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芹
(南平市建陽區茶盞留香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建盞多為小口底,有的形狀如漏斗;而且大多圈腳,且圈腳較淺,足根常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略斜;一些是實心的(主要是小圓碗)。造型簡單厚實,手感普遍厚重。建盞分為4類: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每一類都有大、中、小之分。建盞的釉質也是獨一無二的,在燒制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顏色,成品斑紋自然,有兔毫、油滴、曜變、茶葉末、柿紅釉等。
因建盞是由建州、建寧府轄地建窯生產,故稱為建盞。建盞的造型奇特、胎體厚重、釉色美麗、黑白分明、瑰麗悅目的特質而獨艷群芳,所以人們把它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宋代是黑釉瓷的巔峰,也是建盞的巔峰,其發展是我國古代陶瓷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新的優越條件下,把中國瓷器的發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建窯的燒制始于唐代,大部分建窯以青瓷、青白瓷為主;建盞在宋代是最受歡迎的,是茶具中的極品,貴族們爭相追求,文人墨客吟詩作樂。到了宋代,原料的變化開始向青釉的發展。從現存的歷史資料和瓷器發展來看,宋代曾出現過一窯一瓷的燒制方法,一窯只放一種器物,這樣的燒制工藝更有針對性,可以有效地控制黑釉茶盞的窯火,增加其觀賞性和變化,所以,宋代的黑瓷是建窯黑瓷的代表,也是我國瓷器中不可忽視的珍品。2011年5月,國家將建窯建盞的制作工藝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并于2013年6月正式成立建窯建盞學會。2016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公布了建盞地理標志保護的通知,并將建盞的產地限定在南平市建陽區。2018年,建窯建盞被列入首批全國民間手工藝振興名錄。自此,建盞再次開始在歷史中露出鋒芒。
建盞是土與火結合的茶器,是建窯高溫燒制出的藝術品,是獨具特色的地理標志。在宋朝時期,由于難以對這些花紋進行控制,所以出現了形態各異的釉彩,給人一種星空般的錯覺。雖然建盞細膩、精美絕倫,但卻會給人一種樸素、優雅的美感。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承與創新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已失傳數百年的黑釉建盞重新出現,許多專家學者運用現代的燒制技術,生產出了兔毫盞、油滴盞等建盞產品,在國內外各類工藝品展覽會上均名列前矛。
建盞與一般的瓷器有很大的區別,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它是由茶葉釀制而成,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因此建盞的盛衰都離不開斗茶,并且由于建盞的胎釉中含有SiO2、Al2O3、Fe2O3和CaO 等化學成分,所以建盞的高含鐵量在喝茶過程中能不斷地釋放Fe2+,又能吸附水中的Cl-,容易被人體吸收,然后添加血紅蛋白的載體及紅細胞的功用,所以其被稱為斗茶最佳器皿。其中最受大眾熟知和喜愛的建盞主要有以下幾類:
烏金盞是建盞中最典型的盞類之一,有的色澤烏黑入漆,有的色澤黑中泛青,稱之為青黑。其中有一小部分的烏金盞呈黑褐色或醬黑色,釉層較厚,色黑而滋潤,整體展現出了烏金盞莊重素雅之美。
曜變盞是一種在黑色的釉面上有很多不規則的斑點的茶盞,其不規則圓點被稱之為曜斑。曜斑分布于建盞的內壁上,會隨著視角的變化發生變化,當從垂直角度觀察曜變盞時,曜斑呈藍色,斜看曜變盞時,曜斑閃金光,顯得分外閃耀。
