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虹 鄭悅
談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縱觀他的創作歷程,基本貫穿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談歌最具影響力的創作有兩類,一類是被寫入文學史的《大廠》系列小說,這些作品曾引起轟動和熱議;另一類是被評論者廣泛關注并稱其為“文化小說”的筆記小說,寫活了老保定。其實,談歌擁有最多讀者數量的應該還是收入小學教材、中學教輔和大學教材的作品,如《橋》《絕品》《秦瓊賣馬》《穆桂英掛帥》《城市票友》等。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高考中,談歌的《秦瓊賣馬》還作為現代文閱讀題出現在了高考語文全國卷乙卷中。因此,從教學角度出發,關注這些作品,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談歌小說藝術成就,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品評鑒賞的能力,還可以感受作品的正能量、和價值引領作用。因此,從以下方面探討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要鼓勵學生“裸讀”。也就是直接進入作品的閱讀中,而不要先給學生介紹背景、介紹作者等,更不要設置一些帶有引導或提示性的導入語,而是讓學生好無掛礙地去讀,不帶任何先入為主的意見,之后讓同學談一下閱讀后的體會,比如引導學生談談讀后的心情怎樣,喜歡不喜歡這篇文章,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哪里讓同學印象深刻,你覺得文章中的老漢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其他人怎樣等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主觀感受。比如,對小學生來說,讀完《橋》這篇小說,同學們可能能夠談到心情方面的“感動”“想哭”,人物方面的偉大、舍己為人等,通過老師的引導,進而用更準確的詞來表述和歸納,比如說“震撼”“崇高”“黨性原則”“公共利益”等。同時,通過學生找出印象深刻的語句,可以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這實際是對小學生進行心靈陶冶和審美感悟方面的有益嘗試。《城市票友》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大學生。可以讓學生談談直觀感受,或者問問學生,你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他們快樂嗎?他們追求的是什么、得到了沒有?什么才是真正的快樂?可以讓讀者設身處地地想象和感受,想象自己成為一個政府官員時,為了維護自身形象或“人設”,自己的個人愛好、興趣統統被壓抑、被收起,不得不服從既定的身份,這時,傳達了看似得到實際反而失去的無奈。亦可假設自己是市委書記的司機,當偶然汽車拋錨,領導不得不中途下車,第二天不讓司機來接、不坐公車上班時,司機會做何感想。由此,發現,當代都市生活中充滿各種的欲望,也充滿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壓力和束縛,每個人都陷入到錯綜復雜的圈子中,不得自由。當讀者真正能夠理解濱河公園的票友唱戲的快樂和自由時,可能才真正能理解該作品的魅力所在。
第二,在教學中要從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和細節處理方面引導學生,認真把握和品味人物形象。要注重用一些帶有開放性或開拓性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比如《橋》這篇小說。首先要肯定的是《橋》的出色的藝術成就。《橋》是發表之后轉載次數最多的小說之一,是談歌當之無愧的早期優秀之作。這篇小僅僅400多字,但是,談歌卻靈巧地輾轉騰挪,融入了非常精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令人過目不忘、永遠為之動容的老漢(老支書)形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帶學生賞析小說中的語言,分析作者的遣詞造句,品位其中用詞的簡潔和準確傳神,理解小說語言的個性化,進而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面!”這句話,作者分了三個短句,用了三處嘆號,語言非常簡潔,語氣顯然是短促、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不容否定的堅決。另外,“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的把小伙子推上木橋。”這兩句重點寫人物的語言,精準地運用動詞和神態描寫,因此,要引導學生賞析“沖”“揪”“吼”“兇得像只豹子”“推”等用語。因引導學生體會這些詞的表達效果,分析對小伙子的兩次“吼”。為什么如此?