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亞龍
(澳門城市大學 創新設計學院,澳門 999078)
澳門位于中國南海北岸,地處珠江口西側,接壤廣東省珠海市,又與香港遙相呼應,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城市,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這為澳門文化旅游產品與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旅游業與博彩業是澳門的支柱產業,而旅游紀念品是澳門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澳門獨具特色的中西融合文化、博彩文化以及由20 多座歷史建筑、廣場、街道組成的世界文化遺產,是這座城市的性格象征。2019 年澳門入境游客3 900 多萬人次,不包括博彩在內的游客總消費為6 400多億澳門幣,而購物消費占比達45.7%[1]。面對增長強勁的消費需求,設計具有澳門特色和文化價值的旅游紀念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澳門建設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發展需要。旅游紀念品是游客在旅游目的地購買的一切具有文化價值、收藏價值、使用價值、饋贈價值的富有紀念意義的商品,它是建構旅游地形象,傳遞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旅游紀念品是典型的文化產品,它既是體現傳統規范和社會價值的產品,也是創造文化和保護傳統的特殊載體,更是能對社會、文化、政治產生一定影響的實體[2]。目前澳門旅游紀念品市場形成了一定規模,但總體上設計產出與巨大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并且旅游紀念品設計還沒有完全挖掘澳門地域文化的精髓,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
國內外學者已經圍繞旅游紀念品做了諸多研究。琚勝利和陶卓民[3]主張旅游紀念品的核心在于地方性、紀念性、文化性、可存儲性和商業性,某些土特產具有地方性,但無法長期存儲;某些工藝品具有文化性,但是缺少地方性和紀念性,就不能成為旅游紀念品。高立群[4]等學者指出旅游紀念品的符號形式下隱藏著藝術文化層、制度文化層和價值觀念層,即它是由可見的實體和不可見的精神體構成。Jules-Rosette[5]認為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不能離開社會背景,旅游紀念品有“象征性符號”和“媒介”內涵,它的文化存在影響社會,反映社會的各個層面。多重屬性是旅游紀念品的優勢,尤其是文化屬性所賦予的優勢一直被學者關注。William[6]用符號學方法對旅游紀念品文化屬性所具有的圖騰變換與含義進行了分析,揭示有形的符號形式如何表現無形的文化內涵。旅游紀念品是典型的旅游商品,但紅燕[7]認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符號消費行為,與使用價值相比,游客更關注其中的符號價值。
從文化符號角度進行設計研究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張路得和李志春[8]研究了在設計中使用文化符號、造型形態與色彩語意等要素表達文化的方法。文化符號具象化、圖形化為旅游紀念品的形象設計指明了方向。趙艷梅[9]在分析了文化符號的隱喻特征后,提出傳統文化符號隱喻設計方法,認為傳統文化符號轉換為視覺語言是設計成功的關鍵。黃光輝[10-11]等學者從澳門城市特點出發,主張將地域文化中視覺化元素抽離出來,形成以“澳門元素”為基礎的設計方法,并在分析產業發展現狀及游客消費方式的基礎上,總結出澳門旅游紀念品的開發路徑。從策略角度分析,王天辰[12]提出了要開發以澳門為主題,體現當地特色并適合澳門市場的旅游紀念品研發策略。
從研究現狀看,旅游紀念品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是被關注的重點。對旅游紀念品的意義和價值更多是從市場、消費者和產地等方面展開研究,并進行概念和作用界定;對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更多是從文化符號、造型、色彩和材料等角度進行分析。相比之下,針對澳門旅游紀念品的研究比較少,主要集中在以澳門元素為切入點的設計方法和開發策略上,對澳門文化內涵的視覺化表達給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并從市場角度對澳門文創產業發展進行探討,為旅游紀念品設計指出了潛在方向?;谝陨戏治隹芍?,可從符號的概念、內涵和象征性出發,研究地域文化符號的象征表現形式,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架構,探討如何對澳門地域文化符號進行可視化設計表達,構建澳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方法。
符號無論處于何種狀態或形式,都有可能讓人體驗到某種核心思想或意義。符號的功能是攜帶和傳遞意義[13],指以能狀態傳遞所指的意義,象征性地表達抽象概念或其他事物。以象征性心態看待地域文化符號,能聯想到超出符號表面含義的其他內容,即根據地域文化、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個人喜好等對符號作出合目的性的解釋?!鞍拈T”這個詞作為符號,表面看是指一座城市,如果作為象征就有更多含義:一方面澳門的文化多樣化特征是不同文明對話交流的象征,同時澳門也是開放、包容、平衡和共贏發展潮流的積極推動者,更是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澳門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是中華文化成長壯大,始終保持開放姿態,愿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象征,說明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堅持開放互學,從而能夠取長補短,保持自身旺盛生命力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以更為開闊的視野思考澳門歷史、現在與未來,就能發現它不一樣的精彩與內涵。
任何事物只要它獨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聯系,而且可以被“解釋”,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號[14],所謂“解釋”是指符號的象征性含義通過聯想與想象被人所感知。象征符號是文化特色的核心[15]。文化是一定地域中的人為了適應周圍環境,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所有知識和經驗,是具有相同地理環境和社會活動方式的人在互動交流中普遍認同的集體認知。在一定地理范圍與民族區域內,相應文化以語言、文字、建筑、藝術、飲食、習俗、服裝、技術等方面的不同符號進行象征性表達,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是民族或區域歷史中形成的可以指代、表示這一民族或區域文化內涵、傳達民族精神和特征的所有符號的集合[16]。文化符號能象征性地表達地域特色,使抽象的地域文化特征轉化為更容易被認識、理解的形式和概念。
設計最初的含義是用符號、記號、圖形等來表征相應的觀念[17],象征性是設計的表達方式。在設計活動中,象征性主要依靠圖形圖像符號、實體造型符號、生活習俗與宗教儀式符號三方面主題進行表達,見表1。圖形圖像符號是典型的視覺元素,是在二維平面上進行點、線、面、色彩的組織與布局,形成特征鮮明的文化符號主題,既包括以整體形象存在的獨立圖形,也涉及建筑、服飾、物品等實體上作為裝飾、標志或具有指示功能的圖形圖像;實體造型符號指三維空間上的物品,通過空間結構和比例關系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是集中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特征的有效載體,以達到傳遞文化價值的目的,是當地建筑、飾品、工藝品、服裝、家具等既有表象意義又有精神象征性物品的總和;生活習俗與宗教儀式符號通過固定的生活圖景在思想、語言和行為中描繪無形的象征形象,是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社會文化規則,是當地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童話故事、宗教儀式和節日慶典的總和,更是圖形圖像符號與實體造型符號形象的來源之一??傮w而言,個性鮮明的地域、民族生活場景是文化符號的源頭和實質性本體。

