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姜純雄



【摘要】千年古城長沙在文夕大火之后,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的粗放式的快速發展,傳統街巷和歷史建筑加速消失,和很多城市一樣都面臨千城一面的尷尬。城市記憶的保護和傳統場所的有機更新是迫在眉睫的新課題。在城市中心的洋湖濕地公園打造一個清末民初老長沙風貌的街區作為旅游配套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同時濕地景觀是是江南水鄉的重要印象。可以充分利用洋湖濕地公園的自然水體,細化和深化各類型水體景觀的設計,以柔化城市界面,營造親切宜人的濱水街區。
【關鍵詞】街巷;老長沙;旅游;濕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2.003
1、前言
長沙洋湖濕地公園,位于湖南長沙市洋湖大道以北,瀟湘南大道東線以西,靳江河以南、以東,總占地面積5.2平方公里。洋湖濕地公園定位為修復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凈化水質功能,構建城市、濕地生態與人居和諧發展的示范新城區,洋湖濕地公園于2010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是長沙城區最大的濕地公園。
隨著洋湖濕地公園的建設逐步完成,公園正式對市民開發以來,前來的游客與日俱增,目前公園內較多的為自然景觀資源,服務配套不足,機動車停放不便問題,逐步凸顯出來,本項目的實施不僅完善了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更重要的是構建了洋湖片區的歷史文化語匯體系,將極大的推動該片區的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2、工程概況
洋湖濕地配套旅游服務項目,簡稱洋湖水街,總用地面積13015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83324平方米,總停車位994臺,由34棟不同建筑單體組成的建筑群,打造的是一種清末民初老長沙的建筑風貌。本項目是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旅游為一體的服務配套項目,目前已經開始營業,成為了長沙城區的網紅打卡地。
3、建筑設計
3.1設計主題
老城門,舊街巷,麻石路,木樓房,老長沙的印記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被淡忘。但是,在摩天大樓的參差錯落間,如星星般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的老街巷依然可以追憶著昔日的九門往事,坦蕩的映襯著長沙的發展軌跡。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歷史的記憶,才使這座城市有了不斷發展的活力與底蘊。
在方案初期,經過多次與業主的討論,最終決定采用“九門往事,長沙縮影”作為本項目的設計主題,打造老長沙濱水街巷的建筑空間。業主希望設計人能在這里展現出清末民初那個波詭云譎,激情澎湃的時代,湖南長沙人的生活場景和精神氣質。
3.2規劃格局
引入西側的洋湖水系,在項目用地內部穿行而過,將場地分成島區和街區,再通過功能植入和空間塑造,將島區細分成演藝島、游藝島和民宿島,將街區分成濱水河街和內部主街,最終形成了“一水兩街三島”的規劃格局。
3.3街道生成
湖南地區多山地、丘陵、水系等地形風貌,加之古代水路運輸的需要。大多數古鎮都緣起于水岸碼頭而生成和發展,逐漸形成碼頭,商會,生活區,祠堂,官署等眾多功能和形制。從水岸向高處生長,從街巷到村落到小鎮最后發展為城市。
洋湖水街建筑群就是模擬的這樣一個濱水古鎮,由水及岸,由低到高,由生產到生活,由物質到精神自然生長的過程。首先是利用碼頭文化,形成濱水組團,組團與組團之間形成街巷,街巷成熟之后,會產生大的集市和廣場,經濟繁榮必然會帶來文化的昌盛和精神的傳承,最后祠堂,書院等高形制建筑形式也孕育而生,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古鎮。
