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立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48)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水利作為基礎設施聯通的優先方向,催生大量水利人才需求,水利部門成立服務“一帶一路”人才培養基地,開展人才培養、咨詢服務和交流合作。實施“瀾湄合作”水資源高層次人才計劃,2017年起,連續5年以全額獎學金資助湄公河流域涉水院校近百名留學生來華攻讀碩士學位。實施水利國際化人才合作培養項目,連續3年全額資助30人赴國外公派訪學研修。推動40余名專家擔任涉水國際組織主席、秘書長。水利科研機構設立研究生參與國際交流專項資助,2019年,中國水科院資助師生出國交流接近400人次。啟動留學生招生培養,超過一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教育開放是水利對外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開放作為水利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載體,既是新時代水利開放戰略應有之意,也是后疫情時代順應國際化發展趨勢,深化教育合作,培養水利高層次人才必然途徑。水利科研機構作為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重要基地,應在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亟需高層次水利科技創新人才,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涉水目標和全球水治理貢獻教育力量。
《“十四五”水利科技創新規劃》確立增強中國水利國際影響力、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化“一帶一路”水利科技合作、加強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引進來”和“走出去”4項水利科技國際合作主要任務,明確將鼓勵更多中國專家在國際組織、國際期刊任職,同時吸引更多外籍高層次專家來華工作。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頂端,是水利科技發展水平的標志,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既是高素質人才培養和高水平成果產出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一流學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和支撐。水利科研機構依托掛靠的諸多國際組織和主辦的學術期刊,發起和承辦了一系列重大涉水國際會議,向國際組織推送專家,加快培養國際復合型人才,具備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基礎。
2018年,水利部與教育部合作啟動“一帶一路”水利高層次人才培訓項目,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水利教育行動。2020年,教育部等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打造升級版“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國進行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江河治理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水電工程建設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資源環境、小水電國際標準領域兩項工作入選“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水利科研機構承擔著沿線科技合作、設計咨詢、產品設備出口等項目,結合項目實施廣泛開展人才和技術培訓。以教育融通促進水利基礎設施聯通,“一帶一路”沿線水利教育合作前景廣闊。
2020年,教育部會同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吸引優秀生源來華攻讀碩士學位。《“十四五”水利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提出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工程。水利科研機構作為水利科技創新戰略重要力量,建設一流的水利學科和高水平人才培養平臺,建設2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科研機構進入全球頂級水安全智庫中排名前3。水利科研機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和人才培養的優勢,做強水利留學品牌,面向全球吸引拔尖青年人才,在推動建設水利科技強國進程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進行了最大規模飲水安全、跨流域調水工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減貧目標。“十六字”治水思路、“幸福河”、“兩山理論”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水思路、理念和理論的成功實踐為全球水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2家水利科研機構入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和示范型國際合作基地。《“十四五”水利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將推動設立洪水管理、水生態保護領域新的國際學術組織。中國正從全球水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變為倡議者和領導者,研究生教育在這一進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前,水利科研機構正沿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路徑,圍繞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國家水網、復蘇河湖生態、智慧水利等重點領域,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水利科研機構將水利科技創新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及時納入學科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體系,融入教育交流合作,在助力水利走出去進程中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2022年,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明確進一步加強風電、光伏、水電和核電等人才培養。水力發電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化、信息化雙重背景下,能夠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和先導作用,通過合作辦學、合作研究、項目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水電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大批屬地化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體現中國特色、接軌國際的水利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正經歷由學習模仿轉為教育體系全面開放,更加強調以我為主、交流互鑒。中國在水文及水資源、水利水電工程居于國際領先,歐美國家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河湖生態保護方面具備比較優勢,雙方圍繞全球氣候變化、雙碳目標涉水共同話題,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智慧水利、老化水利基礎設施改造等領域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教育部表示將繼續支持以中外合作辦學方式緩解疫情影響下我國學生出國學習困難。目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已多達2300多個。后疫情時代催生大規模在線教育新范式,5G、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正驅動研究生教育發生結構性變革,加快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以世界一流科研院為建設目標的水利科研機構應在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拓展國際化辦學方面先行先試,為后疫情時代研究生教育貢獻中國方案。
伴隨中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不斷增強,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留學目的地和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家。反觀發達國家將科技封鎖延伸到留學領域,收緊理工類留學簽證。來華留學生所學專業由正經歷由語言學習向理工類、專業類學習的轉向。隨著“一帶一路”水利合作深入開展,沿線國家水利留學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學歷層次日漸提升,呈現出量質齊升的高質量發展趨勢。水利科研機構應抓住水利留學新機遇,推動研究生教育由追隨性、推動性發展向引領型發展轉型。聯合行業企業、跨國企業共同參與國際水利人才標準制定,將研究生培養標準與國際工程師資格認證連接,推動建立既體現中國特色又銜接國際標準,體現所在國別特色的水利人才標準,推進人才標準互認和人才平臺互通。