表1 文化符號主題分類Tab.1 Thematic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symbols
基于文化符號的含義解讀可得出旅游紀念品設計框架,見圖1。攜帶文化符號的旅游紀念品從表象上傳遞產品的表層信息,如造型、功能、色彩和材料等內容,能使消費者構建合適的文化印象;文化符號的象征性使旅游紀念品從表征上傳達或解釋了產品在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文化特點、飲食習慣等方面的內在含義,由此引發更深層的心理活動,滿足更高級的審美需求。

圖1 基于文化符號的旅游紀念品設計框架Fig.1 Design framework of tourist souvenirs based on cultural symbols
旅游紀念品中的文化符號通過象征將“不在場”的地域、民族文化內涵進行間接展示,達到文化再現與傳承的目的。文化符號的象征性是跨越了表面形式的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深層心理活動的產物,是人類心靈經過長時間積累和沉淀而形成的集體心理結構。文化符號通過借用和隱喻式象征在旅游紀念品中進行抽象意義表達,兩種象征方式具有廣泛存在性。
2.2.1 借用式象征設計架構
借用是指將已存在的文化符號進行整體或局部應用的設計方法,主要指在造型設計中對具體文化符號的繼承。借用是有意識地對文化符號進行內容與意義上的轉換,這種轉換是對符號內涵的重新增值和擴展,旨在超越符號的原有意義[18],實現符號的象征性內容大于表象內容的目的,最終形成既傳統又時尚的造型形式。借用是借鑒、誘發、利用,是傳統,而設計是創造、創新,是時尚[19]。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既可以借用文化符號整體形象,也可以借用文化符號局部形象,甚至可以先對文化符號的內容進行解構,得到合適可用的符號元素,然后使用解構、堆疊、重置、簡化等設計手法,從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藝等多方面著手得到有創意的設計品。
對文化符號的借用分兩種方式:一是借用文化符號滿足旅游紀念品的功能要求,即兩者造型結構相似、相近或完全一致;二是借用文化符號滿足旅游紀念品的審美需求,即文化符號局部或整體起到裝飾或指示作用。文化符號的借用式象征設計架構見圖2,無論文化符號以整體形式還是局部形象被借用到旅游紀念品中,都必須在文化意義上完成符號的象征任務,即傳達或解釋深層意義。借用式象征設計架構建立在對地域文化認知深度的基礎上,并且能靈活應用設計手法,避免生搬硬套而流于表面。

