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薇
為減緩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有科學家提出一個構想:植樹造林——希望能在2030年前,通過全球的努力,種1萬億棵樹,從而達到遏制土地退化和增加碳匯的目的,以此應對氣候變化。那么,種1萬億棵樹,能逆轉氣候變化嗎?

?二氧化碳在土壤中循環的示意圖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有著強大的固碳功能。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利用太陽的光能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碳元素就能在有機物中被儲存起來。
說起森林對碳的固定作用,土壤功不可沒。森林土壤碳庫是森林生物量碳庫的2~3倍,是大氣碳庫的1.4倍。在森林中,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含碳有機物,這些碳一部分隨著根系的分泌物進入土壤,一部分通過凋零的落葉枯枝進入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這些碳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在土壤中。

山東濟南平陰縣的沿黃生態防護林帶風景宜人
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有機碳含量高的森林、草原土壤被開墾,或者植被遭到破壞,土壤中的有機碳含量就會下降,這些碳被排放到大氣中,此時,土壤也會變成二氧化碳的排放源。
當然,土壤本身也會通過其中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因此,關注植被健康、合理利用土地,才能更好地發揮土壤的碳匯功能。
既然森林在迎戰全球氣候變暖中能發揮那么大的作用,那么通過種1萬億棵樹來緩解氣候變暖的方案一定是可行的吧?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樹種的選擇就是一大難題。若要達到較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就要選擇生長迅速、壽命長、固碳能力強的樹種。找到這樣的樹種,又是否適合全球推廣種植呢?多數情況下,外來物種較本地物種更不易適應區域環境,選定樹種在全球不同區域種植的成活率很難保證。
其次,樹木也有一定生長周期。樹木需要一定的時間成長,才能為吸收二氧化碳作出貢獻,其效果是無法立竿見影的。所以,即便種了1萬億棵樹,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1萬億棵樹的減排效果。
最后,大規模種樹還會帶來新的問題,用水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大片種植的樹木需要大量的水,這對淡水資源不豐裕的地球來說將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倘若在沙漠干旱地區種植大量需水量大的樹木,還會造成地下水位嚴重下降,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二氧化碳,不僅要加大吸收,更要控制排放。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燒仍然是二氧化碳釋放的重要來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使用清潔能源,是減少溫室氣體、緩解氣候變暖的必要舉措。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