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美(Bibi Chew) 是馬來西亞藝術學院(MIA)的插圖系主任和高級講師,也是馬來西亞文化經濟發展局(CENDANA)的行業咨詢小組(視覺藝術)成員,馬來西亞“思考城市”的藝術評估員。她在馬來西亞有超過24年高等藝術教育的教學經驗,她曾在馬來西亞和海外贏得許多藝術獎項,也經常受邀擔任馬來西亞各類藝術競賽的評委,長年致力于推動、推廣馬來西亞的藝術教育和當代藝術發展。
《設計》周傳美
《設計》:根據您的觀察,在過去三年的畢業設計中,畢業生們都在探討哪些話題?您認為為什么會這樣?
周傳美:近年來,我們的畢業生所探討的最常見的主題與以下問題有關:1.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 未來主義/機器人;3. 游戲;4. 虛擬現實;5. 文化;6. 身份認同;7. 場所制造(Place-making)。他們熱衷于討論這些問題,我相信這是由于當前的趨勢以及社會媒體的影響,因為大多數畢業生都是Z世代,他們一出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受數字信息技術、即時通信設備、社交媒體的影響極大,這種由科技發展塑造的社群關系與價值觀深深影響了他們。此外,由于Covid-19大流行的影響,和因為疫情防控所導致的長時間封鎖(Lockdown),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互聯網搜索工具,通過虛擬現實去實現他們大部分的設計創作,討論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他們自己行為方式的改變。
《設計》:過去三年中,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是否進行了調整或改革?如果有,調整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否采取了具體的措施并取得了相應的效果?
周傳美: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富有侵略性和主導性,我們的教學和科研當然也必須要進行變革和調整。這種變化主要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虛擬現實已經成為社會交流的形式,也正在逐漸成為一種常態,這種需求與過去相比也更強烈。 我們的教學團隊直接與Z世代的學生群體合作,并通過社會和虛擬媒體進行回應和溝通。
具體來說,我們有98%的學生屬于“Z世代”群體。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我們所有的教學團隊不得不利用不同類型的虛擬平臺,將所有的教學內容搬到網上。在這期間,學生們的互動和投入學習的努力是驚人的,“Z世代”的學生反應迅速,他們創造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來展示他們的作品。除了通常的社交媒體,如Zoom、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Google Hangouts和Microsof t Teams等;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互動和參與活動,比如游戲、謎題、演示等,使用和應用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們注意到,在封鎖期間,學生們能夠找到并識別不同的數字媒體和應用程序來學習,如G o og leLens、Ar tivive、TikTok、YouTube等。學院在上網課期間對“在線學習”的效果進行了普查,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學院可以從大多數學生那里采集到關于在線教學的效率和適應性的數據,最終的結果總體來看,還是令人滿意的,80%以上的調整和目標計劃已經實施和實現了。
《設計》:在過去三年中,馬來西亞藝術學院開展了哪些合作項目?您認為這些合作項目是否反映了設計或設計教育的發展趨勢?
周傳美:跨學科和合作是我們學院教育方向的重點。今天,許多不同行業的企業都愿意與設計行業和設計教育機構合作。我們學院的合作對象來自多個不同的行業領域,包括音樂劇劇場、印刷技術、本地百貨公司等。最近“非藝術和設計行業”的合作項目之一是餐飲業。我們與馬來西亞的“MONIN亞洲”合作,舉辦了一場“藝術設計”競賽。學生們參加由馬來西亞“MONIN亞洲”的專業調酒師主持的模擬雞尾酒大師班/實踐工作坊。通過這次創意大師班/工作坊,學生們對MONIN品牌的起源、歷史和價值有了更深的了解。學生們受到啟發,創作了相關的藝術和設計作品,詮釋和傳達了“傳承—創造—真實”的主題。我們學院是這次活動的聯合主辦方和合作者,負責協調、監測、監督、創建和制定比賽準則——條款和條件,開發比賽內容和模板,設計比賽證書,處理所有的比賽作品,建立在線評審,舉行頒獎儀式等。合作和組織這個比賽的目的是:1. 促進食品飲料行業與藝術設計之間的跨學科合作;2. 鼓勵參賽者理解、保護和整合本地身份和馬來西亞遺產之美;3. 為年輕的新生代創意人才提供平臺,向多元和更廣泛的受眾展示他們原創且富有創新性、令人腦洞大開的想法。
《設計》:馬來西亞藝術學院希望培養什么樣的未來設計師。您認為未來的設計師應該達到什么樣的基本素質?作為教授設計學科的教授,您認為怎樣才能培養出面向未來的設計人才?