圖2 文化符號的借用式象征設計架構Fig.2 The borrowed symbolic design framework of cultural symbols
2.2.2 隱喻式象征設計架構
隱喻是文化符號相對比較隱晦的象征方式。隱喻是將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進行意義上的關聯,形成表面現象或特征在外而真正意義或內涵在內的關系,透過形式或意義上的相似性解釋深層含義。從語言修辭到視覺圖像均可使用隱喻方式進行表達,進而形成新的認知。許多視覺圖像也擁有如言辭隱喻一樣的作用,觀者對這些圖像意旨地辨認與讀者或聽眾辨認言辭隱喻意旨的方式大致相同[20]。隱喻式象征設計是指在圖像、產品實體中將喻體和本體合二為一,以不可分割的態勢將表面形式與深層意義粘連起來,形成具有含蓄內斂意義的新事物。隱喻無處不在[21],它是以象征性心理感知符號的必然結果。
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文化符號的構成要素,都是文化符號的一個展示面[22]。任何事物都是既有外在形式又有內在含義的符號。事物的關聯性就是符號之間關系的建立,這種關系既發生在外在形式之間也存在于內在含義層面,繼而形成事物最終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文化符號與旅游紀念品是不同的事物,代表本地特色的所有文化符號是起源場(喻體),而所有旅游紀念品構成對象場(本體)。隱喻式象征設計的核心是在起源場和對象場之間建立關系,將具體的文化符號特征與形象映射到某個合適的旅游紀念品中。面對具體設計任務時,需要從設計目標出發,歸納和總結造型、色彩、材料、工藝、紋理等設計要素的組合方式,以便形成對象場認知模型,即定義設計目標的內涵與外延。然后再回溯到起源場中,找到外在形式與內涵意義可以滿足對象場要求的文化符號并加以應用,完成帶有隱喻意味的旅游紀念品的設計。
隱喻式象征設計的關鍵在于找到起源場(喻體)與對象場(本體)之間的相似性關系。相似性是指事物之間共有的特征或屬性[23]。隱喻中的相似性是對事物之間從屬關系的判斷,而非嚴謹的邏輯推理結果,這正是人類創造性思維的優勢。相似性可以從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分析。通過相對簡單的區別與辨識就能找到客觀相似性,如造型、線條、顏色、材料等具體構成要素的相似性。憑借敏銳洞察力可發現事物之間隱含的主觀相似性,創造性地將差異巨大的事物關聯到一起,讓聯想和想象的過程充滿探索性。主觀相似性在語言修辭之中表現更為明顯,如“人生就是一場戲”這樣的句子中,“人生”是本體,“戲”是喻體,兩者的相似性體現在對“生、死”和“出場、下場”的意義解讀中。
至此,可總結出隱喻式象征設計架構全貌,見圖3。在起源場(喻體)中包含了F1、F2、F3、F4 直至Fn 的無數個文化符號,與其對應的是對象場中(本體)P1、P2、P3、P4 直至Pn 無數個旅游紀念品。設計師以主動區別與辨識、深度想象和聯想的思維模式為基礎,找到文化符號與旅游紀念品的客觀相似性或主觀相似性,如F1 與P1、F2 與P2 的相似性形成了P1、P2 對F1、F2 的特征映射,引導人們自發思考旅游紀念品的文化象征和深層含義。設計師構建的相似性與消費者的解讀結果可能有差異,這是因為每個人的教育背景、文化屬性、生活體驗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旅游紀念品設計過程中要仔細調查和理解文化符號背后的深層意義,盡量使旅游紀念品神形兼備。