因為這非常符合老漢的身份、見識和歷練,也體現了老漢作為一名基層黨員的果斷決策能力和執行力,更是危急關頭冷靜有方的表現。作品突出了老漢的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同時也有人性化的處理。老漢不是一個刻板和冷酷無情的政治符號,而是親切可感、血肉豐滿的人。也要注意可能出現的個別現象,比如,是否應該對小伙子和其他人持批評的態度?當代的小朋友應如何理解或者是在自我保護和勇于救人之間如何進行選擇。幾年前網上曾有讀者對這篇作品提出過擔憂。正是因為保護自己和愛子情深是人之常情,生命最寶貴是人的共識,所以,當為了更大程度地實現公共利益而必須要有人犧牲自我利益時,那個毫不猶豫選擇后者的人才更顯得崇高和偉大,我們雖不能,但應該對英雄持最起碼的敬意和感恩。
再如《絕品》中,劉三爺是不是過于“憨直”“傻氣”?尤其是當常先生店鋪關門、常先生不見蹤跡,自己妻子找人鑒定結果說是不值錢的字畫,一切跡象似乎都在表明,常先生是個騙子時,劉三爺為什么還堅持己見?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要傳達一種什么理念?《秦瓊賣馬》中楊成岳明知瓷器是贗品為啥還要高價收購,收購后為何摔碎?戲曲大師王超杰是否是“欺騙”、他是否知道自己多年收藏的瓷器是贗品?這些問題都可以帶領學生討論。進而領會,作者突出的是不受世俗影響、不受現實束縛的完全的心靈相通,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絕對信任。而這情感和“義”在當今生活中往往受到感染,不再純粹,因而呼喚一種傳統道義的理想。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鼓勵學生的語言品鑒能力,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帶領學生體會小說中濃郁的畫面感、電影鏡頭感和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是在高超的藝術處理基礎之上,即在藝術美的基礎之上,融入思想教育和精神陶冶。思政元素是鹽溶于水的自然,對學生而言是潤物細無聲地滋養和啟悟,而非急功近利地呼吁和吶喊。
《橋》開篇即是一幅大雨滂沱的畫面,也是人物活動的背景,同時有效地烘托和渲染了危急、恐怖的氛圍。相當于一個中、遠鏡頭。之后在人群慌亂中出現的老漢,則采用了近景和特寫鏡頭,他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之后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鏡頭又拉遠。最后結尾的祭奠又是一個近景,同時指明老漢與小伙子的父子關系,這樣的處理,更加令人驚訝和震撼。小說用簡潔的筆墨,繪制了五幅畫面:洪水襲來、慌亂無序奔逃;老漢鎮定指揮,排隊過橋;揪出小伙、維持紀律;互相推讓,被洪水吞噬;老太太祭奠。整篇小說短而結構井然,色調冷峻、格調莊嚴。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與寫作相結合,對小說核心故事進行改寫,并討論改寫后在主題和藝術技巧上各自的特點。關于這一點,在之前的《談歌小說<橋>的教學及人文精神教育》中有相關探討,此不再贅述。《絕品》的結尾,劉三爺鄭重地將字畫送與王先生收藏。并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無意收藏。這些都是國寶,我身后恐家人不屑。送與先生收藏,我終于算是對得住常先生了。”之后漸行漸遠的身影消失在漫天大雪中。雪,啞啞地落著。四野寂寥無聲。小說結尾環境描寫頗有畫面感,非常有意境,格調舒緩、余味無窮,既有一種寂寥憂傷之感,又有恬靜淡然的超脫之感。《秦瓊賣馬》這篇小說從立秋這天的知了鳴叫寫起,以“門外已經是秋風一片”收尾,借秋意加深來傳達人世的蒼涼之感。
第四,要特別把握小說的情節結構和起伏變化,進而從寫作的角度啟發學生。讓學生理解在結構上如何安排、在線索上如何埋伏、在情緒情感上如何曲折有致,這樣的文章才更具有吸引力。
《秦瓊賣馬》是談歌筆記小說中的經典之作。談歌在小說中大量穿插運用戲曲元素,《秦瓊賣馬》則不僅是在文中穿插戲文,而且運用了戲曲來結構小說。小說講述了保定民國時期古玩業界的“奇人奇事”:酷愛收藏、但此時家境敗落的京劇名角王超杰來保定找“藝園齋”的老板變賣收藏,現任老板楊成岳與王超杰并不相識,但楊成岳酷愛戲曲、敬仰王超杰,因此熱情招待,并邀名琴師張小五為其伴奏,欣賞了王超杰兩出戲,之后,以3千大洋收購了王超杰珍藏多年的雍正年間的“官窯粉彩過支碧桃大盤”,最后親手將其打碎,因他早已看出此為贗品。楊成岳說:“我們聽了超杰先生兩出戲,也就值這個數了。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送與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處。”小說在出人意料的結構安排中,塑造了兩位主要人物。王超杰熱愛收藏但心性單純被騙、因不計名利而敗家;楊成岳古道熱腸、不動聲色仗義幫助朋友,為維護信譽及收藏規矩不惜自己虧損重金。