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a r 的創作是感性的,更在乎“人的感受”,他們誠實地表達獨立的審美并且不斷探索工藝材質,找到藝術與實用之間的平衡。創作時靈感的來源可以追溯至看過的一本書,聽過的一首歌,甚至只是兒時模糊的記憶片段,而每一個選擇又會引發不同結果,創作與命運一樣,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正因如此,粘土成為了kar初期創作的其中一種手段,單純出自審美直覺。粘土的塑形是隨機但又有序可循的,包含創作者的一切思想、經歷、性格等。每一處按壓的力度,手勢的把控,粘土的反饋,溫度、柔軟度等,都貫穿著整個創作過程。整個過程都是感性的,但感性也是極致的理性,創作時的無意識便是對本我的一種表達,因此這個系列命名為“非刻意而為之”。泥塑完成后,選擇玻璃鋼(FiberglassReinforced Plastic,FRP)作為其中一種材料,是因為它的可塑性可以達成任何形狀,所以手捏粘土模型上所有的痕跡也都會被完美地記錄下來并保留到成品中,相當于把創作者當下的本我和情緒延伸。
他們希望通過作品與人產生共鳴。被創作出來的物形成了自己的能量,去影響下一層受眾。如果觀眾與作品產生了共鳴,或者僅僅只是覺得好看,都代表與創作者的經歷或思想有不同程度的重合。這種影響會在日后與物的不斷相處中延續,并影響著精神層面。
《設計》Steven Yeung
《設計》:為何要創立家居品牌kar?
Steven:我們想做一個符合現代審美,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家居品牌。
《設計》:在做這個品牌之前從事什么工作?
Steven:在做這個品牌之前,我從事的是室內設計,后來為室內設計團隊提供軟裝定制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室內設計更多的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能量與甲方溝通,對于我個人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很理想的模式,我希望自己能更純粹直接地投入到創作里面。
做軟裝定制的經歷讓我擁有了跟工廠打交道的經驗,也對各種材料的工藝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意識到國內開始對軟裝越來越重視,但市場上缺少能滿足他們需求的現代家居品牌,在經過對品牌方向和內容的一輪深刻思考后,我于2020年創立了kar。
《設計》:疫情期間創立品牌有哪些難度?
Steven:首先是很多品牌推廣活動都暫停了,包括工廠有時會因為疫情停工,也會影響到產品制作的效率。除此之外,我們的新展廳本來是準備近期開業的,但因為廣州這一波嚴重的疫情,開業日期一延再延。以上種種都很無奈,也拖慢了品牌發展的進度。
《設計》:品牌的整體定位是怎樣的?
Steven:品牌的整體定位是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因為時代在變,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也發生了改變。家具是很實用性的,藝術是很精神性的。社會發展到今天,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后,人們也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kar要做的就是在保證產品功能性的基礎上,還能夠滿足精神世界,也就是審美認知、感性體驗等。因此,我們的消費群體更多的是對審美有要求,可以跟我們的理念產生共鳴的人群。
《設計》::為何要做這種侘寂風的家具?
Steven:我在創作的時候并沒有想著風格,更重要的是遵從自己的喜好,這件作品要符合我當下的審美,同時也要是一件我看到后會想要擁有的物品。喜好的由來是我接觸的事物,比如我從小到大的所見所聞,國內外的各種資訊,都會影響到我的審美,我再帶著這樣的審美創作出kar的產品。所以說,kar并沒有一個統一的風格。
但我們也確實聽到很多客人給出的反饋是認為我們是一個侘寂風的品牌,這可能是因為kar的產品中有一些東方特質的東西在。我認為侘寂的核心是兩點:本質和東方的哲學思考,這正是kar所在意的。
《設計》:產品設計都是通過粘土塑形找到滿意的形式嗎?
Steven:kar的產品中有一部分使用的是粘土塑形,這部分是以“非刻意而為之”作為主題的一批設計,是我們最早的產品,也是最被大家所熟識的。表面不規則的凹凸輪廓和隨意的玻璃纖維鋪排都在詮釋著圍繞這個主題我們所想表達的東西。
家具本身是帶有功能性的、很理性的產品,在做這個系列的時候我想試試反著來,帶著感性創作,所以用捏泥這種創作方式,把當下的想法和情緒融入到粘土的形狀。之后,我們通過3D掃描儀捕捉粘土模型的輪廓,并將數字模型的尺寸放大到合適的范圍,再仔細調整以保證穩定性和可用性。最后再使用數字模型為玻璃纖維的生產創建一個全尺寸的實體模具。這就是“非刻意而為之”這一批家具的創造過程。
《設計》:目前有多少個產品系列?
