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寧
(甘肅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蘭州 730000)
甘肅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省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造就了不少風格獨具的古城,這些古城在如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加強自身的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體現其文化底蘊,承載歷史的余溫。協調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真正的將歷史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工作的重點。臨夏市這座城市歷史文化悠久、人文氣息濃重,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過程中,也需要根據當地的文化特色,制定針對性的保護策略,才可達到更好的文化名城保護效果。
國家高度重視中華文明傳承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入生態文明時期,規劃體系面臨重構,而文化的作用越發凸顯。
有學者提到,新時代的國土空間規劃要有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文化”應更加注重“以文化人”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不會只有自然沒有人文。同時,我國的名城保護制度已經建立30多年,內涵和外延持續發展。所謂的保護規劃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羅列,而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薪火相傳。
臨夏市政府2016 年編制了《臨夏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0)》,規劃實施以來,對臨夏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起到了較好的引領作用。但隨著規劃時代的變革,國土空間規劃的開展,亟需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這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目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時代背景。
臨夏古城河州,自古便享有“河湟雄鎮”、“隴右名城”的美譽。古河州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秦代就入版籍,歷史上曾設立過郡、縣、州、路、府、司、衛等建置。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西戎、西羌、匈奴等少數民族在這片土地上征戰、融合、發展演進,但就中原及全國來講,因臨夏有“西控吐蕃、北據匈奴”,“中國之咽喉,西陲之藩籬”,“關西屏蔽”的地緣優勢和軍事戰略地位成為秦漢到明清歷代敵西戎、驅匈奴、擊西羌、征吐蕃斗爭中兵家必爭之地。
臨夏市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結合部,自古是向西通往青藏和西域、向東連接中原的交通要沖,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交匯地帶。因此,臨夏市成為明代茶馬互市的中心地區,是西北地區茶葉的集散地和貿易中心,成為邊疆與中原各民族之間進行物質交流的旱碼頭。
臨夏是黃河文化早期發祥地和傳播地之一,也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較多的地區,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因出土現珍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彩陶之鄉”。在西漢時期,花兒就已經在臨夏開始傳唱了,其生長于大眾生活之中,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基礎,富有民族特色,是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東方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河州古城位于大夏河以北的階地,大夏河河谷呈帶狀由東北向西南延伸,南龍山、北塬山兩山分峙古城南北,形成了“南山北塬、一水中流”的山水格局[1]。
明河州城商賈云集、人文薈萃,商業貿易繁榮,是漢族的主要聚居地。元末明初,回族群眾聚居于河州城關外,并在縣城的南門外,商業最繁盛的地方,建有聚居區。回漢分居歷史空間格局早已形成,并延續至今。作為多元民族團結融合的臨夏,由于宗教信仰、生活習慣的不同,各民族群眾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從而造就了臨夏特有的“城關毗連,坊坊相依”的融洽和諧的歷史空間格局。
臨夏市傳統的民族聚居區,是在回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圍寺而居的多寺坊組織結構,例如“八坊十三巷”。多年來人們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圍寺而居、依坊而商、前店后院”的生產生活業態[2]。
通過探索性的保護規劃研究,規劃分為市域歷史文化保護、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與歷史建筑四個層次,有效解決歷史文化名城所面臨的問題。
一是全面保護市域內的各類文化遺產,包括山體環境、河湖水系、遺產保護傳承文化線路和其他歷史文化資源點,傳承臨夏的民族文化、馬家窯文化等特色文化。二是突出重點,加強與周邊資源的聯系,重點保護民族遺產保護傳承體系、馬家窯文明遺產保護體系,與市域內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村鎮加強聯系,進行綜合系統性的保護。三是通過市域特色文化體系串聯市域范圍內的歷史村鎮,進行整體、系統的展示與利用。
