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自和,周國喬,陳 磊
(1.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畜軟技術推廣站 734300;2.甘肅共裕高新農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734300)
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百萬頭肉?;睾桶偃f畝優質牧草基地建設工程,牛產業標準化規?;B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飼草飼料資源、品種繁育推廣、規模化集約化養殖三大優勢,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而培育張掖肉牛新品種,既是鞏固提升我市黃牛改良成果,把肉牛雜種優勢轉化為品種優勢的內在需求,更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動綠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我市從2002年開始,在歷年黃牛凍配改良和選種選配的基礎上,完善育種技術方案,組建育種核心群,成立了由科研院所、推廣機構、養殖場戶為一體的聯合育種攻關組,全力推進張掖肉牛新品種培育。
在使用常規的肉牛育種方法中,首先需要對肉牛的體型進行評測分析,體型外貌的評測是一種依據肉牛體型和外表進行種牛選取工作的常見方法,養殖人員在觀察肉牛的體型外貌時,需要側重于關注其乳腺、四肢、蹄部等位置,同時依據不同類別肉牛的生產標準,對種牛的生長狀態進行科學評測,體型外貌的評定作為肉牛育種和雜交改良的基礎前提。上世紀70年代末,利用本地黃牛(俗稱“河西黃?!保┳鳛榛A群,引進西門塔爾牛凍精改良本地黃牛,拉開了黃牛改良的序幕,經過探索實踐,西雜牛在體型上明顯傾向于父本,表現出西門塔爾牛良好的兼用體型,河西黃牛的體型體格及肉乳性能都有了很大地提升。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河西黃牛從過去役肉兼用逐步轉向肉用商品化生產,特別是張掖市玉米制種產業的興起,為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草保障,在政府引導下,牛人工授精和玉米秸稈青貯技術不斷推廣普及,肉牛養殖業由此興起。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雜交牛與專門化的肉用品種相比,在體型上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部狹窄、尻部欠豐滿、背腰不平等缺陷,生產性能上還存在生長速度慢、個體產肉率低等不足,制約了肉牛產業地可持續發展。
通過利用雜交育種的方法,可以增強張掖肉牛育種工作的效率,雜交育種作為改良肉牛品種的重要方法,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需要選取對于本地生長環境更加適應的地方牛作為母本,然后選擇具有優良生長特性的種牛作為父本,然后實行二元或三元雜交,以便獲得形狀更加優質的牛種,可以為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推動力,滿足消費者對于牛肉產品的質量需求,現在我國通過雜交育種的技術方法,已經獲取了很多的新型牛種,其具備優良的生長特性,通過不斷的雜交和繁育,可以對養殖場內的肉牛種類進行有效改善[1]。
其次,技術人員需要對肉牛的生產性能進行科學評測,肉牛的生產性能檢測項目包括以下幾種,是否發病、環境適應能力、繁殖效率等因素,養殖人員通過對肉牛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可以為肉牛品種的改良提供參考依據,但是因為我國現在的種牛繁殖工作還未得到完善,同時種牛生產性能的檢測工作有待強化,利用超聲波技術,可以對肉牛眼部肌肉面積、背部脂肪厚度等特性進行測定,為肉牛良種的選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建議,承擔全市張掖肉牛育種工作核心育種場的甘肅共裕高新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場,開展了屠宰性能及肉品質測定。先后兩批次,共選取15頭育種群育肥牛進行屠宰性能測定,采集肉樣送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肉品質檢測,為育種工作提供了數據支撐。
最后,肉牛養殖場的工作人員需要記錄相關的譜系,譜系記錄的完整性和肉牛的育種質量具有直接關聯。因為我市肉牛養殖場比較多,呈現零散的分布趨勢,這為譜系記錄工作的實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經常發生譜系檔案記錄不全或是丟失的現象,繼而對肉牛育種和選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阻礙。按照張掖市畜牧獸醫局編印的《張掖肉牛育種工作手冊》統一印制配種、產犢、性能測定等各類育種登記表,配套肉牛標定稱重設備,委派技術人員駐場指導,按期完成選種選配、分群標號、生長性能測定、數據匯總整理等工作,確保測定登記工作按期完成。
