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農區肉牛存欄數明顯減少四川牛存欄數較10 年前數量減少近300 萬頭,而牧區(藏區牦牛)數量保持穩定,農區數量下降幅度較大,從數量上看農區肉牛產業已經萎縮,并隨著傳統養牛散戶不斷退出,農區肉牛存欄數還可能面臨持續下降的態勢。牛肉產量處于緩慢增長態勢,2020年達到37萬噸,多年來一直保持在30多萬噸,表明生產效率(單產水平)有所提升,其水平仍落后全國平均水平。
1.2 生產水平不高四川出欄牛平均產肉量(胴體重)125千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55千克,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0%,顯著低于肉牛業發達國家(其水平大多在300千克以上,日本最高為430多千克)。
1.3 種業發展落后生產用種以原始地方品種為主,自主培育品種、國外引進品種、新類群占比很低,母牛良種化程度不高。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不足,業主養種育種意識淡薄,幾乎沒有種牛場,規模肉用母牛養殖場也很少,種業基礎還很差。
1.4 肉牛產業地位弱2020 年四川牛肉占肉類比重6.4%(過去約為5%),全國約為8%,世界平均占比為25%(世界肉類結構:豬肉∶牛羊肉∶禽肉比為4∶3∶3)。四川牛業產值在牧業中占比約為8%,全國為18%,農業現代化國家為30%~40%。2020 年四川人均牛肉年占有量僅4.4 千克,同年全國牛肉年人均消費量6.6 千克,世界年人均消費量7.8 千克。
1.5 組織化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不完善,環節主體聯系不緊密,環節功能和作用發揮不足,缺乏具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與養殖主體之間仍然是買賣關系,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伙伴關系或利益共同體。
1.6 產業特色不明顯牛種資源豐富,但資源優勢發揮不足,地方資源(品種)多元化、區域差異化發展未能彰顯。農區肉牛主要為西雜牛,又以酒糟、秸稈飼喂為主,生產的牛肉主要是普通牛肉,優質牛肉、高檔牛肉缺乏,品牌建設不足。我國普通牛肉基本能自足,缺口較大的主要是優質高檔等特色牛肉。
1.7 產業發展保障體系不健全 包括生產保障體系、安全保障體系、服務保障體系、財政金融支撐體系、社會保障體系等體系,這些體系都不夠健全,保障力度比較弱。
2.1 基本思路與目標要求基本思路:按照“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調控有效”畜牧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四川肉牛產業全產業鏈健康發展。基本目標要求:在適度增加飼養數量(近期行為)的同時,要加速良種化進程,通過提高出欄牛或者屠宰牛單產水平(胴體重),來實現全省牛肉總產量增加的目標。并結合全省地方牛種資源豐富的特點,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豐富牛肉產品結構,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走質量發展之路,四川肉牛產業發展空間很大。
2.2 當前農區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抓手
2.2.1 狠抓基礎母牛良種化建設 基礎母牛良種化建設是抓好四川肉牛產業的重中之重。主要途徑與措施:一是加強現有良種(自主培育品種、引進品種)推廣利用,加大力度擴大群體規模,利用專門化大型肉用品種雜交利用。二是實施地方牛種資源計劃改良,創制、選留、擴繁擴群與特色利用新類群。三是加強種牛場或擴繁場建設,強化品種選育,開展不同層級認證,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提升牛種質量和制種供種能力,不斷夯實種牛翻身仗的群體基礎。四是按母牛良種化程度給予差異化補助,激發業主飼養良種積極性,引導社會(養殖業主)廣泛參與到四川肉牛種業發展事業上來。五是利用新類群,培育和利用特色新品種,這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工作,久久為功。
2.2.2.推進適度規模母牛養殖 發展母牛養殖不能再依靠散戶(現有散戶還將退出),須加強養殖用地保障,給予扶持政策,支持發展家庭牧場、專業大戶、企業化牧場等新型養殖主體,推行肉用母牛適度規模專業化養殖或者自繁自養,促進肉用種牛養殖方式轉變,確保產業發展的種業基礎。關鍵在于解決誰來養的問題!