近年來,水利科研機構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相比“雙一流”高校,國際化發展起步較晚,在發展理念上以向國際接軌、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為主,在實踐探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差距。
國際化發展戰略意識不足,以學習借鑒為主,國際化尚處于初級階段。研究生培養目標停留在能夠用外語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層面,沒有體現出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新要求。
對國際優質生源吸引力不強,在讀國際生占比例低。生源國別分布、專業類型、培養層次還比較單一,多元性不足。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導師比例較低,缺乏外籍專業課以及語言類教師,現有辦學方式、教學方法、培養模式還不適應國際化教育需求。
在推動研究生教育體系全面開放,聯合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引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在聯合辦學方面有待開拓。交流形式以講座、開會和短期交流為主,深度不足。國際交流以導師項目為主,針對研究生的交流機會少,缺乏國際化的實踐機會。
全國水利科技會議指出提升我國水利技術標準國際影響力。《“十四五”水利科技創新規劃》明確了推進水利標準國際化目標任務。作為水利科技創新戰略力量,做強“留學水利”品牌,以人才培養助力“一帶一路”水利標準聯通,為跨國項目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以研究生培養“軟聯通”助力水利基礎設施“硬聯通”,應成為新時代水利科研機構的自覺使命和發展方向。
應將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作為科研機構發展戰略目標,指導國家級和流域科研機構結合自身發展水平和區位特點,制定切合實際的國際化辦學目標。在培養目標、辦學理念、學科建設、方向和特色等進行全方位國際化戰略設計。將具有愛國情懷、熟悉掌握水利專業知識、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確定為研究生培養目標,尤其將博士生培養為學術型人才。服務中國水利走出去戰略需要,調整優化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留學基金)的學科和專業布局。整合水利科研機構在科技合作、國際項目、教育合作方面的優勢,做強留學水利品牌。在實施推進過程中,立足全球視野,組織精準需求調研和項目可行性研究,摸清國際教育合作需求,加強戰略思考、謀劃和統籌設計項目。支持水利科研機構圍繞“高水平、研究型、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科研院建設目標,與國際涉水知名高校和學術科研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和備忘錄,深化教育科技國際合作。
應支持實施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以合作辦學項目為帶動,提升整體學科和課程水平。依托重點和優勢學科領域,試點中外合作辦學博士項目,推進中外學分互認,促進培養機制融合,實現特色、優勢互補。采取“國內+國際”兩段式的研究生培養,實行“國內+國際”雙導師制,在促進研究生流動、開闊國際視野的同時,增進中外導師交流,聯合開展前沿研究。注重從學科層面推進國際化辦學,圍繞行業亟需學科發展方向,聯合建設高水平跨學科研發交流平臺,聯合開展科研、共同發表高質量論文。以聯合建設水利教育云課程為抓手,支持中外教師合作參與專業和課程標準制定,建設具國際影響力的課程。聯合國內外行業組織、跨國企業共同參與項目建設和標準制定,推動共建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水利研究生教育標準體系。
(1)學術型研究生。應支持科研機構聯合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通過校際交換項目、開辦暑期學校,促進優質生源互換流動。服務水利科技數字化,加強智慧水利、數字學科等領域人才培養,依托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重點實驗室建設高水平跨學科平臺,面向全球吸引優質生源參與交叉學科領域高水平研究。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吸納研究生參與重點項目攻關。以博士生為重點,加大創新資助,提供全額獎學金和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機會。圍繞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設、防洪減災領域等重點領域,選派出國留學或聯合培養,盡早進入國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機構接觸前沿學科領域研究。
(2)復合型研究生。應以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為重點,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知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人才。以國際組織青年后備人才培養為重點,構建“知識學習、專業提升、實踐鍛煉”的多路徑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將學術組織設立和建設實習基地緊密結合,依托科研機構掛靠諸多國際學術機構的平臺優勢,拓展研究生國際組織實踐平臺。推動開展青年對話交流,選拔優秀研究生參加青年全球競爭力提升、青年領導力等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項目,提高專業融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水治理經驗的意識和能力。
(3)應用型研究生。應支持水利科研機構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水利科技人才合作,依托承擔國際項目,廣泛開展人才培養、咨詢服務和交流合作,促進工程建設和教育融通,為沿線國家培養知華友華的本土化、國際化、專業化人才。對重點和優勢專業、特別是留學生所在國家亟需發展的學科,從擴大招生宣傳、設立專項培養計劃、獎學金設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將工程實踐作為專業類研究生培養必修環節,培養掌握前沿使用技術,具備管理能力的應用型人才。依托“一帶一路”沿線水利項目建設,引入行業重點企業和跨國企業,建設研究生境外實習實踐基地,提供境外學習實踐機會。
應通過實施高水平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輸入輸并重。“引進來”方面,以水利部重點人才工程、外專局引才引智項目為依托,抓住海外科技人才回流機遇,梳理整合人才引進計劃,精準引進亟需緊缺學科領域的高層次專家團隊。全職引進外籍專家、知名學者和教師開設專業課、學術英語課程。鼓勵支持導師在國際組織任職、擔任國際期刊編輯。“走出去”方面,鼓勵和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發建設優質國際化課程,將智能建造、增強現實、數字孿生流域等納入課程體系。通過名校聯合、名師聯動、名課共建的方式,將合作成果轉為教學科研內容。在經費方面,拓展多渠道經費來源,支持科研機構通過參與國際合作項目獲取經費支持,建立多元、穩定的投入機制。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發計劃署、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依托科技部專項、中歐水資源項目等政府項目,拓展世行、亞行、全球環境基金等金融機構項目,完善以國際項目+學術會議+科研機構自籌+導師經費組成的多元經費渠道。
當前,建設水利科技強國進入關鍵時期。實施創新驅動,實現水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一帶一路”、“雙碳”目標等國家戰略為水利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發展新機遇。一方面,水利科研機構作為水利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戰略力量,以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助力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建設取得一定進展,具備國際化培養基礎。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數字化發展對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戰。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水利科研機構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需要深入推動國際化發展,為建設水利科技強國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本文主要分析當前國內水利科研機構研究生教育,還需拓展與國際水利科研機構的對比分析,順應“雙循環”下國際化發展新趨勢,推動在地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