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琳,唐 玲,李蘇茜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骨關節炎屬中醫“痹證”、“骨痹”等范疇,骨痹根源在骨,是以肢體關節沉重、疼痛、嚴重者可致關節畸形、破壞及骨質增生為主要病變的慢性關節病,多發于中老年人,臨床上多以關節腫痛、骨質增生及生活受限最為常見[1]。由于多見于負重關節,而膝關節作為人體最主要的負重關節,受累最為常見,稱為膝骨關節炎[2]。該病多由外邪侵擾,經脈氣血閉阻,筋骨關節失養所致[3]。由于目前對骨關節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闡明,并且沒有特效藥,治療多以緩解疼痛、改善病情、關節保護為主,但不能阻止進展,只是延緩[4-5]。本文觀察中藥蠟療技術在1例骨痹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68歲,主因“雙膝關節疼痛反復發作10余年,加重2周”入院。患者10余年前出現雙膝關節疼痛,診斷為“重度骨關節炎、滑膜炎”,此后雙膝關節腫痛間斷發作,均對癥治療后緩解,2周前雙膝關節疼痛加重,輕度腫脹,行走不利,為求進一步診治收治入院。患者口干口苦,心煩,入睡困難。
入院后完善患者體格檢查。患者神志清,發育正常,可以步行進入病房。入院時體溫為36.3℃,脈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40/80 mm Hg。查體合作,應答切題,伸舌居中,咽部未見充血、腫大,氣管居中。全身皮膚及淺表黏膜未見黃染及出血,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耳鼻未見明顯分泌物。眼球活動靈活,雙側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胸廓對稱,雙肺叩診音清,聽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雙足背動脈搏動正常。神經系統檢測: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脊柱四肢檢查:脊柱側彎,左手指間關節畸形;雙膝關節強直,屈曲不能,髕骨活動度消失,雙膝髕骨下及內側壓痛,輕度腫脹。舌苔脈象:舌淡暗,薄黃苔,右脈細弱,左脈弦細滑。
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和Barthel評分量表(BI)對患者進行評估。NRS疼痛評分標準: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為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為患者有較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本病例患者入院時NRS評分為7分,屬于重度疼痛。
根據患者身體評估及主訴,患者存在以下問題:病程長并且間斷發作,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護理診斷:①疼痛:與關節畸形有關;②睡眠型態紊亂:與關節疼痛有關;③軀體移動障礙:與疼痛不能移動有關;④焦慮:與知識缺乏有關。
2.3.1 中藥蠟療:中藥蠟療技術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中藥膏與醫用石蠟結合應用于患處,利用加熱溶解的蠟為導體的一種方法[6],達到活血化瘀、由表及里、溫經通絡、祛濕止痛作用的中醫特色護理療法。①中藥膏制作:雷公藤30 g、千年健30 g、威靈仙 30 g、制川烏 15 g、艾葉 30 g、紅花10 g、雞血藤30 g、麻黃10 g、伸筋草30 g磨成中藥粉,與溫水混合攪拌均勻成濕度合適的中藥膏備用。②蠟制作:先將醫用石蠟用蠟鍋融化成液態的蠟,蠟的溫度控制在45~50℃,取液態蠟300~350 mL灌入一次性使用的塑封袋中備用,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溫度為宜,治療之前測量好溫度[7]。③中藥蠟療:取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囑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膝蓋,取適量中藥膏覆蓋于患處關節,再取1片灌好的蠟覆于藥膏上,再用保鮮膜纏繞包裹約30 min,1次/d,14 d為1個療程。④注意事項:局部皮膚有創面或潰瘍者,存在紅斑、水泡、瘙癢癥狀,體質衰弱或高熱患者,以及存在急性化膿性炎癥、腫瘤、結核、腦動脈硬化、心腎功能衰竭、有出血傾向及出血性疾病、有溫熱感覺障礙患者和嬰幼兒童,應禁用蠟療技術。熱敷部位潮紅,溫熱感屬正常現象,治療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皮膚狀況,詢問患者患處感受。如有灼痛感或出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治療報告醫生給予對癥處理。不能用力擠壓,蠟療部位操作時間一般為約30 min。操作后告知患者注意飲溫熱水,臥床休息,防寒保暖,囑咐患者應循序漸進的關節鍛煉,提高關節靈活度[8]。
2.3.2 常規護理:在評估患者疾病和個體情況的基礎上,給予對癥護理干預措施。
2.3.3 生活護理:告知患者注意關節部位保暖措施,防風寒、防潮濕,出汗時切忌當風。日常活動中要注意保護關節,必要時佩戴護膝,避免出現關節扭挫、磕碰等意外損傷。改變體位時注意保護患肢,糾正不良姿勢和體位,避免久行、久立。
2.3.4 飲食護理:良好的飲食調控對促進疾病恢復具有積極意義[9]。根據辨證給予飲食干預:①肝腎虧虛證:宜食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食品,如黑豆、黑芝麻等;②寒濕痹阻證:宜食進溫經散寒、清熱利濕通絡的食品,如絲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須薏苡仁、韭菜、干姜等。禁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膩等食品,戒煙酒。
2.3.5 心理護理:本病病程長,病情反復,在加上疾病造成的行動不便,患者很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而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對疾病的恢復與轉歸具有重要意義[10]。護理人員要關心、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紹本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同時護理人員應加強巡視,及時評估患者心理-社會狀況,消除不良情緒。
2.3.6 功能鍛煉:“骨痹操”具有舒經活血、通絡止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對于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骨痹操鍛煉時應該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避免突然劇烈運動,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如果感覺疲乏無力或者其他不適,應立即停止鍛煉。溫補肝腎:梳百會-捏雙耳-按腎俞-搓丹田-揉三里[11];舒筋通絡:拍肩井-舒寬胸-理三焦-彈撥泉-調氣息。要求上述各節均做8組/次,1次/d,以身體可承受為度,無不適為宜。
2.3.7 效果評價: 干預后,患者BI評分升高,NRS評分,疼痛癥狀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受限明顯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見表1。

表1 患者NRS和BI評分變化
骨關節炎屬中醫“骨痹”范疇,是一種表現為慢性疼痛和活動障礙的慢性退行性疾病[12]。《中藏經》指出:“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于腎也……夫骨者,腎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腎水流行則髓滿而骨強,迨夫天葵方而凝澀,則腎脂不長。腎脂不長,則髓涸而氣不行,骨乃痹,而癥內含”[13]。骨痹特點是肝腎虧損、正氣不足、氣血兩虛、淤血滯留[14]。如果長時間的正氣不足、對人體的津液輸布有很大的影響,久而久之濁氣就會增多,最后導致痹阻經絡,使關節越來越腫脹疼痛。
中藥蠟療護理技術是集藥物吸收、溫熱療法、穴位刺激融合為一體的方法,其不良反應輕微,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5]。臨床研究[16]表明蠟療治療痹癥類疾病療效確切。中藥蠟療組方中,雷公藤可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紅花活血行氣,祛瘀止痛;制川烏祛風散寒,溫經止痛。通過蠟的溫熱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促進藥效。本例患者經中藥蠟療技術干預后,疼痛癥狀明顯減輕,關節活動受限明顯減輕,生活質量得到提高。提示中藥蠟療技術可以促進骨痹患者關節周圍血液循環,推動氣血運行,緩解關節僵硬,提高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藥蠟療技術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皮膚狀況,積極預防不良反應,同時配合飲食護理、心理護理、功能鍛煉等,積極改善預后和患者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