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蕾,張麗君,唐 玲,陳 宏,鄂海燕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外二乳腺科,北京,100078)
帶狀皰疹是一種帶狀分布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1]。《外科大成》對此癥有“狀如蛇形”的描述,故在大多中醫文獻中以“蛇串瘡”命名。軀干四肢,頭面部皆可發病,臨床中多以纏腰而發,故民間又名“纏腰龍”[2]。該病發生多于先天稟賦不足,正氣虛弱,外感風濕熱邪,飲食不潔有關,臟腑功能失調是患病的主因,風、濕、熱、邪是主要的患病因素,久病耗傷陰血,病勢纏綿[3]。帶狀皰疹的發病原因復雜,臨床形態和部位又各有其特點,故帶狀皰疹的治療大多為對癥治療。中西醫治療對本病治療均有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頑固難治,反復發作,且易并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給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4]。無論哪種類型的帶狀皰疹,疼痛是導致患者最為痛苦的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疼痛劇烈導致患者交感神經應激性緊張,作息情緒失調,引起肝陽上亢或肝氣郁結。另一方面,皰疹加劇出現全身變態反應或繼發感染,加重病情[5]。科室采用西醫治療聯合刺絡拔罐療法治療帶狀皰疹臨床效果明顯,本文總結刺絡拔罐治療帶狀皰疹的診療思路和護理體會,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0月—2021年6月科室門診收治的60例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28~65歲,平均(44.26±11.81)歲;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1~64歲,平均(46.58±10.1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藥物治療。每次服用泛昔洛韋0.125,3次/d,服用7 d;每次服用甲古胺片0.5 mg,3次/d,服用30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刺絡拔罐療法,平均每7天實施1次,30 d為1個療程。
1.2.1 操作前護理:①保持治療室溫濕度適宜,溫度22~26℃。②向患者解釋操作目的,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評估患者病情、操作部位皮膚。③準備用物:治療盤、95%酒精、止血鉗、火罐、梅花針、火柴、彎盤、滅火罐、75%酒精棉球、外科手套。
1.2.2 操作中護理:選定治療部位后,戴外科手套,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先用梅花針、快速點刺皰疹處,以皮膚紅潤稍有滲血為好,然后將火罐迅速拔在刺血部位,火罐吸著后,留置時精心觀察出血多少決定拔罐的時間,一般每次留罐5~10 min。過程中詢問患者的感受,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皮膚變化,治療過程中患者如有不耐受或其他緊急狀況,應立即停止治療。
1.2.3 操作后護理:留罐結束后,起罐時應動作輕柔,以免加重患者的疼痛,同時注意避免罐內液體外溢造成傷口污染。起罐后患處皮膚以75%酒精棉簽擦拭消毒,外敷以無菌紗布,協助患者整理衣物,注意保暖。治療后囑患者留觀15 min,患者如有不適癥狀及時處理。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標準。①神經痛評價:痊愈;疼痛完全消失,在患處周圍均無異常感覺或放射痛;有效:疼痛顯著減輕,仍然有輕度疼痛,患處時而有癢、麻木等感覺;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甚至加重,痊愈和有效合并總有效。②皰疹療效評價:治愈:皮疹完全消失,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有效:皮疹消退程度>30%,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無效:皮疹消退程度<30%甚至惡化。合并為總有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0.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疼痛程度減輕狀況評價干預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0.00%(27/30),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n(%)]
根據皮疹改善狀況評價干預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率83.33%(25/30),高于對照組的70.00%(21/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疹情況對比[n(%)]
通過紅外熱成像系統采集、將人體各系統代謝的熱量通過計算機軟件轉化為色彩圖譜,通過色彩圖譜的對比將病灶部位的溫度及病變程度分析出來[6]。色彩分布主要分為白、紅、黃、綠、藍、紫、黑,溫度按此順序逐級遞減。圖1患者患處標注區域治療后皮疹范圍相較圖2顯縮小,患處皮膚溫度趨于正常,提示治療后患者右側腰部皮疹明顯消退。

圖1 治療前皮膚溫度色彩圖譜

圖2 治療后皮膚溫度色彩圖譜
對于帶狀皰疹患者,主要是針對皮疹與疼痛的診斷:一種表現為連片的簇集樣水皰,痛如火燒,性狀有干、濕不同,顏色有紅、黃之分,形如竄珠樣。顏色紅,云片狀,表面有風栗樣突起,膚熱發癢,為干性皰疹;對于此類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刺絡拔罐療法效果明顯,可以縮短皰疹的出疹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后遺神經痛的發生[7]。另外一種表現為顏色黃白,水皰大小不一,局部破潰滲出,疼痛較為劇烈,此為濕性皰疹;此類患者的治療則以減輕疼痛,抗病毒的常規藥物治療為主[8]。以此兩方面為基本的診斷要素,每一癥的表現不同,因人而異,在診療用藥與護理措施上也有所不同。同時,帶狀皰疹的臨床表現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的辨證基礎,以“清熱除濕”為基本法則,運用刺絡拔罐療法疏泄濕淤、疏散熱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帶狀皰疹患者的疼痛及皮疹情況均有改善,且觀察組的各項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刺絡拔罐能進一步提高帶狀皰疹患者的治愈效果。
護理診斷方面,結合“十問歌”,對于皰疹患者,食飲、情緒、睡眠、二便、女性月經是必須要問詢的重點,尤其是大便的性狀,干結或是粘膩,小便是否黃赤、灼熱,情緒狀況以及睡眠質量的好壞對于患者疼痛程度和皮疹都有一定的影響,以上諸多因素對于護理措施的應用都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9]。此外,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醫護人員還需對皰疹患者進行生活飲食的指導和相應的心理疏導,增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以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復。
隨著當前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現代護理模式由功能制護理轉化為整體護理,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中西醫結合的整體護理。結合臨床上的優勢病種及中醫特色技術來制定中西醫結護理常規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10]。刺絡拔罐療法對于帶狀皰疹的治療意義顯著,是以“治病求本、辨證論治”為基本法則,有效減輕后遺神經痛的發生風險,使患者長期收益。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