周傳美:我們非常看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我們學院的主要目標和共同價值觀是培養和造就掌握創造性技能、深入調研能力、概念開發、批判性思維和數字知識的學生。作為馬來西亞的主要藝術和設計教育機構之一,我們學院始終致力于通過基礎扎實的藝術設計教育,在培養和造就新晉年輕藝術家和設計師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認為,對于培養面向未來的設計師仍然需要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設計原則,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必須包括有正確的態度,愿意堅持,有信念,擁有好奇心,永不放棄,愿意冒險,愿意承擔風險,能夠解決問題,并且永遠負責任。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或一個人持有正確態度和價值觀是有力量的。積極的態度將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才鋪平道路,使其在解決和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鼓勵年輕設計師持續展開研究肯定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和尋找各種潛在可能性,進而產生或者說產出面向未來的設計。我們鼓勵他們開放地接受任何瘋狂或不切實際的想法,從失敗中學習并發現可能性,為任何潛在的設計提供機會,培養良好的工作禮儀、文化和團隊精神。
我們的學院將繼續為不同學科協同提供更多的機會,打開我們的大門,歡迎任何潛在的合作和探索項目,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以及參與各類項目的機會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夠解決設計問題或者為設計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加強學生參與實際項目和在場學習的經驗。在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幫助下,我們也希望可以進一步擴大與其他國家、地區的合作與交流。
《設計》:根據您的觀察,2020年以來的新的冠狀病毒疫情對設計行業有什么影響?對設計教育有什么影響?是否有必要在教學上進行改革和創新?馬來西亞藝術大學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保證網絡教學質量?
周傳美:新冠肺炎疫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暫停、反思和質疑自然環境、人際交往與連接、技術進步等問題的時機。自2020年以來,設計行業已更多地轉向數字化,虛擬通信已成為人類聯系的主導方式,所有人都嚴重依賴數字平臺來連接。“社會疏離”(S ocialDistancing)這個詞變得耳熟能詳,也變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新常態”。社交時需要保持安全距離,但我們可以通過虛擬的方式連接彼此。這些是馬來西亞設計行業的主要轉變,我相信這些也適用于整個世界。
大流行病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破壞是毀滅性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無疑不僅強烈地影響了設計教育,也影響了整個國家和整個世界。設計教育的過程往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其中還需要包括團隊協作和反思性實踐,以刺激面向未來的一代年輕設計師獲得相關的技能并發展出富有批判性的思維能力。然而,由于世界各地的政府都采取了禁閉措施來控制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所有的教育機構都不得不轉而采用在線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對于設計教育而言,從實體到虛擬的轉變需要創造性的知識,也需要有將實體語言轉換為虛擬語言的技能,這導致設計相關課程的教授者和學習者同時壓力倍增。我們學院的教學團隊通過不同的平臺進行在線教學。在線教授藝術與設計相關專業與教授其他專業有很大的差異,因為藝術與設計專業與視覺相關,也與觸覺相關,是動態的,也需要互動。因此,教師們創造了創造性的、互動的、動態的且有吸引力的在線教學方法和手段,旨在為學生提供平等、兼容的指導。毫無疑問,這些在開始時對教師和學生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時間的延長和在線學習過程的持續,我們發現學生們并沒有遇到什么大問題,因為他們都是Z世代,是精通互聯網的群體。在線教學和學習已經成為常態,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進行混合模式的教學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在線教學對數字設計媒體模塊的影響是正向的,但對另外一些需要動手實踐的設計課程則不太友好。
