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陜西省華陰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14200)
影響育成豬生長性能的因素諸多,生長環境、飼糧的營養成分、適口性、飼料類型,生豬的發育階段以及自身的健康狀態等均會對生豬的生長發育情況產生影響。其中環境溫濕度是影響育成豬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生豬處于適宜的溫濕度當中時,有利于其正常的生長發育,并且自身的免疫能力較強,不易受到疾病的侵襲,能夠發揮出更高的生產性能。而當育成豬處于濕熱環境或者冷應激狀態時,均不利于豬群的正常發育,此時生豬需調動機體的熱調節能力去額外的控制自身的熱平衡狀態,這就造成營養物質不能被全部應用于生長發育,提高了育成豬的料肉比。此外,處于熱應激或者冷應激狀態下的豬群免疫能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導致豬群容易發生各類疾病,從而對生豬的生長性能造成負面的影響。當前有關環境溫濕度對育肥豬生長性能的研究報道較少,在養豬實踐當中缺乏科學的環境溫濕度控制指南,特別是在夏季濕熱的氣候條件下,非常容易誘發生豬的熱應激反應,導致生豬的采食量降低,生產性能下降,不利于生豬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本文針對環境溫濕度對育成豬生長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綜述,以期為廣大飼養人員提供參考。
豬屬于恒溫動物,恒定的體溫是維持其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豬的代謝產熱與散熱情況與外界環境的溫濕度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環境溫度處于熱舒適區時,生豬的體感最為舒適,不需要額外的機體調節就可以維持機體的產熱和散熱平衡,而此時生豬的生產性能也是最高的[1]。生豬的等熱區一般在15℃~24℃,而育成豬正常生長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7℃~20℃,適宜的相對濕度在50%~70%之間[2]。生豬代謝產生的熱量主要是通過血液循環、組織傳導的對流作用傳到機體的皮膚以及呼吸道的表面,再以熱輻射、傳導以及蒸發散熱等形式散熱的,生豬自身散熱情況直接受到外界環境溫濕度的影響,隨著環境溫度和相對濕度的逐漸升高,生豬的蒸發散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而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生豬主要依靠蒸發散熱途徑進行體熱調節,研究表明當環境溫度達到35℃時,相對濕度達到80%時,生豬蒸發散熱量占到了總散熱量的80%,而非蒸發散熱僅占20%,可見隨著環境溫度的增加,對生豬體熱調節產生的影響也更大,進而對生豬的養殖生產造成一定的危害[3-4]。當環境溫濕度超出豬生長的適宜范圍時,生豬機體就會增加血流速度等,提高皮膚和呼吸蒸發散熱,以調節機體的熱平衡狀態,當溫度繼續升高,生豬就會出現采食量減少、飲水增多、呼吸和心跳加快等行為和生理變化,對生豬的生長性能以及生理情況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生豬發育遲緩,甚至出現負增重的情況,嚴重影響養殖者的經濟效益。
當動物處于比正常體溫低的環境溫度時,會引發機體散熱加快,導致機體產生冷緊張的狀態即為冷應激。當生豬處于應激環境當中時,其體內的下丘腦體溫調定點對機體體溫進行調節,當機體的溫度低于體溫調節的下限值時,會促發體內冷敏感神經元興奮,進而釋放神經沖動,增加機體的產熱活動,同時抑制熱神經元的興奮性,導致機體的散熱活動減弱,以達到體溫恒定的狀態。機體進行產熱活動時會大量的動員體內貯存的脂肪以及糖元,促進機體的分解代謝活動,同時還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抑制肌肉對糖元的攝取,對機體正常的生長發育造成影響[5]。
生豬的采食量是影響其生長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當環境溫濕度超出或者低于生豬生長所需的最適宜溫濕度范圍時均會對生豬的采食量造成一定的影響。為了有效提高育成豬的產能,各養殖場也十分重視維持豬群正常的采食量。
當育成豬暴露在濕熱環境當中時,其蒸發散熱受到較為嚴重的抑制,自身散熱能力受到限制,為了能夠維持自身的體熱平衡,生豬會通過減少采食來降低自身的產熱量,以此應對自身的熱負荷狀態。據NRC(1988)[6]表明,環境溫度每升高1℃,生豬的采食量就會下降40g,而當環境溫度超過最適溫度5℃~10℃時,生豬的日均采食量顯著下降,高達200~400g。當環境溫度維持在28℃~35℃之間時,40~60kg左右的育肥豬的日均采食量比正常溫度下降了14%左右。當環境溫度由20℃升至30℃時,生豬的采食量會下降400~800g。此外,不同日齡和體重的育成豬對熱應激的反應情況也不同,當環境溫度從20℃升至30℃時,50kg的育成豬日均采食量會下降320g左右,而100kg體重的育成豬日均采食量則會下降780g左右,熱應激對體重較高的育成豬采食量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在高溫環境中,生豬主要依靠蒸發散熱損失自身熱量,當飼養環境中的相對濕度過大時,會抑制生豬的散熱能力,進而加重育成豬的熱應激反應。蒲紅州[3]發現當環境溫度維持在23℃~33℃之間時,將相對濕度從50%~80%升高到80%~90%之間,顯著降低了育成豬的采食量。