圖3 文化符號的隱喻式象征設計架構Fig.3 The metaphorical symbolic design framework of cultural symbols
澳門狹小的地域環境使不同文化碰撞、交流、融合與共生的過程與結果更加外顯,每種文化都將自己最優秀的部分鐫刻在有形或無形的文化符號中,形成既要和諧發展又要激烈競爭的局面。透過田野調查和文獻分析,可從圖形圖像符號、實體造型符號、生活習俗與宗教儀式符號三方面對澳門文化符號的主題內容進行整理,見表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交流中愿意接受其他文化,并在社會活動中有意或無意間將這種意識傳播出去,使有形或無形的符號有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意義。澳門文化符號天然攜帶多種文化要素,讓人產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新奇感,能讓想象和聯想過程既有安全感又曲折有趣,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帶有澳門文化符號的旅游紀念品也具備相似作用,間接地從紀念性、收藏性、文化性方面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文化符號是設計澳門旅游紀念品的基礎本體,與旅游紀念品一起成為實質性的研究與設計對象。

表2 澳門文化符號的主題內容Tab.2 The content of theme of Macau’s cultural symbols
象征性是地域文化符號的深層內容。圖形圖像符號具有直接針對性,是對澳門地域文化的直白化象征。古時澳門半島是孤懸小島,形似含苞欲放的蓮花,后來形成的沙堤把島與陸地連接起來,狀如蓮花莖。當蓮花成為澳門的象征符號時,熟悉中華文化的人會自然聯想到它的圣潔高雅之意。澳門歷史建筑上的浮雕、彩繪、裝飾紋樣在細節處彰顯了多種文化的共存與碰撞。大三巴牌坊是圣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在最初建造時將中國傳統造型的石獅子、漢字、象征日本的菊花與一些歐洲的古典元素相結合,形成了特有風格的造型紋樣,是東西方人文、藝術薈萃的結晶。盧家大屋作為粵中民居風格的歷史建筑之一,建筑內部把中式與西式的裝飾方法與布局融為一體,尤其是葡式百葉窗的使用,反映了當時的澳門民居為了適應炎熱潮濕、多雨多風的天氣變化,繼而在建筑本體上進行的改變。
象征是心靈的產物,是長期生活經驗積累與磨合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沉浸在各種文化符號建構的環境中,人們才能有意或無意地了解符號背后的意義,從而悟出隱藏在表象下的象征性。澳門的實體造型符號以建筑為主,囊括了教堂、廟宇、民居和公共建筑等多種類型,巨大體量和鮮明風格讓人過目難忘。巍峨挺拔的巴洛克式大三巴牌坊與小巧玲瓏的中式哪咤廟相鄰而建,而香火旺盛的媽閣廟與第一間華人教堂望德圣母堂同時屹立在澳門,是上百年歷史變遷的產物,并在文化層面催生出和諧共生、多元發展的象征意義。公共建筑中的澳門旅游塔、友誼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和西灣大橋等早已成為澳門的標志性建筑,反映城市發展的成就和不斷進取的雄心,是彰顯澳門城市獨特性的象征符號。
澳門文化符號是在物質與非物質的相互糾纏中形成的個性鮮明的象征體系,既有開放豁達的一面,又有保守固執的一面。澳門的生活習俗與宗教儀式既有充滿異域風情的復活節、追思節和花地瑪圣像巡游等,也有代表傳統中華文化的關帝誕、北帝誕和魚行醉龍節等。人們充滿情感并固執地保留各自文化中的象征性活動,在澳門的大街小巷年復一年地重復這些活動與儀式,最終形成了既開放又保守的澳門文化象征。游客在體驗這些活動時,就立刻進入到由文化符號構建的起源場,繼而就有可能主動探索由旅游紀念品組成的對象場。
3.2.1 文化符號借用設計方法
從文化符號中提取合適的部分形成可被借用的元素,作為旅游紀念品造型、結構、裝飾或者色彩等方面的創意起源,這是借用設計方法的基本內容,也是澳門旅游紀念品設計的方法論之一。借用設計可讓游客通過旅游紀念品的表面文化符號形象聯想到澳門,更加深遠的象征意義則需要在后續不斷地體驗與回憶中獲得。借用恰當的文化符號能讓旅游紀念品保持必要的地域性和真實性。借用是使用設計手法給澳門文化符號進行編碼,消費者則通過旅游紀念品的表象內容進行解碼。所以,設計師必須對澳門文化符號的形式和意義有清晰的認知,使借用到旅游紀念品中的文化符號比較直觀且不會產生歧義。
澳門有引人注目的三座跨海大橋,其中友誼大橋又稱新澳凼大橋,優美造型以波浪形呈現,見圖4。以友誼大橋的造型為創意起源,借用大橋的波浪形態,通過結構調整與重置,可設計一款有實用功能的“核桃夾”旅游紀念品,見圖5(設計者:杜振平、李永杰、陸煒燁)。友誼大橋的造型與核桃夾可開合的兩支手柄有相似之處,尤其是波浪形結構可使核桃夾的功能得以實現。大橋的波浪造型被借用到核桃夾的造型中,文化符號的形態與旅游紀念品的造型完美契合,象征澳門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成就,做到了形式與意義的統一。

