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楠 王 興
(1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產工業規劃設計院,北京100010;2 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北京100083)
天津市濕地資源豐富,根據《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天津市濕地總面積29.56萬hm2(不包括水稻田),濕地率為17.2%,遠高于全國濕地率的平均水平5.58%(唐小平等,2013)。天津州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在完善天津市的濕地保護格局,保護水生態安全、科學利用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具有促進作用(何倩倩等,2019)。本研究依托于天津州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改造建設,探討如何通過構建完善的濕地公園科普體系來弘揚地域文化,凸顯地方特色,展現自然濕地魅力,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自覺承擔環保義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天津州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薊縣中南部,北起于橋水庫壩下,沿州河河道自北向南,至九王莊與泃河交匯處,包括范圍北端的州河公園、州河河道、河道兩岸灘地及林地等,總規劃面積508.20 hm2(圖1)。州河濕地公園共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科普宣教設計主要涉及宣教展示區與合理利用區,其中宣教展示區11.48 hm2,合理利用區42.75 hm2。

圖1 場地區位圖Fig.1 Site location
1.2.1 濕地資源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天津州河國家濕地公園內的濕地類型主要為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濕地兩種自然濕地類型。濕地公園中濕地面積300.46 hm2,濕地率為59.12%(表1)。

表1 州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資源Table 1 Wetland resources of Zhou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1.2.2 人文資源
(1)漕運文化。州河漕運文化是天津薊州區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州河又被稱為“運糧河”,明朝在天津薊運河沿岸設立五大儲糧倉庫,糧食通過州河運輸抵達薊州后儲備。當年州河船舶穿梭、船工號子的壯麗景觀在歷史上被許多文人墨客的相關古詩詞所記錄,顯示出漕運繁忙景象,給后人留下了歷史文化寶藏。
(2)稻禾文化。農業耕作在滿足了人民物質需求的同時,也逐漸產生了精神文化的創造,孕育了自給自足的聚落居住模式、文化藝術、傳統習俗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體現(李念, 2018)。州河自古以來就是周邊地區農業灌溉、生活的重要水源,對當地農耕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1.2.3 動植物資源據統計,州河國家濕地公園共記錄脊椎動物27目52科119種,其中鳥類87種,占脊椎動物物種總數的73.11%,包括紅隼(Falco tinnunculus)在內的國家Ⅱ級保護動物10種。州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范圍內共計已知高等植物199種,隸屬于53科133屬,其中2屬2種列入《中國稀有瀕危植物紅皮書》,2屬2種為中國特有種,1屬1種為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
(1)因地制宜,營造特色游覽體系。州河國家濕地公園沿著州河線性展開,科普宣教規劃布局與州河線性空間一致,以濕地生態保護為前提,基于場地特色,從游客體驗出發,打造4大主題的戶外科普游線,串聯科普宣教場地,形成點線面特色鮮明的科普游覽體系。
(2)彰顯特色,保留場地集體記憶。在原有城市公園的基礎上進行更新改造,尊重場地現狀,進行功能景觀的置換。
(3)互動探索,多元參與科普方式。以通俗、多元的方式傳播濕地科普知識和技術方法,強調以多元的方式提倡人的參與。
在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州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體系,將地塊改造提升成為濕地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科普教育基地、漕運文化與農耕文化與生態文明相結合的生態體驗地以及濕地環境教育創新的示范先行地。
2.2.1 宣傳地域歷史文化州河濕地漕運文化、稻禾農耕文化的展示便于游客快速了解地方文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公園形成地域特色標志,增加當地居民的自豪感。
2.2.2 傳播濕地科學技術“濕地保護、修復”等相關詞匯與濕地關聯密切。將濕地凈化技術、駁岸生態修復等生態修復手法通過科普展現在公眾面前,期望公眾對濕地公園建設事業給予支持肯定或提出建議,豐富濕地保護修復理論與技術的內涵(劉倩, 2011)。
2.2.3 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濕地保護是科普宣教工作的核心本質。保護濕地要從認識濕地開始,需要大眾參與其中。濕地的科普宣教揭開濕地的神秘面紗,呈現自然生態景觀之美,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有利于培養公眾濕地環境保護的主人翁意識(朱國鈺, 2017)。
州河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規劃設計主要由科普主題與內容、科普游覽組織方式、宣教設施與宣教活動的安排所構成。科普主題與內容基于對場地資源的挖掘,總結為濕地的文化、技術、植物、動物4個方面;科普游覽組織方式從宏觀的景觀規劃布局出發,在濱河狹長的基址營造出“四線、多點、一心”的科普宣教空間布局。“四線”即濕地文化線、濕地技術線、植物科普線、動物科普線;“多點”即科普宣教場所;“一心”即科普宣教展館。加強科普宣教設施的生態性、互動性與藝術性,成為科普宣教內容的主要載體;科普宣教活動與課程充分考慮不同受眾,打造參與式體驗過程,與實體科普宣教相輔相成(圖2)。