由于生豬采食后攝取到的能力優先用于維持自身產熱,以維持正常的體溫,剩余的能量才被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因此低溫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育成豬的采食量。體重在30~60kg左右的育成豬在12℃時的日均采食量要比環境溫度在19℃時增加240g,而體重60~90kg的育成豬的日均采食量則增加了170g左右;研究發現,將環境溫度從23℃下降到13℃時,20~40kg的生豬日均采食量會增加610g,而60~80kg的大豬日均采食量則會增加450g,表明日齡和體重大的育成豬對冷刺激的耐受性更高,采食量受到冷刺激的影響更小[7]。
完整的腸道黏膜結構和功能是生豬保持正常消化、吸收,維持生長發育的基礎,在濕熱應激的環境當中會導致生豬的腸道黏膜受損,影響其腸道結構相關蛋白質的表達,長期暴露于熱應激環境當中會導致生豬的腸絨毛萎縮,腸上皮脫落,還會導致自溶和線性層的分離,影響生豬腸道結構的完整性,以及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進而導致生豬的消化率降低,影響生豬營養物質的攝入情況,最終導致育成豬的日增重降低。當環境溫度維持在28℃~35℃之間時,30~60kg育成豬的日增重比正常溫度下降了21%,同時料肉比上升了0.23左右[8],在同樣的高溫環境中,60~90kg的育肥豬日增重較正常溫度下降28%。相對濕度同樣會對生豬的生長情況造成影響,研究發現相對濕度在50%時生豬的日增重最高,顯著高于相對濕度為80%的日增重(P<0.05)[3]。另一方面,在濕熱環境中,為了降低產熱效應,育成豬的腸道內的血液流量會明顯減少,使得育成豬的腸胃蠕動功能減弱,延長了食物在胃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飼料的消化率,但這種提高只是暫時性的,隨著持續高溫對腸道結構的破壞,最終會導致生豬的消化率受到嚴重的影響。研究發現,當環境溫度達到30℃或者以上時,會顯著降低育成豬的平均日增重(P<0.05),同時還會導致生豬對粗蛋白和能量等營養物質的消化率降低(P<0.05),極顯著的降低了對干物質的消化率(P<0.01)[7]。
育成豬生長適宜的溫度下限在17℃~19℃之間,日齡越小的生豬對低溫的耐受能力越差,對于育成豬而言,盡管冷刺激能夠增加豬群的日均采食量,但是生豬通過采食攝入的營養物質大部分被用于自身產熱,以維持機體正常的體熱平衡,實際生長所需的能量受到了限制,因此,在冷應激的環境當中育成豬往往不能保持與適宜溫度下同樣的生長發育速度。當84kg左右的育成豬處于8℃以下的冷應激環境中時,其日增重比在20℃下降低了27%左右[9]。另外,在持續嚴重的冷應激環境當中,育成豬的胃腸道也會受到應激刺激,導致蠕動性增強,飼料在胃腸道中停留的時間縮短,進而導致生豬的飼料轉化率降低,日齡較低的育成豬受到嚴重應激刺激時還可能出現腹瀉的情況,嚴重影響豬群的生長性能。
濕熱應激會對育成豬的肉品質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環境溫度會對豬肉的pH值產生直接影響,在高溫環境中,生豬機體內的糖原會發生糖酵解,導致乳酸大量的積累,豬肉的pH值顯著降低,最終導致肌肉發生變形,產出PSE肉(即豬肉的pH值在5.1~5.5之間),嚴重破壞豬肉的風味,導致豬肉在烹調中的適應性明顯變差,這種豬肉的市場競爭力明顯的降低,給生豬養殖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3]。
首先豬群在低溫環境為了維持自身正常體溫、減少散熱損失會改變自身的脂肪沉積率和帆布情況,導致生豬機體內一些組織的脂肪含量大幅上升,特別是增加了生豬臀部肌肉脂肪以及皮下脂肪的含量,使得屠宰的瘦肉率降低。冷應激對生豬體內的糖元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如在12℃環境中飼養的生豬其背最長肌的糖原明顯多于28℃飼養的生豬,而過高的糖原勢必會影響肉質的pH值,最終影響豬肉的肉質指數[9]。
綜上所述,環境溫濕度對育成豬的生長性能具有多方面的影響,濕熱應激或者冷應激均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育成豬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采食量改變,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降低,同時持續暴露于冷熱應激環境當中還會對生豬的肉品質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導致養殖者的經濟收益受損,提高養殖生產中豬舍溫濕度的控制力度十分必要,特別是夏季炎熱和冬季寒冷的季節要嚴防熱應激和冷應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