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眾號消息,烏克蘭總參謀部稱,俄羅斯武裝力量于當地時間2月24日5時開始對烏克蘭多個城市的軍事設施和軍用機場進行打擊。烏克蘭緊急情況部稱,烏克蘭國民衛隊司令部被摧毀。
俄羅斯總統普京24日清晨發表電視講話說,決定在頓巴斯地區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綜合今日俄羅斯通訊社和俄電視直播報道,普京在講話中表示,俄羅斯沒有占領烏克蘭的計劃。普京說,期望議會對在頓巴斯采取軍事行動持統一立場。他同時表示,相信俄公民們會支持這一決定。普京在講話中說,30年來俄羅斯一直試圖就北約不東擴達成協議,但卻受到欺騙、施壓和訛詐。普京還指出,北約的戰車正在朝著俄羅斯邊境移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4日發表聲明,宣布將在烏克蘭全境實施戒嚴。
美國總統拜登于美東時間24日凌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討論烏克蘭局勢。根據白宮發表的聲明,電話由澤連斯基打給拜登。拜登在通話時譴責俄羅斯軍隊“在沒有受到挑釁的情況下”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他向澤連斯基通報了美國在呼吁國際社會譴責俄羅斯方面采取的措施。澤連斯基請求拜登呼吁世界各國領導人明確譴責俄方的“悍然侵略”行為,并與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拜登說,美國將繼續為烏克蘭政府和人民提供支持和援助。
烏克蘭進一步撕裂
?地緣位置,讓烏克蘭必將成為俄與西方“掰手腕”的前沿陣地,只是這場較量,來得早或晚的問題。
大國博弈激化,以最具破壞性的方式顯現,烏克蘭付出的代價,是進一步的撕裂。
當地時間24日零時,在獲最高拉達(議會)批準后,烏克蘭進入為期30天的“全國緊急狀態”。有兩個地方除外——“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與“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本就是特殊的存在,烏當局承諾給予兩地一定的自治地位。當地與俄羅斯有著深厚的歷史民族和現實經濟紐帶,68%到74%的居民講俄語。
2014年,親俄派烏總統亞努科維奇在西方鼓動的“橙色革命”中被推翻,烏南部的克里米亞通過公投入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則自行宣布“獨立”。
作為重要出海口,克里米亞半島關系著俄在黑海的戰略騰挪空間,而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部分地區與俄接壤。
?烏當局試圖武力奪回烏東兩地的舉動,以1.3萬人死亡的沉重代價達成停火。
在與西方的多輪談判破裂后,普京承認兩地“獨立”并派兵進駐“維和”,就是要夯實這一政治現狀。
八年來在炮火中流離的兩地居民,大量撤退到俄境內,他們長期在防空洞里睡覺,都想要一個安穩的夜晚。
烏克蘭的選擇恐怕并不多。雖然烏議會制裁了351名俄議員,并衡量是否與俄斷絕外交關系,但恐慌造成烏大量富豪外逃的巨額經濟損失,已讓這個國家進退兩難。
它也得不到最想要的安全保證——成為北約成員國。無論是八年前克里米亞事件還是現在,煽動與俄對抗的美國、北約,不打算為烏克蘭付出更多成本。
博弈復雜化
《紐約時報》指出,近來,美俄雙方“怒目相視”,在政治、軍事、外交等一系列對壘中互相“極限施壓”,都期望對方先讓步。
過去的北約沒有選擇直接干預,它在波蘭等東歐國家駐軍,并密切監視俄方飛機和艦船。
過去7年來,美駐歐洲陸軍部隊規模增加30%,駐軍數量達6萬多人,裝甲車也增加了3倍。作為奧巴馬政府的副總統,拜登有與俄在這方面交手的經驗。入主白宮后,拜登進一步拿起了指揮棒。
從制裁走向制裁,八年了,應對普京“大動作”,美國還是這一套。增強東歐駐軍,通過“代理人”挑起沖突,但避免北約與俄直接交戰,從輿論、外交、經濟和有限的軍事動作上,拜登政府擬好了一整套方案。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及盟友極力渲染的俄羅斯“威脅論”,是北約加強在歐軍事存在的最好借口。
“我們已切斷了俄政府從西方獲得資金的渠道,”拜登說。他還誓言,如俄軍進一步向西“侵入”烏克蘭,“將付出更大代價”——也就是更為嚴厲的制裁。
美國的第一波制裁將打擊兩家對俄國防頗為重要的俄銀行,其中一家被形容為“克里姆林宮的高級存錢罐”。
從俄羅斯到德國的海底輸氣管道“北溪-2”,也成為制裁目標。即使普京已表態將繼續向歐洲輸送天然氣,德國還是凍結了“北溪-2”項目,歐洲也對俄發起制裁。
柏林拒絕“北溪-2”項目,將使歐洲成為美國天然氣的“殖民地市場”——俄國際政治經濟戰略研究所所長帕尼娜指出。天然氣價格的天價,造成“對德國人口袋的嚴重打擊”,而美國開始打劫歐洲,在異常高通脹的背景下,它自身的經濟有了第二次喘息的機會。
2011年以來,美國已對俄制裁100多次,美國防部每年用于反俄“歐洲震懾倡議”的軍費開支,有40億至50億美元。“好吧,我們已經習慣了……無論如何都會強加制裁,不管有沒有理由。”俄外長拉夫羅夫說。
莫斯科有著堅強的神經,事關戰略安全核心利益,西方無法撼動其決定。
(綜合新華社訊 環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