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超
(四川省廣漢市農業農村局,四川 廣漢 636000)
當前多數養殖場主缺乏功能布局的意識,存在選址隨意、環保不達標、細節把控隨意等問題。針對這些養殖場環境衛生建設中易忽視的問題,筆者總結以下幾點與大家分享。
基本原則:地勢高燥、平坦開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水質好、遠離居民區、通風采光良好。
地勢高燥可以減少環境菌落,環境潮濕是細菌、病毒繁殖的一大關鍵因素。對于半山腰的錯勢建舍,其實是更有利于圈舍干燥與通風,但會增加后期的飼養管理工作量。
遠離居住區可以減少大部分人群流動所帶來的病毒侵害。遠離工業污染源,工業廢氣含有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害氣體,嚴重污染空氣。工廠排放大量的工業用水,會嚴重污染水質。畜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不僅生長緩慢,且容易感染致病。
優質的通風可以降低NH3、H2S、CO2等有害氣體的濃度;排除多余的熱量,使舍內相對溫度保持適宜;通過提高風速降低體感溫度;使舍內相對濕度保持適宜;排除灰塵,減少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在舍內的存留。
對于中大型養殖場,一定要區分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且三區之間要有物理隔離措施,要做到結構與功能的隔離與統一。要以常年主風的來向進行布局,隔離區一定要在下風向。養殖場內運輸通道要有臟道與凈道之分。凈道是干凈、無疫、健康的通道;臟道是廢棄物、糞污、病死畜禽、出欄、廢物專用通道,盡量做到兩者之間不交叉。實行單行道的流動機制,可以有效防止病死畜禽的病毒流動到生產區各處,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

圈舍位置分物理位置和功能位置,物理位置只單純圈舍的位置,生產區內圈舍座落在中央,離生產區邊緣要留有2 米左右的距離,這個距離可以叫隔離地帶。功能位置,則要根據該養殖場的功能劃定及飼養管理模式而定,比如養殖模式是繁育與育肥一體,則繁育舍是核心,應當布置在生產區內的最優地段。如僅僅是育肥的全進全出模式,則布置為簡單的平行圈舍即可。
圈舍朝向盡量不要東西朝向,如果綠化遮陰效果不好,會形成曬完A面曬B面的結局,導致舍內溫度過高。打造好的通風環境是最好的防疫消毒措施。如果圈舍朝向與通風效果之前產生矛盾,則要進行綜合考量,做到即防暴曬又通風。可以育樹育林,減少圈舍暴曬,也可以適當改變圈舍朝向;或生產區圍墻采用網狀式,起到既隔離又通風的作用。
圈舍間隔距離一般是圈舍高度的1~1.5倍。太寬會浪費空間,太窄不利于通風通氣。
圈舍與生產區圍墻之間留2 m 的隔離地帶,要求平整、空曠、無綠化種草,以免形成衛生死角,雜草及雜物多,會招引老鼠、蒼蠅,導致疫病漏洞。
最大的誤區是在綠化帶中間種樹,兩邊種草。因為在綠化帶中央種植樹木會與兩邊圈舍高度共同形成障礙,增加空氣流通的阻力,影響圈舍內空氣流通。應在綠化帶兩邊,緊臨圈舍種樹。
這是一個縮小版的生活區與生產區,按上述原理進行建設即可,注意過道與排糞道之間的優先原則。如果以過道優先,則增加排糞溝,不論是機械刮糞、水泡糞,還是人工清糞,從經濟上和勞動成本上均會更高,相反如果以排糞通道為中心,減少排糞溝,增加過道的模式,刮糞機等硬件投入與人工清糞勞動成本會減少30%以上。
養殖場一定要做到干濕分離,雨污分離。其次是合理利用糞、尿,不管是制取沼氣,還是堆肥制作有機肥,最終是要以還田的形式加以利用。最好采取種養結合循環的模式。
做好除臭工作。可以每周噴灑一次弱酸性制劑。由于畜禽糞污發酵后會產生氨氣、硫化氫等堿性氣體,氣味刺激、難聞,可以利用其堿性的特性與弱酸性制劑中和消除。
場址的建設就好比城市房屋建設,選址很重要。要環境好,水質好;圈舍朝向要與房屋朝向相通,要保障采光與通風,防西曬;生產區與生活區的布局要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