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妍群 母賽花
摘要:本文對云南省昭通市部分農村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進行了調查,發現老年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各不相同,而子女所能提供的養老服務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針對此問題,本文首先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進行分析,然后加入控制變量后進行多元logistic計量分析,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子女支持;醫養結合;參與意愿;logistic模型
在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鼓勵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的背景下,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城鎮化的建設也帶來了家庭養老支持弱化的問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改變了農村以代際支持方式為主的養老基礎,導致農村地區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家庭養老功能式微。而城鄉經濟水平的巨大差異,使得農村老年人所能夠享受的養老保障與城市老年人具有較大差距,所以農村老年人很難依靠自身進行養老。此前田北海等(2014)提出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存在一定的替代關系,社會養老的主要方式有互助養老、醫養結合等,可以成為老人在家庭養老支持不足時的有效補充,然而以醫養結合為代表的社會養老方式在云南農村地區推進速度卻較為緩慢。?
本文將從家庭支持中的子女支持因素角度來分析以醫養結合為代表的社會養老方式推進緩慢的原因。伍海霞(2017)認為子女在生活和精神等各方面的支持能夠使城市老人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顯著減少,而城市老人的社會交往使得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增加。子女支持作為家庭養老支持的主要來源,在對老人的養老照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子女支持因素是否會顯著影響老人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參與意愿,尤其是邊遠地區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目前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尚少,而這個問題對我們認清當前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推進緩慢的原因有一定的幫助,也有利于未來更好地在邊遠農村地區推行新型養老服務。
陶濤等(2021)運用全國性數據,分別研究了不同形式的子女支持對老人養老服務購買意愿的影響,子女支持對老人不同層次養老服務購買意愿的影響,以及子女支持因素對老人養老服務購買意愿影響的城鄉差異。李冉等(2019)認為子女支持是家庭支持的核心,并將子女支持分為經濟支持和非經濟支持,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發現經濟支持和非經濟支持均對老年人的社區養老需求具有擠出效應。李艷君等(2021)通過對昆明市部分區域進行問卷調查和logistic分析發現,年齡、子女數量、文化程度、患有慢性病的數量會影響老人的醫養結合選擇,其中年齡大的老人醫養結合意愿弱,子女多的老人醫養結合意愿較低,文化程度高的老人接受醫養結合的意愿比較高,患有慢性病多的老人醫養結合意愿高。
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昭通市的部分鄉村,對當地的老年人及其子女進行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內容包括農村老年人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個人收入情況、子女支持情況、醫養結合養老的參與意愿等。因為本文研究的是農村老人醫養結合的參與意愿,其含義為農村老人是否愿意參與醫養結合這種養老方式,包括愿意和不愿意兩種情況。本文重點研究農村老人醫養結合的參與意愿受子女支持因素的影響情況。采用spss25.0軟件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和計量分析。
我們將農村老人所能夠獲得的子女支持因素用以下指標來衡量,分別是子女數量(x1)、和誰一起居住(x2)、子女收入水平(x3)、子女看望頻率(x4)、情感交流對象(x5)、生病了由誰陪同(x6)、子女醫養態度(x7),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用“是否需要醫養結合養老方式”來衡量。將子女支持因素的多個指標變量作為自變量,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作為因變量,其中因變量中選擇“非常需要=1,有點需要=2”被視為“是=1”,選擇“不太需要=3,根本不需要=4”被視為“否=0”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

