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住宅有著與時俱進的理解和認識,并對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然而大多數住宅的同質化設計無法從根本上滿足人們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需求變化。本文淺談如今住宅設計的同質化問題,并從“思路拓展”、“文化賦能”與“技術賦能”三個方面,結合固始瓏翠園的設計案例研究應用于現代住宅建筑的設計方法,探索當代住宅設計的創新要素與心得。
【關鍵詞】住宅設計;同質化;文化賦能;技術賦能;固始瓏翠園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02.034
引言:
在當代社會建筑業的需求量不斷攀升的現況下,人們對居住的需求也處于日新月異的變化當中,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與人們生活質量、生活觀念的轉變,人們也不再局限于原先那種簡單基礎的居住期望。而是更加注重建筑住宅的整體質量、舒適度、功能性、環保價值等附加方面[1]。因此可以說住宅的設計直接關系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生活幸福感。然而在實際情況中,中國房地產業住宅營銷過程的發展已經將“商業化”無限放大,更多過分地強調了它的金融證券屬性與標準化屬性,卻忽視了住宅本質的地域性、文化性等屬性。再加之如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愈發減小,住宅的同質化也更加嚴重,所謂“千城一面”即是如此。如何在這種大環境下通過住宅的創新設計來解決“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炒的”這一矛盾,是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需要思慮與面對的。
1、住宅設計的同質化問題
如今人們把居住的場所謂之“住宅”,但其實它還有一個逐漸被忘卻的名字——民居。民居作為居民居住之地中一個最為基本的場所,以及其擴展出的周邊環境,它是一種基本而常見的建筑類型。而人們潛意識中似乎只將“民居”這兩個字作為一種擁有傳統意識的空間場所,一個并不屬于當下現代社會的名詞。事實上,住宅不應該是一個居住的工具、居住的空間,而應該是一個承載文化、藝術和人類情感的地方,也更應該是一個深刻展示出人文哲學主義和營造技術的場所。民居一詞,也因為其自帶厚重的人文主義情懷,更加超越了住宅的功能屬性。那么,為何如今的社會下人們潛移默化中將“住宅”與“居民”這兩個近義詞相離,甚至成為了一個大眾化的普遍認知?
各大城市的住宅建筑在過去的十數年中從無到有如雨后春筍般噴涌而出,發展極為迅猛,但如此快速發展的背后則是一條成體系的“標準化”住宅設計的誕生與加劇。一方面來說,標準化設計的確促進了我國城市化與住宅市場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來說,經由資本運作下的產業發展與過度的市場營銷以及全球化的浪潮,這種在設計行業中四處充斥的標準化逐漸偏離本質,即使是經過了數個不同步驟的“深”加工,但其本質上還是一個披著不同風格外皮、缺乏自主性、風格性、獨立性,一個沒有生命的住宅之地,在不同城市不斷蔓延,成為了城市肌理的撕裂者和破壞者。這種住宅設計的同質化,實則是文化內涵、地域特征與技術能力的缺失,也就造成了“千城一面”現象的產生,一座城市因此缺失了它的靈魂所在。
2、創新視角下的住宅設計理念
2.1住宅設計師的思路拓展
如何在當前同質化的困局中探求解決之道,首當其沖的便是“人”。即對于一位行業從業者來說,建筑設計師需要跳出已有的設計思維定式,打破同質化的設計模板所帶來的桎梏,回歸于住宅設計的基本思路并以此為伊始進行拓展與創新。可以從城市的文化、居民的期望、功能的擴展、理念的發展等不同角度進行創新性的研究。同時,設計師的思路也須得到發展,不能僅憑借經驗主義,須強化自身的創新意識,重視住宅的功能性、結構性以及購房者使用需求的創新,設計前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學習探索。對建筑戶型的環境、采光、舒適度、噪聲、溫濕度等內容進行分析,提升人體工學的居住合理性,以滿足建筑設計的創新發展[1]。
