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中葉,湖南郴州發生了以羅世傳、李元礪為首的“黑風峒”瑤漢農民起義。起義歷時3年(1208-1211),波及中國南方五省(湖南、江西、廣東、福建、安徽)13個州,被稱作“郴桂瑤峒巨患”。南宋朝廷動用數十萬官兵進行殘酷鎮壓。此次起義聲勢之浩大,影響之深遠不亞于歷史上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張角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黃巢起義等農民戰爭。有關黑風峒瑤漢農民的起義,《宋史》《續資治通鑒》等書均有記載,但其內幕細節卻鮮為人知。
起義軍勢如破竹
郴州桂陽縣黑風峒一帶屬湘贛粵邊界,在八面山與諸廣山之間,與炎陵縣、資興縣相鄰,面積達1450平方公里。這里的瑤族被官府歧視為“(教)化外之民”“蠻瑤”,不被允許從事貿易和讀書,賦稅徭役高出漢民一倍。當然,由于南宋統治階級的苛賦重稅,橫征暴斂,這里的漢族山民同樣生活艱難。
1207年、1208年,湘南旱災,地方官員不但不據實上報賑濟,反借賦稅徭役搜刮民脂民膏。為了反暴政、求生存,嘉定元年(1208)二月,桂陽增口鄉附近的黑風峒瑤族首領羅世傳、李新等毅然率領黑風峒饑民揭竿而起。次年,該地舉人李元礪率眾響應起義。舉人也被“逼上梁山”,更是刺激湘贛邊地民眾踴躍加入起義隊伍。兩支隊伍匯合,攻破桂陽等地,聲威大振。起義軍迅速擴張到3萬之眾。
起義軍攻下郴州后,西打永州,南擊韶州(今廣東地級市韶關),北取江西吉安,東克汀州(位于福建長汀,南與廣東近鄰,西與江西接壤,為閩粵贛三省的古道樞紐和邊陲要沖),一路勢如破竹。
南宋朝廷惶恐討伐
郴桂瑤漢起義使建都臨安(今杭州)的南宋朝廷非常震驚。宋寧宗趙擴立即下詔江州(今江西九江)、鄂州(今湖北武昌)、荊州(今湖北江陵)、池州(今安徽貴池)四州的軍隊一齊前往討伐。并派工部侍郎王居安(約1167-1232)為江西巡按使、轉運判官曹彥約為湖南安撫使,前往坐鎮指揮。
曹彥約對起義軍進行招撫,派人向駐守在黑風峒的羅世傳部送出了一批糧食和食鹽,并修書上奏朝廷要給羅授予官爵。羅世傳卻將計就計,表面接受招安,歸服朝廷,暗里繼續大量制造兵器,訓練隊伍。
六月,李元礪率領起義軍攻打江西的一些州縣。雖有官軍抵抗,但均被起義軍打敗,此時起義軍士氣更為高漲。李元礪決心乘勝前進,開進安徽黃山直逼臨安(黃山距離臨安約200公里)。
朝廷得到奏報后,十分惶恐不安,火速頒布詔令,出重金招兵買馬前往討伐。這時,王居安想起了能打仗的池州副都統制許俊,便立即修書給他。信中吩咐他悉心部署,挑選精兵強將組建敢死隊,準備迎戰李元礪。
李元礪部雖然英勇善戰,但由于長途跋涉,連續征戰,十分疲憊。到了風光秀美的安徽黃山后,部隊扎下營帳,大家都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半夜時分,突然殺聲四起。原來是早已陳兵于此的許俊部隊,趁著茫茫夜色,乘起義軍立足未穩,展開了猛烈的攻勢。起義軍措手不及,傷亡慘重,敗下陣來。
為了保存實力,李元礪退往韶州休整隊伍。這時,王居安率領軍隊進駐江西吉安。王居安想,李元礪部雖然受到重創,但勢力仍不可小覷,況且他們是一伙亡命之徒,與其硬碰硬,難免兩敗俱傷,于是決定采取離間計,從內部瓦解起義軍。
起義軍不幸中計。1210年臘月底,李元礪遭遇羅世傳多路兵馬追殺戰死。1211年2月,羅世傳被曹彥約暗殺。
羅一死,群龍無首,其所剩隊伍頓時作鳥獸散。至此,一場為時3年,震撼南宋中葉的數萬瑤漢農民抗暴政求生存的大起義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湖南增置數縣
其實,宋代郴州瑤漢民眾起義形成規模的有10次,北宋兩次,南宋8次。此起彼伏、前赴后繼的郴州瑤漢大起義,大大地震撼了兩宋王朝。
然而直到羅世傳、李元礪起義后,南宋朝廷方痛定思痛,不得不正視、反思,采取了一些懷柔政策。宋寧宗1211年賜“效忠”峒,對當地采取“有樂土以安客佃,有詩書以化瑤民”的政策,“給牛貸種使開墾”“減賦免稅”,鼓勵外地人遷入境內經營田土,建立“觀化社學”和書院,以教“峒民子弟”。
這些措施讓瑤漢山民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大大地緩解了朝廷與民眾的緊張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使當地逐漸出現安寧穩定的局面和開拓性發展。
另外,朝廷還加強了對湘贛邊界一帶的行政管理力度,考慮到瑤民居住地山高皇帝遠,容易滋事,一旦發生事端,州縣衙門無法及時掌握,不利于穩定南宋半壁江山的統治,為此,宋寧宗批準將原桂陽縣的宜城、零陵二鄉另行設置一個縣,因地處桂陽之東,故名桂東;析與地帶相鄰的郴縣東部置資興縣;析與地帶交界的茶陵東南山鄉置酃縣(今炎陵縣)。(摘自《文史博覽》郭名德 亮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