圖4 澳門友誼大橋Fig.4 Macau’s friendship bridge

圖5 “核桃夾”設計Fig.5 The design of walnut clip
在生活的細微處也能發現有趣和充滿造型感的文化符號,可被借用到旅游紀念品中,達到見微知著的目的。在澳門媽閣廟、哪吒廟等中式宗教場所中,懸掛著造型獨特的盤香,見圖6。分析發現盤香的“懸掛”狀態與飾品中耳環的使用狀態具有一致性與相似性,可借用盤香造型設計一對耳環飾品,見圖7(設計者:劉仕海)。雖然盤香并不是只存在于澳門,但它確實是澳門文化的一個縮影,經過解構與重置并以金銀等貴金屬為材料,最終的耳環飾品也如盤香一樣,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意義。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符號在旅游紀念品中成為高度一致的整體。

圖6 澳門媽祖閣盤香Fig.6 The incense of Mazu Temple in Macau

圖7 “耳環”設計Fig.7 The design of earing
在澳門經??梢姷拿餍牌㈣€匙扣、杯墊、冰箱磁貼、環保袋、建筑模型等旅游紀念品,基本都是使用文化符號借用設計方法,要么讓文化符號形象成為旅游紀念品上的裝飾,要么將文化符號的結構與旅游紀念品的造型進行巧妙結合,使旅游紀念品打上澳門元素的烙印,成為澳門城市形象的代言者。借用文化符號到不同的旅游紀念品中,是擴展澳門旅游紀念品種類與范疇的適合方法。借用設計方法的前置條件是對澳門文化符號使用得當,并且嚴把旅游紀念品質量關,防止粗制濫造和形式重復。
3.2.2 文化符號隱喻設計方法
隱喻設計方法是指借助文化符號與旅游紀念品兩者之間某種主觀或客觀的相似性聯系,使象征含義能依靠某種線索傳遞給消費者,從而達到文化審美的目標。即可以進一步揣摩文化符號的形式與意義,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旅游紀念品的象征意義能否與背后的地域文化相契合。隱喻設計方法要求設計師對澳門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并且通過敏銳洞察力發現文化符號與旅游紀念品之間獨特的象征性聯系。
方法論的有效性可以通過設計實踐進行檢驗和說明。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幾乎可以成為澳門的代稱,見圖8。一旦了解了大三巴牌坊的歷史作用和現狀,就能從中找到可使用的隱喻點,使大三巴牌坊的象征性與旅游紀念品的意義相聯系。大三巴牌坊曾是圣保祿教堂的一部分,而圣保祿教堂是天主教耶穌會創建的圣保祿學院的附屬部分。建立于1594 年的圣保祿學院在澳門運營了160 多年,曾經是中國和東亞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培養了許多傳教士。至此,能從教堂、學院、大學等關鍵詞中引申出大三巴牌坊的象征意義,即象征文化傳播、交流和研究,更是澳門教育發展與文明進步的象征。在書立設計中巧妙結合大三巴牌坊的符號形象,營造二者之間的象征性聯系,見圖9(設計者:石寧、高蓮嬌)。書立的功能是整理和收納書籍,可引申出支持文化傳播和交流的意義,這與大三巴的象征含義有相似之處,兩者巧妙地結合成就了一款完美的澳門旅游紀念品。