3.4建筑與院落研究
本項目中有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例如五福堂、戲臺、教堂等我們對該建筑單體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做了深入的研究,賦予他們歷史性和地方性的形象。
五福堂是一棟宗祠類建筑,該建筑為五開間,兩進院落,后方設置有較大的空間便于布展或者宴會聚集,周邊設置輔助用房,輔助用房可以根據后期需要調整為臨界商鋪。該建筑主入口造型為一個三重檐的門頭,采用對稱的布局,層層遞進,盡顯莊重和華麗感。
戲臺建筑有分明的長沙火宮殿的影子,戲臺分成內戲臺和外戲臺,外戲臺是典型的傳統模式,游客從室外觀看表演。內戲臺在建筑內部,是近代戲園子的形制,游客進入建筑內部觀眾席觀看表演。觀眾席周邊設置相應的配套用房。戲臺造型飛檐翹角,梁柱,仿間,斗拱輔以旋子彩畫盡顯貴氣和繁華。
近代的長沙心憂天下,敢為人先,建筑上比較率先的交融了中西建筑的文化特點,水街布置遵循著時間軸的延續,在空間序列的第四個章節,設計者布置了幾個組團的民國風格的建筑。
教堂是這一片民國建筑群中制高點,前門有廣場,后門有高差處理,濱水布置在碼頭水岸。該建筑采用傳統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布局,平面為十字長條形,正立面有尖塔鐘樓造型,門窗和內部線條有尖拱圈,玻璃為特質的彩色玻璃,燈光下顯得神秘與威嚴。教堂周邊是公館建筑和學院建筑,都是那個時代的典型的長沙本土的風格:青磚黛瓦,三段式立面,院落式平面布局,中西合璧,莊重典雅。
3.5濱水空間設計
洋湖水系穿行在島和街中間,讓設計者營造豐富的濱水空間成為可能。水系是整個洋湖水街的靈魂,而小尺度的河街則是洋湖水街的靈動的腰肢。它時而越過建筑底層,與建筑披檐相接;時而在濱水檐廊下流傳而過;時而與建筑默契的留白,在建筑前空出集會的前坪;時而穿過風雨橋,于橋頭橋尾灑下一片陽光;時而銜接拱橋,與對面的島區自然轉接。烏篷小船里是交通工具也是流動的景觀,你站在船頭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形成一幅幅美麗的框景。
3.6洋湖水系研究
為了滿足建筑自身的功能和安全的需要,同時滿足游人對親水性的需求。結合洋湖附近的龍骨寺泵站,我們最終把濱水河街的標高定在30.5左右,而洋湖水位的常年標高是29.2,從而保證常年的水位差在1.3米左右,既能滿足親水玩水的需求,又能滿足防洪防澇的要求。
本項目場地南北約800多米長,場地北高南低,約4米左右的高差,我們利用場地高差,在街區設置傳統的水圳系統。在用地的北側,利用太陽能水車將洋湖水引入主街,沿著水圳由北向南行成流動的景觀水體,最終回歸洋湖。除了水圳之外,還采用了雨水回收系統,街區建筑大多為自由落水,周邊的水溝結合水圳一起設計,將雨水匯入水圳,一部分進入洋湖,一部分凈化后作為自動噴灌系統服務于水街的景觀。
3.7綠色建筑與節能減排
本項目也是立足于環境保護和綠色節能,本項目的部分建筑外立面采用了老舊古磚,老舊古門窗,滿足綠色建筑廢物利用的要求。同時本項目的水圳系統滿足了海綿城市的需求。
結語:
洋湖水街目前已經營業了成了長沙的網紅打卡地,我們相信水街的人氣的興旺,不僅僅是滿足濕地公園服務配套的要求,同時也是作為老長沙歷史的縮影,喚醒了很多長沙人的記憶,雖然1938年的文夕大火毀壞了長沙很多的文物建筑,但是我們把很多歷史的記憶留在了洋湖水街,希望這些歷史的片段能一直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阮儀三,阮儀三與江南水鄉古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柳肅,湖南古建筑,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鳳凰空間·華南編輯部,中國老街街區保護與建筑修復,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劉剛(1979-),男,漢族,湖南省常德市,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
姜純雄(1992-),男,湖南省婁底市,漢族,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