圖2 合理利用區、宣教展示區平面圖Fig.2 Plan of rational utilization area and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xhibition area
4.1.1 濕地文化線濕地文化線由東北入口到西南入口貫穿全園,串聯了科普宣教節點,主要科普展示薊州獨具特色的漕運文化與稻禾文化。漕運文化科普宣教場所以船舶構件如船帆、甲板、船頭、桅桿以及浪花、州河鯉(Cyprinus carpio)作為景觀要素,構成入口的特色標志,誘發游客的聯想,鋪墊了追思回憶的感情基調。此外,還將航運路線圖、漕運場景結合地雕的藝術形式,融合相關的古詩詞,讓游客代入古人的視角,發掘漕運的發展歷程,再現州河漕運的繁榮之景。稻禾文化科普宣教場地結合現狀的水池,種植不同的稻禾作物,游客穿梭其間,結合科普宣教牌,使游客對農耕文明的形成、發展、嬗變有系統性的認識。
4.1.2 濕地技術線濕地技術線串聯了圩田體驗、雨水花園、生態棧道3個科普宣教節點,主要展示了濕地特色的生態種植技術、雨水匯集與凈化技術、生態棧道及生態廊道的相關知識。
在原有水池、曲橋、景亭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成為圩田體驗場地,利用葦編等材料作為圩田的基質,補植鳶尾(Iris tectorum)、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濕生植物展現田園風光,結合展牌進行科普宣教。結合原有駁岸的高差建設雨水花園科普宣教場地,利用礫石溝收集雨水地表徑流,通過石籠臺層、植物凈化,結合展牌詮釋雨水花園的作用機理,游客可了解雨水收集凈化的全過程。生態棧道科普場地位于河濱,利用原有的棧道使游客深入濕地內部觀察植物,感受濕地環境中的自然氣氛。4.1.3 植物科普線 植物科普線串聯了入口的綜合科普宣教、珍稀植物以及濕生植物的3個科普宣教節點,主要通過設置不同的植物種植環境等來展示植物相關知識。
在公園入口布置綜合科普宣教場地,將原有的硬質鋪裝場地局部改造成為種植池,結合鋼板植物地雕、展牌,讓游客認知公園內常見的植物材料。利用地形變化打造臺層種植區,構建珍稀植物科普宣教場地,展示野大豆(Glycine soja)、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2種國家Ⅱ級野生保護植物。結合現有的濱水木平臺建設濕地植物科普場,開展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葉植物的科普宣教。在木平臺周圍設置沉水植物與挺水植物種植區,在種植缽中種植浮葉植物,游客可感觸觀察植物的顏色、質地特征等。
4.1.4 動物科普線動物科普線由東側入口沿水系延伸,串聯科普宣教的節點,主要展示薊州的特色動物種類。通過布置動物小品、雕塑、印花圖案、觀鳥屋等增加動物科普宣教場地的趣味性。利用原有場地的水池、硬質鋪裝進行場地改造,結合植物配置,營造動物適宜的棲息環境,結合科普宣教展示牌,展示動物的成長過程,讓游客在其中感受到人與自然及其動物的聯系,提高游客對動物的保護意識。
州河國家濕地公園室內科普宣教主要由室內展陳、多媒體觀影、互動參與活動等組成。科普宣教展覽館設計理念來源于薊州特色的地理標志物—州河錦鯉,設計抽象提煉鯉魚的形態,融合魚與水的生機與靈動,以流暢的曲線元素形成展覽館的設計。展覽館以濕地生態系統為展示重點,以漕運文化、農耕文化和州河鯉魚為特色,共分為序廳、展示區及尾廳3個部分。序廳主要對薊州、州河的基本概況及地域歷史文化進行展示;展示區著重介紹濕地相關的概念、濕地動植物、展示州河濕地的獨特魅力 ;尾廳以濕地文化與未來作為結束。通過觀影、實物觀察、環境模擬等多種方式增強游客的互動體驗,加深科普宣教的印象(圖3)。

圖3 科普宣教展覽館室內效果圖Fig.3 Indoor renderings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xhibition hall
室外特色科普宣教活動設施主要包括觀鳥屋、互動宣教展牌等設施。互動宣教展牌將動植物科普的相關信息與趣味景觀小品相結合。整體使用亞克力材質制成的水鳥、植物圖塊串接成展示板,可轉動并調節位置朝向,滿足多角度游人學習觀賞,同時增加室外宣教的娛樂性。觀鳥屋基址選擇在視線良好、鳥類相對集中的場所,結合科普展牌進行鳥類的科普宣教,木制結構與外觀結合植物種植顯得更加自然。
州河國家濕地公園的科普宣教標識牌共分為科普宣教牌、警示提示牌、指示牌3種,其中解說標示牌傳達科普宣教主題相關的內容,對于提升公園科普宣教效果、游客環保意識具有重要作用。展牌設計在形式上將漕運文化中的物件意象與自然相結合,打造出與場地歷史文化特征相結合的展牌形式。材質與色調的選擇與木材、石材一致,通過圖文并茂、與實體內容相對照的方式進行科普宣傳。
宣教媒體一方面是通過網絡新媒體宣教,如公園官方網站、公眾號等,通過簡潔清晰的界面設計,結合文字、圖畫、影音的多種形式,突破時空的局限向公眾傳達濕地公園的基本信息、濕地科普、相關活動和旅游指南等信息,達到科普宣教的目的。
根據受眾年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濕地宣教課程內容。依托公園的特色資源,圍繞科普主題闡述濕地相關的基礎知識,形式上以游戲、影視理論學習為基礎,再由科普受眾自身深入濕地體驗為深化,以加強科普宣教活動的趣味性與深刻性。
科普宣教節事活動借由在每年的世界濕地日、愛鳥周、世界地球日、世界動物日等節日,進行宣傳折頁分發、闖關游戲活動、繪畫與手工制作、宣傳展板與講解等多種活動。節事活動能夠增加濕地公園的人氣與魅力,形成積極的正反饋,為濕地的科普宣教帶來更大的活力(崔小瑛, 2018)。
科普宣教活動是啟民心智的重要手段。探討州河國家濕地公園在原有城市公園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恢復與景觀改造,構建集文化、生態、科技等于一體的科普宣教體系與內容,融入公園的游觀體驗,以達到公眾提高生態環保意識,更多關注自然生態、積極參加濕地生態保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