關于這一點,可以參考2021年高考卷中的一道試卷對學生進行引導:“買賣瓷盤的過程中,楊成岳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個情節是一波三折的,楊成岳先是無意購買:他看出瓷盤是贗品,并不說破,以“小本生意”為由婉拒;然后是有意相幫: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細心安排吃住;最后決意相助:對戲劇的熱愛、對世道人生的感悟,讓他知假買假、慷慨解囊。這樣,不僅襯托了楊超杰戲曲藝術的高超,更表現了楊成岳的重義忘利。從“收購——打碎”的過程中,已初步體會到小說的情節波瀾起伏。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梳理主要的情節,從中體會小說敘事的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該小說敘事從容、情節跌宕,引人入勝。
《絕品》的情節更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絕品》開篇講到民國年間保定的劉三爺和常先生的君子之交。“常先生學問大,善談;劉三爺中過秀才,飽學”,小說的用語非常簡潔、典雅,句式工整、對仗,既符合二人的身份地位,也體現了二人的特長和修養。二人的情誼建立在信義基礎之上,小說僅用一句話“三爺爽快,凡是常先生推,一概買下,且從不價。三爺的娘子馬氏放心不下,瞞著三爺,讓下人拿著字畫到京城找行家鑒定,貨真價實。”這樣的開篇是云淡風輕的感覺。接下來,常先生推薦了一張古畫,要三千大洋,劉三爺倒吸一口氣,就有些口軟。但常先生說此畫實為無價之寶,唐代珍品,主顧急著用錢,才忍痛拋出,勸他不可錯過機會。三爺點點頭:“既然先生已經認定,我明日湊足銀子就是。”常先生又囑咐劉三爺此畫萬不可示人且若有人開價,出多少也是不能賣的,劉三爺鄭重答應。這一段情節,讀者可能會有疑慮,并且感覺此中必有蹊蹺。之后,經一位古董行家鑒定,說“此畫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幾文了。”至此,情節急轉直下,常先生形象跌入谷底。再之后是常先生突然深夜來訪,并說“三爺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喝罷酒,天已微明,常先生告辭,此后沒有消息。再一年,常先生作為革命黨在京城被砍了頭,行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這里又是再起波瀾,令讀者對常先生心生敬意,同時對那副古畫的真偽產生懷疑。待到王商人不計較個人利益、欣然退畫并叮囑劉三爺這些字畫大多是國寶、要悉心收好的情節時,初步刻畫了王商人的道德情操和高超鑒賞力,及至劉三爺請王商人鑒定常先生推薦的那副三千大洋的古畫時,王商人說“那幅畫為寶中之寶,實為揭裱后倒裝置了。”王商人慧眼識珠、真正的行家里手,且是高手中的高手。“所謂倒裝置,即把原畫揭為三層,后倒前置裝裱。我猜想裝者擔心此畫被人奪走,苦心所為。此畫裝實為絕技,天下一流。論其裝裱,更是絕品。古人云,畫賴裝池以傳。果然是了。”“祖上有訓,餓死不賣收藏。”通過這些對話,揭示了常先生的良苦用心,也已經充分塑造了王商人的形象。至此,情節也達到了最高超,常先生的字畫為絕品,王商人的見識和人品也為天下稀有。但小說并未就此結束,他有一個更舒余味悠長的結尾,使情節如小橋流水,從起伏歸于舒緩。
第五,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題意蘊。《橋》的內涵不僅指小說中的那個破舊、年久失修的木橋,更是老漢架起的生命之橋,也是群眾對黨信服、連接群眾和黨的“橋梁”。在講述《秦瓊賣馬》時,可以引導同學思考和討論,文章為什么命題為“秦瓊賣馬”。可以從“王超杰唱《秦瓊賣馬》時,為何唱得壯氣不足”這個問題入手做適當的分析。甚至可以說,王超杰為什么選擇唱《秦瓊賣馬》?這樣我們就明白,一則,借唱《秦瓊賣馬》抒發胸中郁悶之情;二則把自己賣瓷器與秦瓊賣馬類比,希望有人幫助自己渡過難關;三則唱得壯氣不足,更真實地表達了他當時的感受。當然談歌也借助王超杰的表述闡明了自己對該戲曲藝術處理的深刻理解。同時,也要引導發現小說結構上的特點,即將戲曲融入故事框架,古道熱腸的楊成岳在聲色不露的情況下,傾其家產資助了窮困潦倒的楊成岳,恰似當年秦瓊賣馬時俠肝義膽的單雄信。這樣,小說的情節內容與小說結構安排,都是一出精彩的“秦瓊賣馬”。
同樣,《絕品》的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絕品?文章為何命名為絕品,有哪些內涵。顯然,這里的“絕”是絕無僅有之意,是一種極致、“最”的狀態,談歌即是對極致的人生境界和道德操守的弘揚。小說中的唐代古畫固然是“絕品”,由此畫牽連在一處的人物實際也都是“絕品”:常先生大義凜然、正氣從容,是人格操守方面的“絕”,他的革命和對國寶價值的珍視是對民族和國家的“大義”;劉三爺對朋友的真誠信任和義薄云天,誓死和傾家蕩產也要堅守“信義”;王商人的專業能力和舍利取義,在“義”上他們是相通的、非常人所及的,因而都是獨一無二的“絕品”。
基金項目:2017年度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談歌論”(項目編號HB17WX001)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文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