Steven:kar的產品其實沒有很明確的系列劃分,目前品牌中一共有29件產品,新產品也還在研發當中。玻璃鋼的產品會更突出其本身具有的美感,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做其他材質的嘗試,比如木質、軟包,這一部分的產品會更突出功能性與美感的結合,把藝術帶進生活。
《設計》:新品設計的邏輯是怎樣的?
Steven:一般就是想到就做。人會隨著時間改變,新品表現的就是我在創作時最新的狀態,是當時的審美認知和思想下的產物。
設計》:除了家具還有哪些家居產品?
Steven:kar想做的是一個生活品牌,除了家具之外還有生活用品,比如現在產品線中的掛鉤、花瓶、垃圾桶,未來可能也會有裝飾品,比如裝飾畫。
《設計》:在玻璃鋼手工打造的過程中,如何解決批量生產的問題?
Steven:把帶有手工感的物品做成批量生產的產品本就是kar的追求之一。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就是跟工廠的溝通和對產品質量的把控。的確,玻璃鋼里面有些東西是無法控制的,比如玻璃纖維的鋪陳、表面的細小孔洞、打磨的位置等,也正是這些元素保持了產品的獨特性。除此之外,在玻璃鋼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哪些是要把控的,哪些是不把控的,我們也做了區分。比如質量、形態是需要把控的,每一件產品在出廠前都有嚴格標準。而工匠的手工痕跡,我們則不做把控,這也是為了kar產品的隨機性和不規則。
《設計》:玻璃鋼材質的家具在市面上接受度如何?它與傳統材質木材、塑料、金屬等有哪些差別?工藝上有哪些難點?
Steven:玻璃鋼材質作為一種成熟的工業材料,以其為材質的家具在市面上有很多,但表面幾乎都附著了較厚的油漆,所以有時候會被誤以為是塑料制品。玻璃鋼產品之所以要噴漆,是因為要掩蓋材料表面的瑕疵,比如粗糙的合模線、玻璃纖維鋪設不均勻等,但kar的玻璃鋼產品表面只上一層透明的清漆,在保留了材料原本外觀的同時,用更具美感的方式對其進行了改造,這也大大增加了工藝難度,也更考驗工匠對材料的把控能力,做十件普通玻璃鋼產品的時間可能只能完成一件kar的產品。
另外,玻璃鋼與傳統材質的不同在于它的可塑性。我們的玻璃鋼產品是為了做情緒與感性的表達,所以使用的材質需要可以很好地還原粘土的狀態,這是傳統材質不太能做到的。加上玻璃鋼工藝擁有很好的可復制性,不僅可以保證每件產品形態的一致性,也滿足了kar對于批量生產的需求。
《設計》:產品在哪里生產?如何解決供應鏈的問題?
Steven:產品是在廣東生產的,因為廣東的供應鏈和生產服務都非常完善。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工廠都有能力和耐心去達到我們的標準,我們對制造商的要求很高,所以花了兩年的時間才找到了現在這家工廠。找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跟工廠的長期磨合,除了能滿足初期的要求,我們也期待他們可以一直進步,在工藝上不斷提升。所以,作為一家我認可的工廠,他們需要有興趣和動力去做好生產,而且要有耐心跟設計師反復地溝通,這兩個元素缺一不可。
《設計》:雖然成立兩年,但已經有了很多品牌推廣案例,做品牌推廣的思路是怎樣的?
Steven:kar成立至今兩年多的時間,做的推廣活動都是被動的,我們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產品上。幸運使然也好,緣分使然也好,或者是因果注定,只要做了一件事情,就會引來相應的結果。現在資訊的交流是非常發達而且便捷的,產品足夠好,就肯定能吸引到推廣的機會。所以我們的品牌推廣思路就是做好自己,反之,如果專注在推廣上,有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樣時間和精力被分散了,就未必能兼顧到產品本身。
《設計》:維持一個設計品牌長期發展的動力是什么?
Steven:滿足自己的創造欲,吸引不同類型的人。
《設計》:如何避免設計的抄襲、仿造?
Steven:我覺得被抄襲和仿造是原創品牌無法避免的宿命。不是說這件事情是對的,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kar成立的兩年,也是我們一直在跟假冒偽劣產品“斗智斗勇”的兩年,在這個過程中,我甚至都成為了專利維權的半個專家。
如果要給出一點建議的話,就是建議設計師們一定要做好專利保護,學習知識產權相關知識,了解專利申請和保護的途徑,在面對仿品時做好齊全的準備。
《設計》:目前覺得做設計品牌最難的是什么?
Steven:做產品不難,跟人相處比較難。設計產品其實是很輕松自在的一件事情,但是做品牌就涉及到合作推廣,跟人打交道,這些人情世故對我來說是更難的。
《設計》:對品牌的未來有哪些規劃?
Steven:完善品牌的框架和產品線,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