2.2文化賦能住宅設計創新
自1978年我國商品化住宅萌芽的出現,發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通過這數十年的努力處理城市人口人均住宅源不足的情況,時至今日得到基本解決。在全球浪潮不斷加劇的當下,標準化住宅的剛性需求時代已經結束,鑒于市場的改善或人們對生活和居住的實際需求,越來越有必要將當地文化回歸到城市住宅當中。設計住宅,更應該說是設計民居,每一處城市、鄉村、地區的民居都因為與眾不同的文化而擁有著其獨特的地域性。顯而易見,當代民居的設計方案中,當地文化是絕對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探索出屬于當地民居獨有的文化符號,以及當地文化背后所孕育而出的建筑形式,再將其賦予至當地的民居設計當中。
研究住宅的地方文化特征,包括地理、文化、行政和交通,探索歷史和地方文化的獨特建筑風格和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通過使用這種創新設計理念,即“文化賦能”為住宅配備地方人文情懷,使住宅項目與地方文化相互交織、融合,最終成為城市文化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2.3技術賦能突破住宅建設之困
在二十一世建筑設計行業迅猛發展的今天,結合了國家大力推廣的房住不炒主旋律以及綠色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以此達到推動我國新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便是在設計中使用“技術賦能”的手段進行設計創新,以此來提升房屋的設計、功能、耐久、環保、質量等水平,打造出適合居民長久居住的良好房屋品質,才能促進、滿足當下居民們日益發展與改變的最新需求,并且保障人民能夠長居久安的生活保障。
但無論如何,在當下住宅設計的技術層面上來說,仍有兩大難關擺在設計師的面前亟需攻克:第一,新型住宅的生命周期得到延長,現有的傳統建造手段能否得到及時的革新進步與其相匹配;第二,在如今互聯網高速日新月異的發展下,現有的住宅建筑空間的非適宜性很難在隱私保護性上得到充分的保障與滿足。這就是為什么說積極創新營造技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手段,因為只有不斷提升住宅的建造技術,才能與時俱進,在滿足人民住房需求的前提下,更好地建造出質量過硬的住宅,也就能更快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更新和迭代。
在現有的住宅建造模式下,住宅建設完畢后,它的使用空間形式基本上被永久固化,難以為滿足將來居民的需求進行二次改造,這樣就使得當下的住宅只能滿足短期內的居住需求,無法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靈活變動。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同部分頭部房企與日本日中建筑住宅產業協議會合作與2012年和2015年,先后分兩批啟動了我們中國人民百年住宅示范工程項目的建設,中國傳統建筑經濟科技公司集團率先進行了分析相關數據技術應用系統的研發和設計,推動我國住宅設計的技術發展創新。時至今日,這些研發和設計工作已在全國近100個新住宅項目中得到應用和推廣。
這些新研發的技術是以打造“健康百年”為目標的核心支撐體系,即打造出一座有百年壽命的住宅,這些百年宅通過技術賦能的手段在多方面進行了提升,如在設計方面,住宅的功能較之以往更加靈活多變;房屋內原本相依的排水同層承重結構框架體系的設備和管道被技術分離,從而達到延長結構的使用年限;更加環保健康的綠色建筑材料被大量使用;更新了房屋內置部件的裝配策略;房屋隔震技術與生命周期得到定期維護等。