油滴盞是在烏黑的底釉上金屬光澤的小斑點的建盞,小斑點多為金黃色或銀灰色,因其與散落在地的油滴相似而得名。從油滴的特征來看,油滴盞可分為“銀油滴”和“金油滴”兩種,與曜變盞地位相同,都是不可多得的建盞珍品。
雜色釉盞是由建盞黑釉“窯變”產生的,因其釉面的紋理變化多端、色澤雜亂而得名。雜色釉盞色澤有柿紅色、赤紅色、灰白釉、醬釉等顏色。紋路有芝麻花紋、結晶冰花紋、龜裂紋等較為復雜的紋路,雜色釉盞從整體看起來色彩斑斕。
在建窯建盞發展過程中,建盞釉彩具有許多特殊的性質,特別是彩釉的變幻,使建盞釉的顏色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是因為建盞在燒制過程中窯壓、釉融溶液的過飽和度、降溫時機、釉色的配比變化、窯爐燒制溫度、燒制氣氛以及釉料的流動情況等方面的因素產生了影響。
建盞使用的原材料有3部分,作為助熔劑的草木灰、制作盞坯的瓷土以及施加在盞坯上形成各式釉面的釉料,因為助熔劑和釉料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在觀察建盞時,能看到裸露在外的盞坯,其實其他瓷器也需要上釉,只不過其他瓷器都是全釉,也就是不空出底部的盞坯,所以建盞的底部就顯得非常有辨識度,釉面和盞底已成了建盞的標志。草木灰是以前燒瓷使用的助熔劑,降低熔點能減少燃料的消耗,并且讓窯爐內的反應更容易把握,比如建盞的鐵系結晶,鐵的熔點是1 538℃,而燒盞只需要1 300℃左右就可以了。高溫下不只是金屬會熔化,釉料同樣會熔化流動,溫度越高熔化的越徹底,流動也就越快,那樣就容易出現干口、粘窯等問題,所以助熔劑是燒瓷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制作盞坯用的瓷土需要加工處理,主要是研磨過濾,目的是去除礦物中的雜質砂粒,以便后續的處理和揉捏,有時會發現盞底凹凸不平,這就是有雜質沒有去除,燒制時脫落就在表面形成了小坑。處理好的泥料繼續揉捏,去除里面的水分和空氣,就能得到瓷土了,通過揉捏擠壓進行壓縮。
建陽土的含鐵量比較高,目數越高的紗網過濾性能越好,拉出來的盞坯也越精細,反之過濾掉的鐵比較少,不僅顏色看上去會比較深,而且質感也會更加粗糙,其他地方使用的是白泥,燒制的產物顏色也比較淡,更接近乳白色,通過看建盞的盞體顏色,就能判斷出大致的含鐵量,這也是鑒別是不是建盞的方法之一。釉料是建盞最有特色的地方,瓷器在高溫環境下燒成,普通的顏料適應不了高溫,所以瓷器呈現什么顏色,主要就是看著色劑的顏色,像是建盞的著色劑就是釉料中含有鐵,如果不調控溫度,那么形成的就是黑色的釉面,鐵和其他金屬元素的區別是它本身的熔點略高于窯內溫度,所以燒制過程中,聚在一起的鐵元素會凝成結晶,這就是析晶現象,我們看到的各式釉面就是析晶反應的結果,這種反應要求溫度不能太低,這讓釉料得位置難以估量,為了保證能形成預期的結晶,只好在盞底留出空余,這樣釉料熔化之后不會直接發生粘窯,而是繼續流淌形成釉淚,建盞的釉面追求自然流淌的美感,釉淚則是釉料熔化流動的產物,也稱的上自然的藝術,所以才有釉淚不算瑕疵的說法,甚至很多盞友非常喜歡帶釉淚的盞。
當代藝術家逐步開始采用木材的方法來燒制建盞。一般來說,木柴的燒制效果取決于木料的選擇,以及木料與窯爐的關系,同時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清末時期多采用這種燒制手法,因為它可以在最大限度內保證瓷坯的燒制質量符合預期標準。在器物入窯燒制時,才能保證其堅固性和致密度,同時高溫燒制時要保證窯體燒得均勻,否則會出現受熱不均勻導致器物變形,甚至是器物炸裂的結果。在宋朝時期,建盞的燒制工藝就非常復雜,對每個工藝的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范,使每件作品都達到完美的水準。若釉面有明顯的落灰或胎面燒蝕,燒制出來的建盞則為是次品。建盞的排釉通常是三行,其排列的緊密性也是非常關鍵的,它直接關系到成品的外觀和美感,三行當中最后一行的排列最為重要,因為其直接決定盞的好壞。通常燒制3~5天后,窯內的含氧量降低,直至初始濃度。出窯時間應為閉窯后3天,溫度已為常溫。