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翠,鄭睿文,周 慧,趙 錦,唐 玲,陳 宏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同時人們所承受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失眠癥、抑郁癥、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失眠是最常見的一種睡眠障礙性疾病,是指在長期高頻率的情況下表現為入睡或睡眠維持方面困難,引起對睡眠的滿意度不足,同時導致失眠者其他重要功能及生活、學業、工作等各方面失衡的睡眠障礙性疾病[1]。失眠歸屬中醫“不寐”范疇[2],中醫學認為失眠不僅和心神有關,還和患者日常生活和情志相關。失眠可以被描述為一個癥狀,也可以是一種疾病,可以不伴隨或伴隨其他的睡眠問題、身體或精神問題存在而存在[3]。常規護理注重用藥指導和飲食管理,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但效果有限,缺乏針對性[4]。目前西醫上治療失眠的主要方法為服用改善失眠的輔助性藥物,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可能會產生藥物依賴性甚至威脅生命。為了尋求更加安全的治療方案和護理方法,科室嘗試運用中醫特色技術穴位按摩聯合隔姜灸干預失眠,現將干預效果和相關護理經驗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29歲,因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等原因,引起胃中不適,飲食減少;近日因操勞過度引起失眠。于2021年8月10日經門診收入外二乳腺科,患者步行入院。主訴:左胸疼痛持續約1周,原有失眠癥狀,現因疼痛引發睡眠困難加重,多夢,心煩急躁,頭暈,口感,胃中不適。中醫四診:①望診:面色如常、體型偏瘦,舌淡或有齒印,苔薄白;②聞診:語音清楚、呼吸自如、無咳嗽咳痰;③問診:夜不能寐,小便調,大便1~2天1次;④切診:脈象沉、弱,尺脈無力。中醫診斷:失眠(心腎陰虛),西醫診斷:神經官能癥。
開展心理-生理-社會評估:①患者主訴睡眠紊亂,心理壓力大,且每周發生頻率≥4次,持續時間>2個月;②患者主訴夜間入睡難度大;③患者主訴睡眠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④患者主訴由于晚上睡眠質量差,白天精力不足,影響工作與同事之間的交往。患者失眠程度評估見表1。

表1 患者失眠程度評估量表
2.2.1 中醫特色護理:在完善護理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實施中醫特色護理技術穴位按摩聯合隔姜灸進行干預。①穴位按摩:囑患者取常規仰臥位,由護士用食指、中指指腹按照醫囑在百會穴、涌泉穴上進行適度輕柔的點、按、揉的按摩,力度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熱為宜,根據患者不同年齡、性別、用力習慣等掌握施壓的程度,避免受壓過重或過輕。過輕達不到治療效果,過重可能引起患者痛苦或損傷[5]。②隔姜灸:穴位按摩實施后,在酸脹麻處(穴位點)用鮮姜泥按壓搓揉,使局部發燙并皮膚變紅[6]。之后點燃艾條,采用溫和灸法,引發透熱、擴散熱源,先對百會穴進行艾灸15 min,然后再對涌泉穴行艾灸15 min,2次/d,持續10天為1個療程,共計治療2個療程。注意事項:操作前囑患者排空二便,操作過程中囑患者放松,保持仰臥位不要亂動,以免燙傷,操作后,注意施灸部位的保暖。
2.2.2 常規護理:①飲食護理:因患者體型偏瘦,應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可結合中醫證候的特性及個人的身體狀況制定個體化食療表,指導患者進食健脾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南瓜、瘦豬肉、山藥等;囑患者按時吃飯,勿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在睡前避免喝濃茶、咖啡、酒之類的飲料。②情志護理:情志失常是失眠較為常見的病因之一。應重視對患者的情志護理,在日常護理操作過程中,與患者多溝通交流,及時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鼓勵患者多與家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做一些自己喜歡感興趣的事情,如聽一些較為舒緩的歌,看書、畫畫等,這樣可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有利于失眠癥狀的改善。③環境護理:保持病室內環境清潔干凈,室內溫濕度適宜,在護理期間保證患者正常的作息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吃飯、休息、睡覺。吃完晚飯后可適當運動,避免積食影響睡眠,在夜間失眠時,可聽舒緩類的歌曲促進睡眠。④健康宣教:為患者普及講解失眠相關方面的知識,對其有疑惑的地方進行耐心講解,為患者樹立信心,從而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保證其治療依從性。
2021年8月10日入院時,患者體型偏瘦,入睡困難,夜間醒后難以入睡。2021年8月15日,患者食欲好轉,入睡困難,易醒。2021年8月22日,患者主訴睡眠好轉,夜間醒后間隔一段時間可再次入睡。2021年8月27日,患者主訴入睡后,夜間間斷醒1~2次。2021年8月31日出院:患者夜寐安寧,夜間可安穩入睡。通過以上2個療程的干預后,患者失眠癥狀明顯緩解,夜間可連續安穩入睡,患者住院3周,出院時指導患者正常作息,保持心情舒暢,1周后回訪訴未再出現失眠癥狀。
中醫學認為失眠的病機主要包括陽不入陰和陰不涵陽兩個方面,所以治療失眠當以調整陰陽為首。穴位是內臟病理、生理和機能變化在體表上相應的感應點,也是診療疾病的反應點和刺激點,穴位按摩則可以起到開穴,促進疾病恢復的作用;艾灸療法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成分,是以灸火的熱力,給穴位加以溫熱性刺激,達到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7],其還具有改善失眠、調節機體代謝,增強免疫,調節情志的作用。相對于西醫治療的口服藥物而言,艾灸治療可以有效避免各類藥物不良反應,且長時間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效果更為明顯。范郁山等[8]運用溫針艾灸法治療失眠癥,治療組取百會、內關(雙)、三陰交(雙),足三里(雙)、得氣后加用溫針灸器施治;徐海燕等[9]采用關元、涌泉、心俞、大椎熱敏灸;袁廣宇[10]采用艾灸百會和涌泉穴。針對本例患者,選取百會穴及涌泉穴進行艾灸治療。百會穴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會穴,具有安神健腦、調和諸經的功效;涌泉穴則是腎經井穴,能夠滋陰潛陽、交通心腎的功效[11-12]。
通過應用穴位按摩聯合隔姜灸的中醫特色護理技術,本例患者的失眠癥狀得到了改善,提示中醫特色護理技術干預失眠操作具有療效好、顯效快、操作簡單的優勢。本次研究為案例報道,且干預時間相對較短,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隨訪研究,以進一步驗證此方法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