畝建設冷暖棚,2000平方米育苗基地。合作社主要采取4種方式,一是實施疊加式扶貧,二是安排就業,三是讓利承包,四是扶持建棚。
2020年,該村以黨建為統領,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通過持續不斷的優化品種,打造品牌,開拓銷售市場,增加種植效益,增加種植規模,產品形成了區域品牌優勢。下窯溝村種植的蔬菜豆角、番茄、黃瓜等產品,近年被市場認可,村民種植有積極性,縣和鄉鎮領導給予大力支持。銀行等相關部門也做好了各項服務,解決了當時的困難。特別是修建了通往棚戶的道路18公里,使這里的運輸和銷路打開了局面,客商增多。為增加產量合作社聘請沈陽農大和縣、鎮農業專家、技術人員為村民授農業技術課,學習現代農業專業知識。組織培訓黨員致富帶頭人,建立微信群,由專家在微信對農戶進行技術講解。多次組織棚戶到山東、河北等地參觀學習。使農民長了見識,學到了經驗。培養了一部分技術員、經紀人,采取“統一購苗,統一購肥,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的運作模式。
①縣人大代表、本村黨員李鳳武種植番茄和黃瓜每年至少收入20多萬元,他經常向縣有關部門轉達村民的愿望,傳達縣委、縣政府發展農村經濟的政策,帶動農民致富。②白永奎2017年租了3棟冷棚,當年收入5萬元,實現脫貧,2019年又建暖棚收入兩茬9萬元。③棚戶王亞茹承包了1個棚,一年收兩茬,種植番茄,收入13萬多元。
近年來,榆樹林子鎮把產業結構調整放在重要位置,進行農業產業基地建設,以“飛地”模式在該村新建暖棚80標準棟,以承包方式租給棚戶經營。下窯溝村年可實現村集體收入60萬元以上,為全村47戶貧困戶分紅6萬元,下窯溝村多年連續建設,不斷輻射周邊鄉鎮,實現當年投產,當年收益的良好效果,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之鄉。
榆樹林子鎮設施農業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是京津冀的菜籃子。下窯溝村村民種植蔬菜走上了幸福之路。富起來的農民不但蓋了新房,還買了貨車、轎車,全村每年有20多輛車增長,有些農民還經常組織去旅游、購物,農民生活有了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凝心聚力謀發展,砥礪前行譜新篇”,今年,在鄉村振興中,下窯溝村重點規劃了設施農業生產、村屯居住、基礎設施、休閑娛樂、生態建設、旅游觀光等區塊,打造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文化強、環境美的美麗鄉村。通過招商引資形式,投資規劃建設,集生產資料供應、倉儲、運輸、蔬菜批發、蔬菜深加工、技術服務指導于一體的綜合性市場,以設施農業“飛地”項目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