又如在住宅的建造方面,為了達到延長住宅的使用年限這一目的,項目通過強調了住宅房屋的整體化與精細化相結合的融合策略,給將來居民對于變化居住空間的需求得到滿足;采用同層不落板排水措施,提高廚衛空間靈活適應性[2];通過對于房屋整體結構的重新分析與規劃,在最大程度上將房屋內部空間擴展,其功能也可以更為靈活地伴隨居民在未來的需求而變化;在為了達到將住宅主體結構的耐久得到大幅提升這一方面上,有的項目也通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與使用量的標準,或是增加其內部的鋼筋保護層的厚度等一些措施,從而使得住宅的整體使用壽命達到了百年之久。這些新型住宅營造技術的誕生可有效地提升住宅健康評價指數,通過“技術賦能”為住宅設計破局,促使建造出能夠解決當下人們迫切居住需求的百年住宅。
3、固始瓏翠園的概況
固始瓏翠園位于信陽市固始縣成功大道東段,東臨大史河,西側緊鄰根親公園,自然環境和景觀條件較好。本項目基于用地特定的區位和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以規劃案中的現代化、園林化,締造出一個充溢著時代感、富有高品質的住宅空間,同時也以打造出一個不同質化的新型現代居民住宅為理念,將固始瓏翠園的內部建筑與外部景觀進行有機融合,模糊兩者邊界的概念,通過合理的規劃調控本項目中建筑的布局,力求打造出一個集文化、技術為一體,能夠有效體現出新型住宅建筑的民居。
3.1項目定位
固始瓏翠園,瓏字取“巧樓玲瓏,聚五行”,翠字取“綠色,借指滿園綠意。”,園字取“供人生活、休憩之所”。意寓為更是望為攏萃之地,茂盛生長,人杰匯聚,達到一種恬淡、寧靜的生活文化和與草木山川共處的至美境界。不止養身也要養心、養性的共通精神。固始瓏翠園項目自始至終以“文化賦能”與“技術賦能”為設計原則,力求打造出一座可追求一生的“百年宅”。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且建設符合當地獨特的民居,本項目遵循從環境與城區空間的整體性出發,統籌布局用地、道路、綠地以及公共服務設施等空間,兼顧城市空間形態的需求,塑造富于特色的城市社區。
3.2文化賦能
固始瓏翠園于根親園畔,依托山地獨特環境,在親近自然的語境下寄托了對詩意棲居的向往。人們對于住宅質量以及居住品質和更多靈活要求的不斷提高,但這份詩意,應該是持久而雋永的,并伴隨歲月變遷沉淀出獨有的韻味。因此,設計唯有在場所本身的文化特性引導下做出適應性的回應,才能將契合此時此地的生活方式融入空間,在綠水青山之旁構筑出鐘愛一生的怡然家園。
固始之地位于信陽,如同信陽之于河南。由于地緣原因,與其他區域文化交流較多,自身文化較為獨特鮮明,與當地所處河南中原地區文化略顯不同,乃為文化交融,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如自古以來便植根于血脈中的根親文化、擁有眾多省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俗文化、地處淮河地區的淮河文化、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紅色文化、被譽為“固始文風甲中州”的書法文化、包羅萬象的移民文化、豐富獨特且山清水秀的“茶、竹、禪”生態文化、地勢走向高低起伏的地理文化等等。這些獨屬于固始之地的文化內涵成為了數千年一脈相承的歷史積累與沉淀,無論是對于當地居民的內心影響還是城市現象都是屬于牢不可分的緊密部分。
因此,如何通過對固始地區使用文化賦能的手段并應用于本項目的規劃設計中,最為重要。
經過深思熟慮,本項目從多方面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如打破固化思維,避開了同類項目在設計時對于中軸對稱的大廣場、核心地區放置大景觀等同質化設計,而是巧妙地將固始縣當地特色的地域融入建筑設計當中,模糊建筑與綠化的界限將其化整為零,并通過對于建筑朝向、人形流線、景觀布置、組團劃分等規劃上的改變,從而巧妙地表達出固始包羅萬象的移民文化。
又如基于固始最為特色的根親文化,本項目以此為靈感將其切入設計當中,通過實地探訪固始縣當地居民的家庭生活方式并對此進行探究與分析,得出固始最為看重孝道與家庭團圓的結論,因此對于住宅內部空間上則是通過打造出大范圍的陽臺、客廳戶型,滿足了固始居民于團圓節日期間的家庭親族活動的需要。
文化賦能不應該僅限于歷史傳統文化,也應包含當地生態文化等地域文化中,在景觀設計中,本項目考慮到了當地獨特的生態文化與地理條件等因素,因此因地制宜,采取了固始當地本土自有植物融合于景觀中,并加以利用固始高低起伏的地勢來打造出此起彼伏、多層次融合、綠色植物以群落展現的特色景觀,結合瓏翠園的建筑風貌,組合出形態、質感巧妙融合的四季觀景效果。