教師們通過Zoom、Google Classroom、Google Meet、GoogleHangouts、Microsoft Teams等工具,探索并使用不同的在線平臺進行教學。同時,教師們也制作了教學幻燈片、視頻、游戲、測驗、示范、演示等,與學生們一同進行教學實踐。在線教學的方法與線下課程相比是兼容的,教師們需要確保他們的課程充分互動,內容生動有趣、有吸引力,并在課堂上給每個學生機會,展示他們的作品的想法和過程,并提供反饋和評價,確保學生能夠溝通、體會、聯想并了解他們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此外,這些課程通常從小組分享和討論開始,然后進一步進入單獨輔導,以便讓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更好地溝通和對話。在每個學年結束時,學校會邀請同學對每位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及課程轉化技能展開滿意度調查。
《設計》:您認為未來設計教育的趨勢是什么? 我們將面臨哪些挑戰? 我們應該如何迎接這些挑戰?您的機構是否已經做出(或計劃)相應的調整或改變?能否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周傳美:未來設計教育的趨勢肯定是混合性(包括物理和虛擬),強調包容性、開放性,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包括面對面的口頭或在虛擬空間中),并擁抱他人的觀念和想法。由于自然環境的快速變化和全球氣候變化,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改變。也許我們會在物理的時間和空間上缺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要過一種“正?!钡纳罘绞剑R別和區分人類的需求,技術的進步和對下一代的影響將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是我們要面對的挑戰。在未來,我們可能會需要通過一些指導性項目提高對可持續設計實施標準方法的認識,還應該通過實踐活動來展開關于個人價值觀的教學。基層、文化和人性在認識和優先考慮未來的設計教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設計》:馬來西亞藝術學院是否已作出(或計劃)相應的調整或改變?請您詳細介紹一下。
周傳美:我們一直關注未來的教育趨勢和方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實施的四項戰略,它們是:(1) 靈活的課程安排和教學法;(2)同步和非同步的在線課程;(3) 與大眾媒體合作;(4) 為專業發展而設的數字學習社區。
目前,我們學院已經進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以評估目前的在線學習方法,以及在線學習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青睞。在在線學習環境中,傳遞知識內容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應該允許學生在校園內與授課教師預約見面。這是為了能夠向學生答疑解惑或提出一些與考核或者課程相關的問題。 這一定能夠幫助那些在通過網絡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學生。
為了實踐可持續教育,學院還嘗試并調整了一系列相關策略,包括:1. 健康可持續設計的整體方法;2. 健康中心或靜心室;3. 混合校園模式(Hybrid Campus Model);4. 更多指導,更少直接教學; 5. 更多的戶外和產業學習經驗;6. 將所有空間都作為學習空間。
“教育關乎改變,而我們是改變的制造者?!保ā癊ducation isChanging, and we are the Change-Makers.”)我們正處于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我們有能力做出真正的改變,從而影響教育的傳遞、感知和價值的方式。這意味著我們要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持社會情感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不僅通過我們的教學內容,而且通過我們的學習環境。這意味著我們應當創造出讓教師和學生感到安全和有價值的教學和學習空間,這意味著重新思考傳統的教育體系,并找到我們此前從未想到過的替代機會,這意味著思考我們如何重新設計我們的學習空間,使我們的學習環境不僅在短期內,而且在遙遠的將來都能靈活適應教師和學生們的需求。
《設計》:您對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設計有何看法?馬來西亞可持續設計的發展的情況如何?
