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遠華,郭 敬,王 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100053)
隨著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人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中醫護理以其簡、便、效、廉的優勢,在疾病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等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大力開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為推動護理學科及中醫護理的發展,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于2018年4月成立了中醫適宜技術門診,運行3年以來,以整體觀和辨證施護為原則,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中醫護理服務,并在實踐中探索制定出一套護理服務體系。本研究主要就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理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進行初步的小結,期望可以為全國中醫護理門診的發展提供借鑒,促進中醫護理服務質量的提高。
人員組成:組長由分管院長擔任,副組長由護理部主任、醫務處處長、門診辦公室主任擔任,組員由護理部副主任、人事處處長及相關職能科室人員組成。職責:負責對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建設工作進行指導及監督。
人員組成:組長由護理部主任擔任,組員由護理部副主任及多名護士長組成。職責:確定具體工作內容。
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是單獨設置的護理單元,為分管院長-護理部-護士長三級管理,采用獨立核算的績效方式[2]。
2.2.1 診室硬件設施設備配置: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設置于門診部,劃分為預檢分診區、診療區、治療區等功能區域;預檢分診區配備候診椅、自助收費機、中醫健康宣教手冊等;診療區配備電腦、打印機、特定電磁治療儀、電針等;治療區配置治療床、治療車、中醫護理操作器具(如溫灸器、艾灸煙霧凈化器、火罐、刮痧板等)等。
2.2.2 診室的環境建設: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充分體現中醫特色,讓就診患者從“五感”上體會中醫文化。從視覺上,在等待區及治療室內,張貼有中醫韻味的中醫護理技術圖片,展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粘貼人體十二經脈圖譜及重點穴位取穴方法、作用;從味覺上,按照不同節氣,護士為就診患者提供免費中藥茶飲;從嗅覺上,整個門診彌漫著中藥茶及艾灸香氣;從聽覺上,定時播放健身氣功八段錦的音樂;從觸覺上,患者可以直接體會中醫技術帶來的舒適體驗,如艾灸的溫熱滲透感、按壓穴位的酸脹感。“五感”環境建設讓患者從視、味、嗅、聽、觸,多維度體驗和認識中醫,營造了中醫藥氛圍。
2.3.1 人員確定:由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士長,負責管理工作。由護理部及護理質量委員會制定考核標準,從全院臨床科室選拔出符合要求的護士,共遴選出12名護士,組成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的后備人才庫,分成6組,每組2人,輪流在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工作;根據就診患者療效評價及滿意度調查,優中選優,挑選2名護士作為固定科室人員,其余8人作為備選人員。隨著工作量的增加,現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理人員已增至5名,年齡34~45歲,工作年限11~17年,職稱均為主管護師;由于就診患者多為肌肉骨骼疼痛,故配置1名骨科專科護士,2名刮痧治療師。
2.3.2 人員管理: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士的資質要求:護師及以上職稱,臨床科室工作10年及以上;有較好的辨證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中醫護理實踐水平;通過院內中醫基礎知識、中醫護理技術培訓及考核;具有刮痧治療師等相關中醫技術培訓證書者優先。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由護士長負責門診科研、質量控制、管理等工作。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士的工作職責:負責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日常工作;負責預檢分診、建立檔案;提供癥狀評估、中醫技術、健康宣教等服務;保證患者就診安全,保護隱私。
2.4.1 建立中醫健康管理檔案:通過中醫望、聞、問、切,收集和記錄病因、病變、病情、療效等相關資料。
2.4.2 中醫適宜技術:開診初期,開展耳穴貼壓、拔罐、刮痧、艾灸、雷火灸、穴位貼敷、中藥塌漬,共7項中醫操作項目。隨著合作科室及疾病種類的增多,中醫操作項目種類增至13項,擴展項目:藥罐、經穴推拿、皮內針、耳尖放血、平衡火罐、中藥熏蒸。
2.4.3 健康宣教:利用中、西醫護理知識,根據患者情況,開展飲食、運動、康復、生活起居、情志護理等健康指導。
2.5.1 制度建設:制定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工作制度、護理規范、工作流程、操作流程、人員培訓及考核方法。
