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景電工程為例,對沿黃提水泵站前池泥沙淤積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泵站;前池;泥沙淤積;對策
黃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在甘肅段被譽為“中華之最”的景電工程是黃河上游最大的電力提灌灌區,高揚程、多梯級、大流量,灌溉面積100多萬畝,受泥沙影響,大部分泵站前池泥沙淤積嚴重,使水泵的效率和性能受到很大影響,不但增加了輸水能源消耗,還會引起機組震動。通過多年的泵站管理工作和實踐經驗,淺談一些應對前池淤積的對策。
泵站進水方式分為正向進水和側向進水,正向進水前池水流與泵站進水管口方向一致,淤積主要集中在前池進水口擴散扇面兩側以及底角管口前方。側向進水淤積主要集中在進水口遠端底角。幾十年的運行實踐證明,同樣流量容積的前池,側向進水要比正向進水的前池泥沙淤積要少。景電灌區每年的灌溉高峰期為6~9月,而這一時間正好是每年黃河的汛期,也是黃河含沙量最大的時候,含沙量可達76公斤/立方米,大量的泥沙對機組葉輪的磨蝕非常嚴重,使水泵效率下降,提水能耗增大。要從根本解決減少泥沙含量和淤積,新建水利工程一級取水泵站的位置選擇和設計尤為重要,可在河灘適宜的位置設置沉沙池,在寬淺灘地的河道取水,工程設計最好能夠把泥沙沉積到取水口之前,就可以把較清的水輸送至下一級泵站。
泵站前池大小、形狀的設計不僅取決于泵站的運行方式,而且取決于渠道的水力性能。如果前期設計不合理,會使前池淤積明顯,而且嚴重淤積時會堵死水泵吸水管口,影響水泵的正常啟動和運行。目前對于大型調水工程泵站前池的設計,特別是可調節容積參數,包括水平面面積的大小、前池最高水位、最低水位,現有設計規范存在偏差。通過多年的觀測,正向進水口兩邊扇形擴散弧度越大,擴散扇面淤積越嚴重。因此,減少前池設計面積,使正向進水前池現狀近似于T形狀,增加前池渠道寬度,讓渠道分擔一部分前池的調節作用,可大幅減少淤積,實踐證明,扇面區用傳統的導流墻整流對于淤積幾乎沒有作用。側向進水的前池淤積主要集中在進水口遠端底角,因此,在進水口遠端底角面積不能太大,太大容易形成淤積,或者在進水口遠端底角設置排沙閘口工程,起到排沙防洪雙重作用,更便利于地處北方寒冷天氣下泵站停水后的防凍保溫工作。
在泵站實際運行管理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根據各種因素的變化進行科學合理的運行調控,可減少淤積。如用水低峰時,運行機組不多,應讓分布在泵站前池兩側的機組保持運行,分布在泵站前池中間的機組不運行,以減少前池兩側底角泥沙的淤積,定時對于長時間不運行的機組進行回水沖沙,定時調換未運行的機組運行,防止管口淤積,通過運行人員和調度人員的科學管理可以做到減少淤積。
綜上所述,要解決泵站前池淤積問題,總的來說泵站前池設計要科學合理,把沿黃提灌淤積問題考慮進去,這是解決提灌泵站前池淤積的基石。目前很少有人通過實地長期的觀測獲得解決問題的數據,很多人根據書本或者前人的結論,采取數值模型試驗的辦法解決問題,還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解決泵站前池流態解決淤積,只有常年的觀測與實踐相結合,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達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簡介:劉田田(1989-),女,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泵站運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