圖8 大三巴牌坊Fig.8 The Ruins of St. Paul’s

圖9 “書立”設計Fig.9 The design of bookend
市井生活中隱藏著巨量的文化符號,是作為對象場的旅游紀念品(本體)需要時刻關注的起源場(喻體)。葡撻是澳門著名美食,很多游客來到澳門都要品嘗安德魯或瑪嘉烈葡撻,見圖10。安德魯與瑪嘉烈本是夫妻,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葡撻早已成為澳門飲食文化符號。后來由于經營理念的差異,他們分別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安德魯餅店一直屹立在遠離市中心環境清幽的路環,而瑪嘉烈葡撻店則在澳門半島的繁華世界中成就自己的傳奇。安德魯和瑪嘉烈的葡撻事業與愛情故事都是零起步慢慢成長壯大,然而最終兩人的事業與關系產生了差異與分歧,卻又各自堅守成全對方。安德魯和瑪嘉烈從親密到產生距離就如同卷尺上的刻度從零起步逐漸增長,雖然留有遺憾,但美好的形象卻永遠成為這座城市的象征。以葡撻形象為創意起源,設計色彩鮮明結構獨特的卷尺,見圖11(設計者:徐婷),將安德魯或瑪嘉烈的故事凝固在旅游紀念品中,近似葡撻的造型設計使卷尺擁有了澳門文化符號的印記,最終能讓消費者帶回一款既有紀念價值又有實用功能的旅游紀念品。

圖10 瑪嘉烈葡撻Fig.10 Margaret’s egg tart

圖11 “卷尺”設計Fig.11 The design of tape measure
收集和整理文化符號背后的人文故事、歷史傳說、民俗典故等,深入理解澳門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是隱喻設計方法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分析文化符號形式與意義是否與旅游紀念品有相似性,最終找到兩者象征含義的共通點,開發造型新穎意義獨特的澳門旅游紀念品。旅游紀念品地域文化特征鮮明,才能讓消費者有興趣追尋產品背后的故事與象征意義。在進行具體設計時,要在反復考量的基礎上保證文化意義與象征意義處在能被詮釋的位置上,這樣才能使設計過程流暢順利。
文化符號是澳門旅游紀念品設計的創意起點,更是旅游紀念品保持澳門地域性、文化性和紀念性的基石。應從文化符號所具備的象征性含義出發,進而著眼于澳門文化符號的深層次意義,分析和提煉造型、色彩、材料和功能等方面的有利因素,讓旅游紀念品從形式上體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共存的特點。因此,可從文化符號的形式與意義出發,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借用澳門文化符號的結構或形式性內容,設計開發出更多可直接表現澳門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同時,從文化符號的隱喻特性入手,深入探索澳門文化符號與旅游紀念品之間的相似性聯系,找出兩者之間共通性的象征內容,使旅游紀念品的文化性、象征性具備更好的深度與廣度,讓旅游紀念品散發更獨特的人文、藝術魅力。文化符號借用和隱喻設計方法不但是開發澳門旅游紀念品的方法論,也能指導其他地區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
基于文化符號的澳門旅游紀念品設計開發要有持續性和長遠性,就必須從不同方面繼續研究和實踐旅游紀念品的設計。一是不斷挖掘和拓展澳門文化的內涵與意義,提煉更多具有澳門文化特點的象征符號,擴大旅游紀念品創意的起源場,進而為設計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二是要注重研究旅游紀念品的實用性與功能性,豐富澳門旅游紀念品的形式和類別,提升旅游紀念品的整體價值,獲得消費者更為廣泛的認可與支持;三是從文化符號的獨特性出發,努力打造澳門旅游紀念品的品牌形象,形成完整的開發、設計與銷售產業鏈,以規模效應鞏固澳門文化符號的象征性,促進澳門旅游紀念品產業發展,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貢獻力量;四是必須抓住時代賦予澳門的發展機遇,不斷拓展澳門旅游紀念品產業的市場邊界,擴大在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國家中的影響力,助推澳門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與產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