2.5.2 質量監控內容及考核方法: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的就診資料須規范、完整、并妥善保存。護理質量委員會每月不定期檢查,檢查內容為:就診信息錄入規范、感控、護理技術操作規范、護理不良事件上報及改進措施,記錄和研討存在的問題及隱患,提出整改措施,保證護理質量安全。護理部每月對中醫適宜技術門診進行評價及考核,評價指標包含:實施中醫適宜技術項目、例次、療效及患者滿意度等。
2.5.3 安全管理:中醫適宜技術門診需妥善保管患者就診資料,還應備有跌倒、燙傷、突發病情變化等應急處理流程,確保患者安全。
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成立初期未設置出診醫生,且門診護士無處方權[3-6],依靠全院出診醫生開具治療處方,存在患者來源不穩定、業務量不穩定的局面,不利于專科的發展。經過與醫院溝通協作,從整體構架上,梳理就診流程,調研門診患者需求,重新搭建人員組成,設立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出診醫生,經醫務處統一招募、篩選并協調安排出診時間,出診醫師由疼痛科副主任醫師擔任。在醫院鼓勵非藥物外治療法的大環境下,通過醫院微信公眾號的宣傳及護理療效的體現,合作科室由疼痛科擴展到骨科、國際醫療、干保科、婦科、針灸科、預防保健科等,出診醫生由1名增至7名,其中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1名。
3.1.1 院內護士培養:醫院整體護士中醫辨證能力及中醫技術能力提升。中醫適宜技術門診以護士為主體,鍛煉了門診護士運用中醫理論知識能力、中醫護理技術操作能力,以及面對突發情況的分析能力、決策能力、反思能力和溝通能力。護理部定期選派其他臨床科室護士到中醫適宜技術門診進行中醫護理技術情境實踐能力培訓,提升了中醫護理技術臨床療效,促進了全院護理人員提升專業能力[7]。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擴展了護理服務范圍,增強了護理人員工作積極性及職業自豪感。
3.1.2 院外護士培養: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服務自開展以來,已接收多名外省護士進修學習,負責醫院護理實習生、全國中醫護理骨干人才項目、中醫護理治療專科護士帶教工作。
自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建立至2021年9月,共護理患者近11萬例次,日均約210例次。進行耳穴貼壓2 545例次,刮痧9 088例次,拔罐12 820例次,灸法31 110例次,中藥塌漬41 568例次。就診患者以肩頸、腰背疼痛、脾胃不適、便秘、失眠、頭暈頭痛、月經不調、調整偏頗體質為主。
患者在住院期間接受的中醫技術操作,出院后可在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繼續接受治療。中醫適宜技術門診不僅僅提供適宜的中醫護理技術,還通過中醫辨證給予中醫膳食、康復鍛煉、情志調適等中醫健康宣教,讓患者得到切實可行的護理指導,滿足諸多患者的延續性護理需求[8]。因此,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為出院患者的延續護理提供了可能。自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建立至2021年9月,已為近1 000名患者提供了出院后的中醫技術延續護理。
參照文獻[9]設計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對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士服務水平進行評價,采用Likert5級評分,評分越高,患者體驗和評價越好。利用便利抽樣法對2020年6月—12月就診的386例中醫護理門診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386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57份,回收率為92.49%。從操作體驗、治療效果、溝通宣教3個維度,8個條目對中醫護理門診患者進行滿意度評價,3個維度得分均在4分以上,其中部位準確、技術熟練、癥狀改善3個條目評分均在4.8分以上,見表1,說明患者對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的總體服務水平認可度較高,其中對中醫護理技術操作水平及臨床療效認可度最高。

表1 患者滿意度調查(n=357)
隨著“綠色健康、養生保健”等觀念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選擇中醫方法。中醫適宜技術門診的設立,不僅為護理人員擴展了服務范圍,為護理人員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平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門診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讓門診患者得到專業護士給予的中醫技術及有關疾病的起居、飲食、鍛煉等日常保健知識,個體化中醫護理,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中發揮著獨特作用。
本院根據醫院工作特點,從管理模式、診室硬件設施設備配置及環境建設、護理人員配置、服務項目、質量監控、合作科室六個方面進行探索,建立了中醫適宜技術門診護理的服務體系,已獲得一定效果,培養了中醫護理人才,為門診患者提供所需中醫護理技術,滿足了出院患者對中醫護理技術延續護理的需求,提升了中醫適宜技術門診就診患者的滿意度。中醫適宜技術門診服務體系尚處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將來可進一步拓寬中醫護理門診服務對象范圍及服務項目種類,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特色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