雖然現代柴燒成本高,工藝控制標準過高,但是為重現宋代建盞藝術的光輝,應該進一步探討其釉色的多樣性,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在現代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現代建盞的釉色的鑒別是建立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之上,根據對建盞的研究和調查,科學家發現,建盞在燒制過程中,所用的鐵質和釉質中的Fe含量都在10.3%以上,因此,建盞上的花紋和釉彩呈現出了多樣性,Fe和其他金屬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熔點比窯內的溫度要高一些,在高溫下鐵元素會凝結成晶體,這就是析晶的結晶,我們現在所見的各種釉面,都是由析晶作用產生的。
金色或者銀色,形象猶如兔毫一般的,釉面分布著尖細條紋的兔毫盞;或者小的好像星光點點,大的好像滿盤珍珠,從釉面表層進行觀看好像散落在地的油滴建盞;另外還有曜變建盞,在釉面表層分布著眾多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斑紋,這些斑紋似真似幻又璀璨相映。曜變建盞是在黑色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圓點的建盞,其不規則圓點被稱之為曜斑。
曜斑分布于建盞的內壁上,會隨著視角的變化發生變化,當從垂直角度觀察曜變盞時,曜斑呈藍色,斜看曜變盞時,曜斑閃金光,顯得分外閃耀,其釉色為建盞增加了幾分神秘感和空間感,能創造出更加動人的意境,打破了傳統的黑色釉瓷視覺單調乏味的效果。但是,建盞的五彩繽紛并不是人工的,它的形成與燒制過程受到窯壓、釉液的飽和度、降溫時機、釉色比例的變化、燒制溫度、燒制氣氛、釉質的流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其釉色都是自然形成的,每一個絢麗多彩的建盞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同時,對于建盞的釉色燒制來說,土料會對釉面品相產生很大影響,含Fe元素較高的土質會使燒出來的釉面色澤更黑、顏色更為鮮明,制作建盞主要使用的原料釉料中也含有大量的FeO 等,所以其燒制的顏色同樣也為黑色。
在實際建盞的釉色燒制過程中,要使窯內溫度和氧氣都保持在恒定的溫度,目的是避免較為活躍的FeO 和其他金屬元素發生置換反應,而想要達到這種程度的瓷器,更是難上加難,再加上它的釉色極為復雜以及物以稀為貴,所以才會被一些上流社會的貴族追捧,為了一件顏色特殊的建盞不惜代價。
很多人把建盞和夜空中的美聯系起來,其實建盞的美麗并不只是顏色,而是建盞匠人的智慧,以及對我國傳統瓷器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傳統陶瓷品種單一,色彩變化不大,建窯建盞起初也不受歡迎,直至宋朝時期,制瓷師們將中華傳統文化與琉璃的顏色融合在一起,建盞的釉色呈現出中國獨有的浪漫色彩,達到了巔峰,建盞作為一種藝術和文化,也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在不斷地嘗試將顏色的靈活運用,而在建盞的釉色燒制中,釉色就是一種具有神奇價值的具體體現。
歷史上關于茶道的典故有這樣的說法:“茶色白,宜用黑盞,建安產,烏黑,形似兔毫。”典故充分地肯定了建盞的功用以及它在當時社會上的地位和流行性。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建盞的功用和絢麗的釉色都有更加物美價廉的的東西作為替代品,但建盞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傳承和延續。
確定建盞的發展方向是前提,加以保護則是重要的輔助手段。在探索建盞的釉色燒制技藝發展道路中結合現狀,同現代科技文化相結合,以“開發中的保護”為原則,注重建盞的釉色燒制技藝文化的歷史傳承性和主題時代性,為發展建盞的釉色燒制技藝文化尋找一條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