3.3技術賦能
為了將固始瓏翠園打造成一個可長久居住的“百年宅”,本項目通過技術賦能的手段并從“反固化”的思維方式出發,從定制的角度,解剖項目特性。“用變化應對變化”作為主要的設計策略,根據朝向、道路、高差、景觀等,變化相應的建筑及戶型在設計上要做出反應;同時為了使固始瓏翠園在未來也適用于更多的居民需求,在具體的設計手法上采用各個部分歸為一體的整體化設計手段,即極致化、整體化、精細化、豎直化、縱向化,五化合一,打造一生住宅。
為了進行極致化設計,本項目將外部資源最大化利用,內部資源最大化挖掘。將外部的根親公園與大史河景觀納入本項目的規劃體系之中;把建筑的內部庭院景觀和周邊水系景觀納入建筑體系。
本項目的整體化設計則是以規劃、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為主旨,根據周邊資源布局整體規劃,根據景觀條件設計室內布局,使得三者同步,從而結合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的多層次分解,墅化產品,將住宅價值最大化。
在瓏翠園的精細化設計方面,通過對建筑、結構、設備三位一體的設計方式,解放內部空間,功能自由變化,以一生之宅為目標,可適應不同家庭結構的變化。利用了在同一平面內不落板排水措施,達到了提高廚衛場所的靈活多變性。通過住宅內部的結構優化,最大程度上緩和了室內裝修的固化限制,為居民未來簽訂,自由改變了整個生命周期的功能。延長學生主體進行結構耐久年限,項目管理建設中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我國混凝土工作強度等級至C40,水泥用量不少于320Kg/m,將鋼筋保護層厚度可以增加40%(不同構件分別達到增加6-15mm)等措施,將主體經濟結構壽命延長至100年,從而達到以一房一院為目標、以一梯一戶為標準,一室一廳為基礎,更好地適應多代更迭,服務兩口之家到未來的多代同堂的目的。
除了上面三化之外,本項目還融入了加上豎直化與縱向化相結合的設計,達到拒絕固化的目的,并最大可能挖掘內部價值,將洋房別墅化。而頂層、露臺與閣樓在設計上同樣也是深度結合,力求創造出不同的生活體驗。
固始瓏翠園在建筑表現方面也做出了創新性的突破設計,整體建筑以簡潔大方的中式新古典風格為主,立面靈活劃分,以高明度、中飽和度的色調作為主色調,形成協調統一的城市色彩;以具有中原地域文化情調的低明度、中飽和度的較為明快的輔助色調作為點綴和襯托,以豐富城市色彩。沿街的建筑群形成了生動多樣的天際線和和諧豐富的街道立面。形成了完整的街道景觀。高層建筑屋頂與建筑的整體設計和城市空間環境相協調,彰顯城市形象。
結語:
總之,城市住宅建筑的設計可以體現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城市住宅建筑設計中須體現建筑本身功能與文化、技術的完美結合,既能使城市住宅建筑發揮出耐用、實用的功能[3],又能盡可能地將住宅創造出一個滿足新時代人們居住需求的居住空間。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在住宅建筑設計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并不斷進行改進與創新,從“千城一面”的同質化設計中破局,為人們創造出更好的住宅條件與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馬杰文.創新視域下的住宅建筑戶型設計探析[J].科技與創新,2021(18):137-138+141.
[2]劉知己.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技術與文化賦能高品質住宅建設[N].中國建設報,2021-01-13(007).
[3]李榮.淺談城市住宅建筑設計的現存問題與改進創新[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21(05):68-69.
作者簡介:
劉知己(1974-),男,漢族,河南省信陽市,工程師,合城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濟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