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琴,季彩芳,唐曉芳
(江蘇省蘇州市廣濟醫院精神科,江蘇 蘇州,215137)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伴隨而來的是老年失智癥患者人數的不斷攀升[1]。失智癥是危及老年人健康的一種常見病[2],早期起病隱匿,往往不易察覺,呈慢性和進行性的特征[3],隨著患者年齡的不斷增長和病程的進展,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軀體組織器官功能逐漸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時絕大多住院的失智癥患者往往伴有多種軀體疾病及精神癥狀,癡呆伴發精神行為障礙(BPSD)的出現[4],加上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影響,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極大地難度和挑戰。為了滿足失智癥患者診療護理的需求,醫院特開設失智癥病房,專門診治失智癥患者,對失智癥患者進行統一規范管理。本文旨在了解護士對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失智癥護理人才的培養提供依據和建議。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法,對2020年11月在職注冊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①獲知情同意、自愿參加調查的護士;②精神科工作時間≥6個月。排除標準:①病假不在崗的護士。②嚴重軀體疾病不能勝任臨床護理工作的護士。
1.2.1 調查工具: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4名具有豐富護理臨床經驗,且護理過失智癥患者的護理專家討論確定問卷內容。此問卷主要包括三個部分:①個人的基本情況:年齡、性別、學歷、工作年限、職稱、能級。②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認知:從事失智癥護理/老年科護理工作經歷、失智癥相關知識培訓經歷、對失智癥病區工作的了解程度、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興趣情況、對失智癥病房的工作壓力感知、加入失智癥護理團隊的意愿、不愿意加入失智癥護理團隊的原因(多選)、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建議。
1.2.2 調查過程:專門成立問卷調查小組,設組長1名,組員9人,均為主管護師以上職稱。組長對組員進行問卷調查的相關培訓,以達到同質化的要求。當面發放問卷,當面回收。全院符合調查要求的護士有292人,自愿參與問卷調查者為267人(占91.44%),267份問卷均有效填寫。
將收集的數據錄入Excel,再導入SPSS 22.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及Logistic回歸分析,了解精神科護士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意愿,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共回收267分有效問卷。267例護理人員中男37例,女230例;年齡:20~30歲165例,31~40歲70例,41~50歲28例,>50歲4例;學歷:中專8例,大專71例,本科186例,碩士及以上2例;工作年限0.5~5年29例,6~10年77例,11~15年50例,16~20年33例,21~30年56例,31~35年22例;職稱:護士54例,護師118例,主管護師88例,副主任護師及以上7例;能級:N0級12例,N1級100例,N2級94例,N3級60例,N4級1例。
護理人員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認知情況見表1。

表1 護理人員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認知(n=267)
護理人員不愿意加入失智癥護理團隊的原因分析見表2。

表2 護理人員不愿意加入失智癥護理團隊的原因(n=220)
將護理人員工作意愿(不愿意=0,愿意=1)設為因變量,以護理人員基本情況及對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認知為自變量,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3。采用基于最大擬然估計的逐漸向前回歸法,將上述自變量引入,護理人員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意愿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意愿模型的Hosmer-Leme-show測試為1.000,大于0.05,說明再可接受的水平上模型擬合了數據。納入模型的變量系數及OR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5 護理人員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意愿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267名精神科護士中,只有17.60%(47/267)的護士愿意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這對于失智癥護理人才的儲備是遠遠不夠的。精神科護士對不愿意從事失智癥護理的態度不容樂觀,很多人認為從事老年護理工作是低技能的服務性工作[5]。從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護理人員中,接受過失智癥相關知識的培訓護士比例很低,只有26.22%(70/267)。可見在對護理人員關于失智癥護理相關知識和照護技能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因此要加大力度對護士進行失智癥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通過開展培訓,對失智癥知識水平、疾病態度都有一定幫助[6],同時也提醒管理者要以政策為引領,引導護理人員參加多種形式失智癥診療、護理相關的培訓。調查顯示,只有28.46%(76/267)的護理人員曾在失智癥病房或老年病房工作過,有44.94%(120/267)的護理人員對失智癥護理工作不了解。因此要有計劃安排護士到失智癥病房輪轉工作,讓護士在護理失智癥患者工作實踐中了解失智癥護理工作,提升護理職業的吸引力[7],爭取更多的護士愿意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
從護士對失智癥護理工作意愿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來看,精神科護士對失智癥護理的感興趣情況驅使護士愿意加入失智癥護理團隊。興趣決定個人態度,對學習和工作起推動作用,有了興趣的驅使,可使護士增強主觀能動性,增強解決遇到困難的意志和能力[8]。對那些對失智癥護理工作感興趣的護士,要加大力度正確引導,摒棄“急功近利”思想,結合護士自身的情況和能力,合理安排護士參與失智癥護理工作,注意護士的留職意愿[9],讓失智癥患者正真獲得優質的照護和康復訓練,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從護士不愿意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原因來看,有70.91%(156/267)的護士認為自身業務水平不夠,不能有效應對老年人溝通困難[10]、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護理風險大的失智癥患者,因此要加強護士業務知識培訓,特別是軀體疾病相關知識的培訓。作為精神科護士著重于精神科疾病癥狀的觀察和護理,對老年人軀體疾病的觀察和護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相對薄弱,特別需要培訓應對老年人急危重癥處理及護理風險識別與防范措施,增強護士在失智癥病房的臨床工作能力,增強職業自信,提高照顧者的心理彈性,減輕其照護負擔[11]。同時要把與失智癥患者的溝通技巧融入到護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作為護理管理者,要從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關心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的護士,提高護士長共情能力[12],平時對護士多支持、多鼓勵和多幫助,充分發揮護理團隊合作精神,讓護士認識到團隊工作的重要性,教會他們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正確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壓力,護理管理者要爭取提高失智癥護理人員的福利待遇[13],從護理政策和工作環境層面改善護理人員的滿意度[14],吸引護士從事失智癥護理工作,提供照護失智癥患者的護士分享工作心得和體會的機會[15],讓護士感受付出與收獲的平衡感。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