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王蓉,丁萬隆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Bge.為毛茛科金蓮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始載于《本草綱目拾遺》,富含黃酮類、有機酸類、生物堿類、香豆素類化學成分,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等藥理活性[1],對咽炎、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性中耳炎、急性結膜炎、急性骨膜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有較好臨床療效[2-3]。金蓮花片、金蓮花口服液、金蓮花膠囊、金蓮花顆粒和金蓮花潤喉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收錄[4]。目前,中藥材市場上銷售的金蓮花主要依賴人工栽培。河北省承德、張家口地區作為我國藥用金蓮花的主產區,集約化、大規模人工栽培為金蓮花病菌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導致以前零星發生的病害逐漸上升為主要病害,且為害逐年加重,對金蓮花種植業構成較大威脅。
筆者2018 年在河北省圍場縣調查發現,3 年生金蓮花植原體病的發生率達20%~30%[5],而白粉病發病率則高達60%,對金蓮花植株生長、種子及花的產量和品質均造成嚴重影響,但迄今未見有關金蓮花白粉病的病原菌記錄及研究報道。為此,本研究在基地調研基礎上,結合病害發生及為害特征、病菌顯微形態學觀察及核糖體脫氧核糖核酸(rDNA)-內轉錄間隔區(ITS)序列比對分析,開展了金蓮花白粉病的病原鑒定工作,為深入開展金蓮花白粉病菌的生物學研究及病害綜合防控提供參考。
3 年生金蓮花白粉病病株于2018 年8 月采自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金蓮花人工種植基地(E116°16′2.567″,N40°1′59.998″),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丁萬隆研究員鑒定為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Bge.。采集的金蓮花白粉病樣品帶回實驗室,用于后續開展金蓮花白粉病病原菌鑒定工作。
XSP-12CA 型生物顯微鏡(上海光學儀器廠);T100?型熱循環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儀(Bio-Rad 公司);DYY-6C 型電泳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
TaqDNA 聚合酶(日本TaKaRa 公司);真菌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美國Omega 公司);DNA 凝膠回收試劑盒(北京匯天東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取載玻片1張,中央加入無菌水1滴。小心取出金蓮花白粉病樣本,用無菌手術刀片從金蓮花莖稈或葉片上刮取少量白粉菌,放入無菌水中,輕輕蓋上蓋玻片,顯微鏡下觀察白粉菌閉囊殼、子囊、子囊孢子及附屬絲形態特征。
用無菌手術刀片從金蓮花白粉病株的莖稈、葉柄及葉片上小心刮取白粉菌0.1 g,轉入事先冷卻的1.5 mL 離心管中,液氮冷卻下充分研磨。白粉菌基因組DNA 用真菌基因組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具體提取步驟參照試劑盒說明。白粉菌rDNAITS 區段擴增引物ITS1/PM6 用于供試白粉菌基因組DNA 樣本擴增[6]。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及DNA 凝膠回收試劑盒純化后,交北京擎科新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相關序列在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網站經BlastN 程序與GenBank 已知白粉菌序列進行比對,MegaX 軟件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s,NJ)構建系統發育樹。
白粉病每年7 月中旬至9 月上旬在金蓮花產區流行,成株期金蓮花發病較重。病害發生初期,金蓮花莖稈、葉柄及葉片局部出現白色粉狀霉層,莖稈及葉片顏色無明顯變化(圖1);隨病情發展,被霉層覆蓋的部位開始出現黑褐色病斑,不規則形,并逐漸串聯成片(圖2);最終,霉層轉為淺褐色,上面密布白粉菌閉囊殼(圖3)。白粉病為害輕則造成金蓮花減產,嚴重者造成金蓮花早衰甚至死亡。

