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英(北京)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青少年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線。我們可以從先生的《藥》《狂人日記》《阿Q正傳》《兔和貓》《記念劉和珍君》《野草》等諸多文章中體悟到魯迅先生的無聲大愛。
魯迅先生呈現給世人的是本真而又深沉的生命之愛。《兔和貓》中那兩條小性命的喪失,竟讓先生痛感生命的消逝:誰知道曾有一個生命斷送在這里呢?這是造物者給我們這個世界的生命啊!既已賦予生命,它就有生存的權利,可有誰認真對待過這樣微弱的生命?假使造物也可以責備,那么,我以為他實在將生命造得太濫,毀得太濫了。在先生看來,無論生命如何弱小,它也有著與我們平等的生存權利!魯迅愛弱小動物,愛鮮活生命。這是一種出于本真的人性之愛,他愛的,是本真的生命!
先生對待弱小的生命尚且如此憐愛,更遑論有著血性生命的青年們。在《為了忘卻的紀念》溫情的回憶中,有旺盛生命力的青年柔石,他一面送殘書,望收幾文錢,一面拼命譯書備還款。魯迅愛柔石的硬氣。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所需的只是“學起來”。《憶韋素園》中有青年生命泥土精神的韋素園,他無暇顧及自己的生命,即使咯血也要鉆于自己心愛的文學改變國民精神的事業。魯迅愛青年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是寶貴的,毀滅的寶貴生命是無辜的。《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劉和珍們勇毅從容的殞身不恤正是這些青年敢于直面慘淡人生,敢于正視淋漓鮮血的最好見證。她們用血的生命告訴世人她們才是真的猛士。先生敬愛這血性生命,但更珍愛青年的生命,因為戰士的生命彌足珍貴,更應呵護。故不愿青年們以徒手請愿將有限的生命供作飯后談資。更何況徒手請愿并不能讓人類的血戰歷史前行。
因為深愛著青年,自然,就憎恨執政者無愛并殘忍地對待青春生命。魯迅先生痛感非人間的濃黑悲涼,源自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竟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源自“暴徒”她自己的尸骸還有棍棒傷痕。源自令我們目不忍視的慘象、使我們耳不忍聞的流言。這些為人類歷史前行努力的青年生命在執政者那里怎么竟連草芥都不如!這是怎樣的世界?夜正長,路也正長: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先生沉重地感到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因為先生將愛恨情仇寄希望于充滿生命活力的青年們。因為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是現在青年的使命!因為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而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青年的使命!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魯迅先生對幼小生命的愛,不僅擴展到青年人那里,更將這種深沉的愛給予他所愛的國人們。兒時愉悅的社戲生活,少年閏土的故鄉情結,是魯迅先生深愛著的生命之根,這里有著人性的自由、人性的真善。然而在漸行漸遠的歲月之路上,這位最可愛的人發現了有悖于生命之根的種種現象。
先生深愛著的國人竟然沒有人性,沒有愛人之心。魯迅先生怒斥著,反抗著。被迫害而發狂的狂人,清醒地記得挖出同胞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狂人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他。但他狂后仍堅持反封建的行為,透過歷史書上的“仁義道德”這些字,這位狂人斗士從字縫里看出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狂人不僅是一般的瘋子,更是將狂態與清醒集于一身的人,也是人,他們想要吃他了!他們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華老栓更是,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要將這包里鮮紅人血饅頭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準備收獲許多幸福。華夏一家,竟是如此無知無愛無視生命的存在!《藥》是改變國人精神的“藥”。這篇小說以最大的力量,把最簡單的文字、感情、思想,容納在一兩千字里,像一塊玲瓏的瘦石,但永遠新鮮,永遠清晰。
《藥》中更為悲哀而令人警醒的是愚弱的國民吶,聽到勸牢頭造反的消息后,難以理解“阿義可憐”的人話!就連半白頭發、衣裙襤褸的夏四奶奶也現出羞愧的顏色,瑜兒生命的存在竟讓自己的母親也這樣羞愧嗎?難怪乎許多張著嘴的看客,又鈍又鋒利。這些吃人的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里咬阿Q的靈魂。說他是一個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看客們白跟一趟了。衰亡的民族就在慘象與流言中沉默著!殊不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啊!
在那個“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的黑暗社會里,魯迅用自己的精誠之心叩問著這個世界的良知與灰暗。他的心中,始終滾動著平等與友愛的熱血。阿Q,即是一個縮影。在物質上遭受到了損失,就在精神上予以自己補償,長此以往,人就會沉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無法自拔,也令自己慢慢地滿足于虛無的“兒子打老子”中,就算被奴役、就算被辱罵,他也會像那個在地上滾來滾去的奴才一樣俯首稱臣,只要一息尚存,那種人他就永遠是自己眼中的天子、他人眼中的渣滓!魯迅將深沉的愛給予國人,而當時的國人卻是些麻木的不幸的人們。
因為他們有精神勝利的法寶。“我總算被兒子打了,人打畜生!”阿Q,是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就用這樣的方式也能心滿意足地得勝。魯迅怒人不爭,阿Q的革命竟是如此。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革命不能只限于人,還要有物質的更新,于是有了元寶、洋錢。當然,革命中也不能少了對女人的思考:真丑、有疤、腳太大。待到他生命的盡頭時還以為唯有在紙上畫圓圈而不圓,才是他“行狀”上的一個污點。但不多時也就釋然了,他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哀其不幸,而怒其不爭的深沉之愛,又有幾人能懂啊!但即便如此,先生也要呼吁國民人性的覺醒,即使彷徨,也要荷戟獨行!
魯迅當年是多么希望中國人覺醒啊。他看到了當時中國人的問題所在,當時政府的荒唐。人民痛苦于暴政,卻萬分恐懼,毫無斗志。魯迅的內心無奈著,掙扎著,因為人活著,要有自己的目標。這是一群覺醒中國人的內心歷程。當他走出了黑暗,看到了新生與希望,他就希望所有中國人,都能走出心靈的局限,明白生命的意義。他想告訴國人,命是自己的,不是政府的,不是神明的。封建的、陳腐的傳統制度害人,甚至“吃人”。魯迅想用作品中的人物悲劇告訴人們,生活,不是注定與必然組成的。魯迅也早已不再是那個對旁觀者的生死漠不關心的人了,眾生平等,生命的價值不分大小,所以,魯迅站出來了;所以,魯迅用自己的筆來警醒世人:不要再做旁觀者了!你們也都是勇敢的戰士!
獨行的勇毅是魯迅先生用生命無顧忌地愛國人,愛民族的彰顯。先生將本真而又深沉的生命之愛獻給我們的全中國。這位最美的人將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只生野草。野草雖然薄弱,但仍與種種勢力作戰。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先生坦然,欣然,他將大笑,他將歌唱。因為他自愛他的野草,他要將這一叢野草,在無聲喑啞與期待開放的時代交匯中,在磐石般黑暗底下沉默了五千年的民族里,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給一代又一代國人,獻給友與仇,人與獸。因為,他深愛著這些有生命的人們。他的生命為之存活,曾經與種種人進行過抗爭戰斗,并在未來之際會用生命之愛義無反顧地繼續前行,哪怕彷徨也要戰斗到底。
魯迅先生的大愛無聲,魯迅先生是承載人間大愛重任的使者,先生要在一個充滿危機感而又期待走向開放的時代中,作為民族時代的喉舌,甘于寂寞、踏實執著、甘做奉獻,他就是這樣的平凡之輩。這才是精神明亮的人,才是中國最珍貴的、最出類拔萃的人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人間魯迅,無聲大愛,中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