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相對開敞的場地并非一開始就被稱為公共空間,實際上“公共”屬性是在城市與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漸衍生而來的。早期的西方相關法規用開放空間(open space)來指代城市中大眾可以隨意進出的場所和土地。開放空間在各類定義中多以建設量的界定為主要依據,認為城市中建筑建設量較少、空地較多且用途積極的土地,即可視之為開放空間。有學者研究表明,從劇場、城劇,再到agora(古希臘城邦中被芒福德描述為“一個自發地面對面接觸、交談、邂逅重逢的地方”的空間)和城市廣場的演化關系表明,公共空間可以被視為一個泛化的劇場,人們在公開、自由的公共場地中交流、表達和觀察;而交流、表達和觀察的行為則需要個體通過切身參與以及視線和語言的交流來完成,這個過程就像古代的儀式一樣,需要付諸行動、經歷時間,才能內化為一種基于共處空間的集體記憶,并形成集體精神的建構。因此,即便在虛擬空間繁榮、資本全球化、公共空間日漸衰落的當下,建立具有公共屬性的媒介依然不能全然轉向“數字王國”,物理空間之于公共性建構的作用無可替代。
城市設計是實現城市精細化更新改造的重要工具。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得到滿足之后,人們對城市空間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建筑的要求不再僅僅是建造質量,還包括建筑的舒適度和實用性等因素,而且更加重視建筑物自身的價值。目前,城市設計也在隨著城鎮化的進程不斷完善,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將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相結合,才能夠保證城市的精細化建設和發展。我國城鎮化經歷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城鄉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的同時,也留下了基礎設施不足、文化彌散、交通擁堵等城市問題。在新時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迎來了制度、方向層面的偉大改革。可以預見,在下階段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城市設計將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主要是針對城市中各種開放性場所,能夠讓人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城市特色。城市公共空間要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集體活動的需求,能夠為人們提供娛樂和休息的場所。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公共空間設計師也針對這一問題不斷地進行思考以及探索。在當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設計城市公共空間需要基于城市居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角度出發,設計一個多層次、開放型、功能豐富的空間體系,結合城市的布局與功能,研究現代化城市當中公共活動的具體特征與類型,而后確定公共空間的布點與限行要素,最終按照次序與邏輯關系完成城市公共空間的構建。同時,城市空間設計師要充分認識到,城市公共空間屬于人的空間,因此其尺度應當是宜人的,空間也應當是利于人使用與活動的。人作為公共空間當中的主角,在當前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必須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