圖1 金蓮花莖稈上的菌絲層

圖2 金蓮花莖稈上的菌絲及閉囊殼

圖3 金蓮花葉片及植株基部為害狀
金蓮花白粉菌閉囊殼聚生,暗褐色,近球形,直徑為60~100 μm,壁細胞不規則多角形,有凸起;每個閉囊殼內僅有1個子囊,內含8個淺褐色、卵圓形的子囊孢子(圖4);附屬絲多根,著生于子囊果一側,菌絲狀,淺褐色,有隔膜,直徑為4~6 μm(圖5)。

圖4 金蓮花白粉菌閉囊殼

圖5 金蓮花白粉菌閉囊殼及附屬絲結構
經ITS 引物擴增,得到1 條長485 bp 條帶(GenBank登錄號:MT956681)。BLAST分析結果表明,金蓮花白粉菌ITS 擴增序列與叉絲單囊殼屬白粉菌Podosphaera fuliginea(MF543026、AB046986)的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別為98.88%、98.73%。與P.gunnerae(AB525924、AB525923)序列同源性也較高,分別為98.03%、97.77%。此外,與叉絲單囊殼屬P.fuliginea(MK779060、MT261949 等)、P.plantaginis(KY661120、KY661084、KY660808等)、P.xanthii(MN203658、MG647819等)、P.fusca(MT985559、AY739113、KJ438824等)、P.erigerontiscanadensis(KY661158、KY661089、KY661039 等)、P.macrospora(KY661098、KY661097、KY661099等)的同源性也超過96%。將上述同源菌株基于rDNA-ITS序列構建系統發育樹,供試金蓮花白粉菌與叉絲單囊殼白粉菌P.fuliginea聚為一支(圖6)。結合供試白粉菌閉囊殼、子囊等的顯微形態特征,將其鑒定為叉絲單囊殼P.fuliginea。

圖6 金蓮花白粉菌及其同源菌株基于rDNA-ITS序列構建的系統發育樹
白粉菌為植物專性寄生菌,屬子囊菌門(Ascomycota)白粉菌目(Erysiphales),新分類系統包括1 科15 屬650 余種[7]。白粉菌家族成員眾多,分類系統復雜,且在屬、種水平的分類上常有變化。白粉菌寄主范圍、專化性、閉囊殼內子囊及子囊孢子數目,特別是閉囊殼外附屬絲形態特征一直是白粉菌鑒定的重要依據[8-9]。隨著分子生物學及電鏡在系統進化研究中的應用,白粉菌屬級分類系統及進化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無性型形態特征逐漸成為白粉菌屬分類的重要依據,閉囊殼外附屬絲形態在白粉菌屬級分類中不再重要,但仍可作為種級分類的參考依據[10-11]。
真菌rDNA-ITS序列在真菌種內既有高度的保守性,又存在豐富的種屬間變異。根據該特性,上述序列不僅能用于真菌純培養的分子鑒定,還可用于病原真菌及環境真菌群體的動態監測[12-13]。利用專用引物擴增白粉菌基因組ITS 區段,結合核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同樣適用于白粉菌屬病原的分類鑒定研究[14-15]。
近年來,白粉病逐漸上升為金蓮花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導致罹患白粉病的金蓮花產量和品質明顯下降,對金蓮花種植業威脅較大。由叉絲單囊殼P.fuliginea引起的白粉病在新疆碎花婆婆納[16]、大波斯菊和黃瓜[17]、多肉長壽花[18]等植物上亦有報道。野生金蓮花上未見白粉病發生,推測栽培金蓮花白粉病系鄰近寄主或跨區傳播導致。
田間調查發現,金蓮花種植密度過大,局地小氣候相對濕潤,可能是造成金蓮花白粉病嚴重發生的主要原因,在金蓮花生產上應引起足夠重視。金蓮花以花入藥,病害高發時期與花盛開期部分重疊。因此,金蓮花生產上白粉病防治,應在加強田間管理前提下,盡可能在病害發生初期噴施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殺菌劑[19-20]或微生物制劑加以預防,且嚴格控制用藥次數和使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