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軍 湯永志 王 杰 曾憲鐵
患者,女性,57歲,2017年因“右足踇外翻畸形”在外院行手術治療,術后右足疼痛癥狀未緩解,并逐漸出現踇內翻畸形,于2020年10月到天津市天津醫院足踝外科就診,門診以“右足后天性踇內翻畸形”收入院。入院后專科體格檢查:右足外觀呈踇內翻畸形(圖1A),第一跖骨內側可見縱行切口,手術瘢痕,愈合良好,右足第1~4趾爪形趾畸形,第1趾間關節背側略紅腫,輕度壓痛,第2~4趾近端趾間關節背側可見胼胝體,無壓痛。第1趾間關節和跖趾關節主動活動受限,被動活動可,足背動脈可觸及,足趾感覺、血運可。右足正位X片:右足第1跖趾關節對位欠佳,趾骨向內側移位,第1跖趾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硬化(圖2A);右足負重側位及籽骨軸位:右足足弓尚可,內側籽骨移位,外側籽骨缺失。右足CT平掃+三維重建:右足踇趾內翻,第1跖趾關節失去正常對位關系,關節面處骨質硬化、毛糙;右足第1跖骨頭下方內側籽骨可見,外側籽骨缺如;右足其余骨質結構完整、關節對位關系良好。輔助檢查:全身雙能X光骨密度報告示:患者骨量低下,符合同齡人骨量。雙下肢深靜脈血管彩超:雙下肢股總、股淺、股深近心段、腘、脛部深靜脈管腔結構清晰,管壁光滑,管腔內無異常回聲;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血流信號充盈良好。心臟彩超:主動脈硬化、左室舒張功能減低、心律不齊。胸片:主動脈硬化,雙肺未見明顯實變。其他化驗檢查(凝血功能、尿常規、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免疫常規、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均未見明顯異常。
患者于2020年10月28日在復合麻醉(坐骨神經麻醉+腰叢神經麻醉)狀態下行右足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術中,首先松解右足第1跖趾關節局部軟組織、“Z”形切斷延長踇長伸肌腱,之后復位跖趾關節,并取兩枚長度合適的空心釘交叉固定。術后,右足功能位石膏外固定,返回病房給予心電監護、吸氧、消腫止痛和抗炎抗凝等對癥治療。右足術后畸形外觀得到明顯改善(圖1B),右足正位X片:右足第1跖趾關節處可見金屬內固定影,第一跖趾關節對位關系良好(圖2B);右足踇外翻角約11°(參考值<15°),跖間角約11°(參考值<9°)。患者傷口情況穩定后出院,術后兩周去除石膏外固定,開始足跟負重站立練習,四周后開始拄拐全足半負重行走,六周后開始正常行走。患者于出院后3個月門診復查,無異常不適主訴,右足踇趾處切口愈合良好,無明顯畸形復發跡象(圖1C),各處無明顯壓痛,右足X片:右足第1跖趾關節內固定中,關節匹配良好(圖2C)。之后分別于出院后半年、一年電話隨訪,效果滿意。

注:A示右足外觀呈踇內翻畸形,B示右足術后畸形外觀得到明顯改善,C示右足術后3個月踇趾處切口愈合良好,無畸形復發跡象。

注:A示右足正位第1跖趾關節對位關系欠佳,趾骨向內側移位,第1跖趾關節邊緣骨質增生、硬化;B示右足術后第1跖趾關節處可見金屬內固定影,第一跖趾關節對位關系良好;C示右足術后3個月第1跖趾關節內固定中,關節匹配良好。
踇外翻畸形是中老年婦女的常見足部疾病,導致其發生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包括遺傳、類風濕性關節炎、穿鞋方式、工作性質等。本病主要表現為前足增寬,踇趾近節趾骨軸線與第一跖骨軸線交角過大、第一跖骨頭內側突起、踇趾向外側傾斜或旋轉。在行走過程中,局部受到擠壓和摩擦,出現疼痛、軟組織腫脹、胼胝體等不適。臨床上根據患者癥狀及X片可以分3種類型:①輕度踇外翻疼痛不明顯,踇外翻角在15°~20°,第1、2跖骨間角小于11°;②中度踇外翻疼痛明顯,踇外翻角在20°~40°,第1、2跖骨間角大于18°;③重度踇外翻疼痛嚴重影響生活,踇外翻角大于40°,第1、2跖骨間角大于18°(正常踇外翻角<15°,第1、2跖骨間角<9°)。
在治療方面,輕度踇外翻僅在外觀上有所改變,患者采取自我按摩和矯形支具的方式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少數年輕女性為了美觀行手術治療,但鑒于手術治療的不確定性,臨床上并不推薦。中重度踇外翻患者,行保守治療無效,疼痛嚴重影響生活采取手術矯正治療[1]。
據相關文獻[2]報道,踇外翻畸形手術方式多達130余種,術后常見并發癥包括踇外翻畸形復發、轉移性跖骨痛和踇內翻等,可見手術治療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對于嚴重影響生活的患者,外科醫生才會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作為踇外翻畸形并發癥之一的踇內翻,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踇趾向內側傾斜或旋轉,嚴重影響正常行走。臨床上將踇內翻畸形分為柔軟性和僵硬性兩種:對于柔軟性踇內翻畸形患者,在最初4~6周內,需用彈力繃帶固定在外翻10~15°位,若畸形得到有效矯正,則繼續固定8~10周;但是對于僵硬性踇內翻畸形患者,則應考慮做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
本例患者則屬于僵硬性踇內翻畸形。根據患者敘述及外院病歷記錄,該患者當時外院手術采取的是Keller[3]和McBride[4]兩種手術方式,做了軟組織松解、第1跖骨頭內側骨突及籽骨切除、克氏針臨時外固定。通過外院術后影像資料發現,當時克氏針固定已經出現明顯內翻趨勢,存在矯枉過正現象,同時由于外院手術進行了腓側籽骨切除,在術后4周拔出克氏針開始行走后,逐漸出現踇內翻畸形。本次手術經過科室討論,為患者采取了右足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鑒于第1跖趾關節活動度的喪失,患者可能需要一定的適應期[5],外科醫生應指導患者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防止轉移性跖骨痛等并發癥的出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