2.2.3 推進區域差異化發展 堅持地方資源保護、本品種系統選育、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基本原則,依據地方牛種資源特征特性,本著肉牛產業差異化發展策略,立足市場消費多元化格局,堅持目標導向,實施資源特色化產業開發,用好特色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打造特色品牌,發展特色產業,把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按照“百年老店”的做法,做優做強特色產業。這樣既保護了地方牛種資源,又豐富了全省肉牛產業,還能滿足市場牛肉多元化消費需求。這需要制定區域規劃,轉變西雜改良模式,強力引導,持續堅持。

2.2.4 推進種養一體化生產經營 科學化、配套化布局養殖(核心是解決養殖用地問題),圍繞蔬菜、水果、糧食、牧草基地,規劃布局養殖場,全面推行種養一體化生產經營,實現就地就近消納糞便。
2.2.5 強化品牌創建 支持企業品牌(重點是省級國家級龍頭企業、科技型企業)、產品品牌(三品一標、商標)、品種品牌(牛品種)、品質品牌等創建。通過品牌建設和功能發揮,增強產業競爭力,提高產業附加值。
2.2.6 引導和支持牛肉加工多元化發展 當前牛肉深加工產品以休閑旅游類產品居多,餐桌類產品少。鼓勵和支持企業開發出適應餐桌消費(家庭消費)等冷鮮肉,研發生產多樣化新產品,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促進產業發展。強化肉牛屠宰、牛肉加工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2.2.7 區域全產鏈推進,構建惠及各方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產業發展探討總結出很多模式,但利益聯結機制上始終沒有理順。當前鏈條上所涉各方地位、話語權、主動權不平衡,偏差較大。在鏈條上養殖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屠宰、加工企業占據了絕對主導權。沒有惠及各方的利益聯結機制,是影響肉牛產業化、區域全產業鏈推進和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應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實施單元化全產業鏈一體化生產經營方式。
2.2.8 強化產業支持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產業發展保障體系,加強保障力度,確保肉牛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川有羊品種和遺傳資源21 個,先后培育了2 個肉用山羊新品種(截止目前全國共3 個)和1 個綿羊品種,是全國羊品種資源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國肉用山羊的最大種源和供種基地。肉羊產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飼草料加工、肉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餐飲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當前國家促進種業振興、打好種業翻身仗以及全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的大背景下,要促進川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因地制宜,適度標準化規模養殖是發展方向。一是要以優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為依托,深度發掘優異種質、優異基因,強化育種創新基礎。二是品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并重,將資源優勢變經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選擇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優良地方品種,支持開展本品種選育,提高生產性能,同時利用現代育種技術,推進種質創新工程,加快培育適應市場需求、生產水平較高、抗病性較強、適合全省省情的肉羊新品種。三是加強遺傳育種、飼草生產、飼料營養等環節的協同,解決優質粗飼料的生產與供應這一“瓶頸”問題,實現常年飼草料及營養的均衡供給。四是構建協同推廣體系,暢連暢通技術推廣渠道,提高肉羊科學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配套科學技術的普及程度。五是全產業鏈思路,盡量延長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探索產業鏈各環節合理的利益分配長效機制及創新組織形式,如公司+專業合作社、育-繁-推一體化、繁殖+集中育肥等。
當前牦牛產業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牦牛品種退化嚴重,亂交亂配現象普遍,牦牛個體之間生產性能差異很大,科技普及率低,飼養方式落后,導致牦牛產業效益低下。由于其它牛屬品種無法適應高原嚴酷的氣候和地理條件,牦牛是青藏高原牧區不可替代的畜種,以牦牛、藏羊為主的草地畜牧業是當地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傳統產業,也是重要的區域經濟支柱,事關該區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敗。
四川省牦牛的飼養量與青海、西藏接近,占全國牦牛飼養量的30%左右。但是,由于牦牛養殖在四川省畜牧業中所占的比重明顯比青海、西藏低,因此牦牛產業發展受到的重視程度遠不及青海、西藏,甚至不如甘肅和云南,這也是造成四川牦牛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南民族大學始終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為國家發展戰略服務”的辦學宗旨,肩負著推動青藏高原畜牧業發展的重任。自1951年建校以來,長期圍繞牦牛、藏羊等開展高原畜牧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70余年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在國內外牦牛研究領域的優勢地位,積淀了可助推牦牛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技術成果:挖掘出具有獨特種質特性的牦牛類群;創新了犏牛生產模式,獲得了世界上第一批試管犏牛后代;系統研究牦牛疫病防控,指導全省牦牛疫病防控工作;因地制宜創建了多種符合當地實際情況、適度規模的牦牛肉乳制品加工和銷售產業模式;創新集成現代草原畜牧業生產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關鍵技術,形成了《西南民族大學助推川西北地區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建議》,該建議得到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的批示,作為四川牧區畜牧業發展的主推技術。相信在四川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一定能夠為四川省牦牛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