臨夏歷史城區代表了臨夏城市發展的各重要時期,也是臨夏傳統的城市中心,在不斷的更新改造過程中,雖然街巷格局可尋,但歷史環境碎片化現象嚴重。
基于臨夏歷史城區的現實情況,提出格局、要素、空間、功能四個方面的總體保護策略,目的是加強碎片化歷史環境的整體關聯性,提升歷史城區整體的文化品位和人居品質。保護歷史城區及周邊歷史文化遺產共同形成的“背山面水,一城八坊”的整體歷史文化環境,延續臨夏歷史聚落形態與環境特征。
臨夏市歷史文化名城中包含兩處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八坊十三巷歷史文化街區與紅園歷史文化街區。街巷格局的保護:保護“格網”骨架的現存傳統街巷肌理、尺度和沿街界面,臨街建筑的立面風貌應盡量保持原狀,若需改善或整治應保持街巷界面的連續和統一。
自然水系的保護:保護八坊街區的溝渠水系,結合街巷組織對溝渠水系進行整治與梳理。部分恢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溝渠水系,使八坊街區溝渠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街區風貌保護:對非傳統風貌建筑的改建,應與傳統風貌建筑相協調,建筑外觀色彩以青磚色為主要色調,以青磚、青瓦為主要外墻材料,延續傳統建筑的體量、風格形式等。建筑形式應為坡屋頂,體量應小不應大。改建建筑高度以1~2 層為主,與傳統建筑高度不協調的建筑應降層改造。同時還應滿足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對周邊環境的控制要求[3]。
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文化保護中的重點,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防災減災等文物保護基本原則,保持遺產的真實性。積極編制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并嚴格按規劃要求執行。對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與建設控制地帶之外的周邊環境,在整治時要注意保護和尊重原有歷史環境。
歷史建筑方面應加快推進市域范圍內的歷史建筑普查,對于反映臨夏城市文化價值特色,又具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建筑,應積極申報,納入保護名錄。
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從而保持臨夏名城的文化多樣性,促進其文化的創新,確保全社會對非物質遺產的享用,同時對享用這種遺產的特殊方面的習俗予以尊重。
宗教建筑的發展對探索研究城市空間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南關八坊聚集有大量的清真寺,八坊十三巷的教坊空間結構,就是建立在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地域性宗教組織,這些教坊不僅僅是一個社會文化生活單元,更是一個商業經濟單元,“圍寺而居、圍坊而商”的結構也是回族社會生活、商業貿易、宗教禮俗的真實反映,構成了極具回族特色的城鎮經濟形態和歷史街區形態。
河州古城,歷史上是漢族聚居之地,漢族主要信奉佛教、道教,白云觀、大報恩寺、城隍廟等等佛寺、道觀建筑集聚在此,雖然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古城已不復存在,但是這些歷史悠久的宗教建筑卻得以延續至今,成為再現河州古城的文化載體之一。周邊村落之中不同類型宗教建筑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臨夏各民族的發展特征。
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資源,展現了臨夏非同尋常的歷史價值和城市特色,因此合理保護傳統歷史文化要素,為城市發展,展現城市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要嚴格保護古城現有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遺跡,整治其周邊環境,提高空間品質。
其次,對展現傳統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巷格局、空間尺度和界面應予以嚴格的保護,并采取措施整治街巷環境。再則,應嚴格保護和控制民居建筑的高度、體量、色彩和形式等要素,保持整體風貌特色的統一。
在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根據旅游市場特點拓展市場方向,充分結合文化發展文化經濟。開展面向大眾的文化觀光、休閑度假及生活體驗項目,發展面向學生的普及歷史文化知識的修學旅游,開展面向專業研究、教育、考察和會議的旅游等。通過節日、建筑、慶典、展覽形成產品組合策略,使臨夏走向多元化的旅游發展道路,增強吸引力,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與蘭州、天水等歷史文化名城形成聯動,并突出文化特色;加強與和政、廣河、永靖等地區的資源整合開發,展現臨夏州首府和政治經濟中心的城市風采和獨特人文風情。
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符合古城整體功能定位的使用功能,利用文化旅游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結合文化博覽、產品展示等主題活動的創辦,逐步形成城市文化中心,并為其提供休閑娛樂服務設施,如劇院、藝術中心、主題餐廳等,服務于居民及游客,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說,在臨夏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需要從歷史文化名城的現狀,分析古城所蘊含的歷史寓意,分析古城的歷史發展,真正的挖掘古城內部所存在的歷史價值。將這些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體現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
臨夏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也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包括歷史文化價值特色規劃的體現、地理位置、多彩建筑風貌體現、宗教文化的傳承等。以此,達到更好的文化名城保護效果。