表1為二元logistic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子女數量(x1)、和誰一起居住(x2)、子女收入水平(x3)、子女看望頻率(x4)這幾項指標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影響;而情感交流對象(x5)、生病了由誰陪同(x6)、子女醫養態度(x7)對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影響并不顯著。但是,由于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還會受到來自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狀況、經濟水平、文化水平、距離醫養結合機構遠近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為了排除這些干擾因素的影響,我們加入控制變量之后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表2為加入控制變量后的多元logistic回歸結果。控制變量為文化水平、經濟水平、身心健康狀況、社會支持、可獲得性和對醫養結合的認知。具體指標方面,我們將老人的文化水平用“受教育程度”來衡量;經濟水平用“自己收入水平”和“醫療費用負擔能力”來衡量;身心健康狀況用“患有慢性病的數量”“身體自評狀況”“幸福感”和“對當前的滿意度”來衡量;社會支持用“村里組織文化活動的次數”“是否享受新農合新農保”來衡量;可獲得性用“社區衛生機構距離”來衡量,對醫養結合的認知用“對醫養結合的了解程度”和“認為社區衛生機構的價格”來衡量。

從控制變量的分析結果看出,“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幸福感”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對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影響,“患有慢性病的數量”和“對當前的滿意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對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影響,其余控制變量對農村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的影響不顯著。
可以看出,剔除控制變量的影響后,子女支持因素中的子女數量(x1)、和誰一起居住(x2)、子女收入水平(x3)、情感交流對象(x5)這些指標仍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子女看望頻率(x4)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檢驗。所以可以認為這些指標變量對農村老人醫養結合的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但是生病了由誰陪同(x6)、子女醫養態度(x7)這兩個指標變量因為缺失值較多,未能夠顯示顯著性水平,所以我們不能說明這兩個指標對農村老人醫養結合的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
老人的自身收入水平、幸福感和患有慢性病的數量對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幸福感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不同數量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具有異質性。
子女數量、和誰一起居住、子女收入水平、子女看望頻率和情感交流對象對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子女較多和子女較少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具有異質性;獨居、與老伴同居、與子女同居、與孫輩同居、與保姆同居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具有異質性;子女收入較高和子女收入較低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存在異質性;子女看望頻率較高和子女看望頻率較低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存在異質性;情感交流對象分別是配偶、子女、鄰居、其他親戚朋友或無情感交流對象的老人在醫養結合選擇上存在異質性。
針對老人的自身收入水平、幸福感和患有慢性病的數量對醫養結合參與意愿有顯著影響的問題。有關部門應關注到不同身心狀況的老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需求的差異,尤其是自身健康狀況差,患有慢性病數量多的老人。這部分老人在養老中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較高,但是傳統的家庭養老無法滿足他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應著力解決導致這部分老人的醫養結合參與意愿低的其他因素。其中主要有醫養結合服務供應不足和服務質量差的問題,如醫養結合機構數量較少,距離老人居住村莊較遠,醫療人員素質較低,專業技能不足等問題。
針對子女支持因素中子女數量、和誰一起居住、子女收入水平、子女看望頻率和情感交流對象這些因素對老人醫養結合參與意愿影響顯著的問題。我們建議村委會應多關注子女支持水平較低的老年人,尤其是對邊遠地區的“空巢”老人來講,子女大多數經濟條件拮據,在外市或者外省從事體力勞動,距離村莊較遠,無暇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對老人提供照料,子女所能夠提供的養老服務非常有限,此時以醫養結合為代表的社區養老模式可以產生替代作用。因為這部分老年人從家庭養老中獲取的資源和支持較為不足,即家庭養老服務對社會養老服務的替代效應較弱,客觀上講醫養結合可以成為這部分農村老人在傳統家庭養老服務不足時的有效補充方式。

最后,從供給的角度來看,政府和社會機構應關注到農村醫養結合服務供應不足和服務質量低下的問題。醫養結合作為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方式,在硬件設施和人員配備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這一問題則更為突出。從機構數量上看,醫養結合機構數量較少,距離老人居住地較遠,醫養結合機構在偏遠農村地區的普及率較低;從人才儲備方面來看,從全國范圍來看,老年人照護方面的專業人才十分稀缺,關于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機制和規范也尚未建立,所以很難對服務人員的能力和質量進行考核和評估。
基金項目: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生類項目“云南省農村老人養老方式選擇及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20Y153);云南農業大學第十三屆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行動基金“基層衛生機構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RSY096)。
作者簡介:馬妍群(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母賽花(1969-),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