周傳美:雖然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已經被建筑、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行業所接受,但是,馬來西亞的可持續發展設計仍然很少被公眾所理解??沙掷m設計是創造一個產品的過程,這個產品的來源、使用和處置(回收/再利用)都是可持續的。 在設計過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元素將被優先考慮,并被納入大多數設計項目中。從對馬來西亞32名設計師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可持續設計的考慮,在這種情況下,將環境方面納入工程設計過程中,在馬來西亞的設計師中并不普遍。此外,對于可持續設計這個術語仍然存在誤解。設計師們的一個普遍看法是,他們認為可持續設計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需要許多利益相關者的承諾,而且不清楚會有什么好處。已有的戰略政策也不足以激勵制造商實施環保措施。 顯然,可持續設計的實施和相關的機會還沒有被工業界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還有各種限制和風險阻礙著在工業界的實施。這是因為對于可持續設計的含義的誤解仍然存在??沙掷m設計的實施是在自愿的、分離的和臨時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是為了滿足監管要求。然而,在馬來西亞的設計師中確實存在對可持續性問題的關注和認識。在未來,需要通過一個關于可持續設計的標準實施方法的指導計劃來提高意識和教育。這將包括為行業和專家牽線搭橋,以及通過制定指導方針。建議與行業專家就已頒布的國際、聯邦和州的環境法規進行磋商。為了促進可持續設計的實施,還需要制定一項政策,使公司有義務遵守環境標準。
馬來西亞的個人和團體一直在通過各種藝術、設計和社區項目來創造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并發起討論。婆羅洲藝術團體開展了各種項目,包括許多圍繞環境的項目,例如它在斯凱奇日落節(Skechers Sundown)上的奇妙塑料(Plastic Fantastic)裝置,是與編織工匠協會(Weave Ar tisan Society)和史詩之家(EpicHomes)一起設計的,考慮到了零廢物。它在沙撈越州古晉市(馬來西亞東部)的城市綠色口袋項目,將塑料瓶改造成社區花園和食物銀行的花盆,該超市的舊址已被改造成“思考之聲”(Think &Tink),一個社區藝術空間和創意孵化器。該項目于2022年1月向公眾開放,是公民組織的健康食品運動的具體體現,為古晉市中心的社區食品銀行做出了貢獻。“通過與公眾分享這個項目,我們希望重新設計我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提醒我們作為個人或集體可以做些什么,以使自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成為現實?!?/p>
另一個項目是溫迪·泰奧(We n d y Te o)和伊麗莎·柯林斯(Eliza Collins)的“土壤敘事”研究項目,該項目探索土壤的詞匯,并通過時間和活動對我們的景觀進行語境化。在氣候變化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的時候,利用熟悉的材料建立全球聯系對于提出解決方案非常重要。這個項目得到了英國文化委員會“通過文化建立聯系”研究項目的支持,展覽于今年年初在Think & Tink舉辦。
還有一個例子是2 01 5年在馬來西亞北部城市檳城成立的“可塑性劇團”(Plasticity Theatre Troupe's)。該劇團專注于升級再造的概念。它的當代皮影戲作品經常觸及環境和氣候變化的主題,是用回收和廢棄的物品組合而成的。 它的第一部作品《塑料城》涉及的主題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數量及其廣泛使用帶來的后果。 2018年,它與來自泰國的自制布袋戲劇團(Homemade Puppet)合作,創作了《當下》( The Present),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和他的魚朋友的冒險之旅,他們看到了我們的一些富有破壞性的做法如何傷害了大自然母親和以它為家的生物。2021年,可塑性劇團與景觀設計師穆斯塔法·卡瑪·莫赫德·謝里夫(Mustafa Kamal Mohd Shariff)博士一起,在IFLA 2020年世界景觀設計師峰會上表演了當代皮影戲《印茄木的寓言》(merbau'sfable),展示了廢棄材料如何能夠被循環利用,以及我們如何能夠對環境更加友好。
《設計》:您認為設計在我們這個時代富有什么樣的價值?
周傳美:在當今這個時代,教育的未來系于明智的思路和方針,而不是所謂的"趨勢 "。 通過縝密的研究,教育和神經科學的進步正在指導設計策略,并準確地揭示了某些教學和環境因素,如何以及為什么有利于學習過程。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沖突、社會公平、和平、食物匱乏、貧困、清潔水、環境惡化和戰爭等等。人類需要信念、擁抱差異、接受、敢于前進和改變、有能力整合、相互聯系、敢于冒險、有能力激勵他人等等。 因此,迫切需要確保所有個人享有持續的和平、繁榮和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