分子育種技術隸屬遺傳學領域,其主要是利用DNA重組技術,從而對動物性狀進行優化改良,肉牛遺傳育種工作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方式,標記輔助的選取、轉基因技術、應用主效基因三種。標記輔助的選取作為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其經常被用于定位家畜中部分具有相同或類型性能的基因,且其分布在染色體的某一特定區域,但是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不能對各部分基因的作用機理進行有效區分,針對各部分基因作用方法不明的狀況下,通過和重要生產性狀座位連鎖的DNA進行標記,對肉牛個體的生產性能進行評估,這種方法對表型、系譜、遺傳標記的信息進行綜合應用,相比于單一使用表型和系譜信息的常規遺傳評定方式,其具有信息量更多的優勢。通過在肉牛遺傳育種中應用分子育種技術,可以保證肉牛遺傳性狀不會隨著環境或性狀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其具備穩定、高效性的應用特點,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張掖市畜牧獸醫局委托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進行?;蛐酒瑱z測,開展了基因組檢測及遺傳評估。先后兩批次,共采集200頭核心群牛的血樣,分析張掖肉牛遺傳血統組成,估計育種值,加快了育種進展。在肉牛養殖的過程中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可以對良性基因進行遺傳標記,但是分子標記方法并不準確,容易對養殖人員造成干擾,繼而對品種改良工作造成不良影響,通過開展相關的數據分析,發現現在的分子標記存有一定的缺點,分析育種技術有待完善,這對分子育種在肉牛養殖過程中的應用造成了限制,引進遺傳標記技術,可以對分子育種的缺陷進行有效彌補,同時進一步提高分子標記的精準性,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可以增強種牛的繁殖性能。
克隆技術作為國際上的重點研究項目,我國的科研部門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研究,在此類技術的難點攻克方面獲取了一定成就,但是其并未形成規范化的技術體系,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缺陷,基于克隆技術的應用特點,其在畜牧養殖、瀕危動物種群的保護工作中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通過把克隆技術和胚胎移植技術進行綜合應用,不但可以節約育種的時間和成本,而且可以形成優良的高產群體。經過相關的實踐案例可以得知,以克隆技術作為技術支撐的肉牛生產,其產品的質量和傳統養殖的肉質產品相同,同時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性。伴隨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克隆技術在未來將會取得更加廣泛的應用[2]。
在肉牛育種工作上應用性控技術,其主要對以下兩方面進行研究。一方面是胚胎性別的鑒定技術,技術人員利用PCR技術可以對肉牛培育進行科學鑒定,繼而對犢牛的性別進行科學判斷,但是這種鑒定方法不僅會對胚胎造成污染,甚至會對胚胎造成負面影響,對此項技術的應用推廣造成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是細胞分離技術,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但是技術成本相對較高、發展較慢、在分離過程中會對離心造成傷害,特別是在性別控制的過程中,受胎率和良種率低下,會對飼養人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對于技術推廣工作造成嚴重阻礙。所以,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對細胞分離方法進行充分分析,通過應用新型的技術方法,保證細胞可以得到高效性、精準性的分離,不會對離心造成損傷,達到預期的養殖效益。
胚胎移植技術在畜牧繁殖的過程中得到了普及應用,同時在生產的過程中日趨成熟化,科學應用此項技術,可以明顯提高良種率和繁殖效率,有助于在肉牛養殖場推廣優良基因。傳統的胚胎移植主要利用手術的形式進行實施,伴隨畜牧繁殖技術的應用創新,還可以采取胚胎采卵的方式進行實施,排卵數量對養殖效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假如輸卵管不能正常排卵,則對輸卵管進行移除,用超多排卵的方式獲取較多胚胎,繼而提高飼養人員的養殖效益。在應用此項技術的過程中,構建完善的生產體系作為技術要點,伴隨體外生產和活體取卵技術的日益成熟,不斷加強此項技術的應用性能,利用乙二醇抗凍劑可以把精液快速植入到母體中,操作流程更加簡單,此項技術正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體外受精作為畜牧繁殖的常用方法,已經實現了規?;陌l展,此項技術推動了肉牛養殖產業的持續性發展,同時獲取了一定的成果,在畜牧養殖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肉牛養殖、肉鴨養殖等。相比于傳統的育種技術,體外受精技術具有以下優勢,操作便捷、成本較低、生產效率較高等,但是胚胎發育比較落后,經過長時間的保存和冷凍后,受精成功概率變低。伴隨畜牧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通過對肉牛胚胎的發育水平、遺傳特點、以及機體性能進行研究,體外受精技術正在日益成熟。為了確保受精的成功率,把卵母細胞的培養、提高成熟率和受精率作為技術研究的中心,繼而發揮此項技術的應用優勢[3]。
綜上所述,在肉牛繁殖培育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多項技術提高肉牛的繁殖效率,對肉牛的基因進行有效改善。通過采用胚胎培育技術等,可以推動國內肉牛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我國民眾的生活提供更加優質的牛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